內容提要:民間金融都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取締民間金融使其進一步轉入更隱蔽的地下,還是通過設立民間金融機構使民間金融合法化?這是一個目前十分重要的課題。經過對民間金融的利弊分析,必須從制度、體系、戰略的高度設計和制定我國的多層次銀行體系,為民間金融的發展提供多渠道和可能的金融服務。
以民間借貸為標志的民間金融一直是一個有較大爭議的話題,也是一個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隨著宏觀緊縮政策的實施,民間金融日益成為經濟生活中的活躍力量,據調查測算,截至2008年6月底,全國非正規信貸規模已經突破10萬億元。另據報道,目前浙江全省民間資本已遠超萬億,其中溫州就有6000億之巨。無論承認與否,民間金融都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越來越重要。那么,在政策決策上是取締民間金融使其進一步轉入更隱蔽的地下,還是通過設立民間金融機構使民間金融合法化?這是一個目前十分重要的課題。
一、現實分析:民間金融的利與弊
要確定是應該取締民間金融,還是招安民間金融,首先要分析民間金融的利與弊?陀^上,由于民間金融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利之一:民間金融為經濟繁榮作出了貢獻
民間金融的對象主要是中小企業、創業企業和民營企業,大企業一般不會成為融資的對象,有時大企業還成為資金融出的來源。民間金融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創業企業和新興企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資金支持作用。《人民日報》曾有報道認為,民間融資呈現出四個新特點:一是融資活動半公開化。二是融資行為漸趨理性。民間融資違約現象很少。江西民間融資的償債率在95%以上。三是生產性融資比重高。寧波民間融資約85%用于生產經營,溫州約為93.3%,福建省約為98.2%。缺乏民間金融的資金支持,我國的草根企業就沒有今天的繁榮局面。而以民間金融的方式解決企業融資問題的現象,在重慶已經相當普遍。重慶市企調隊的一次調查發現,重慶市有近七成的中小企業很難獲得銀行貸款,而該市中小企業由于自身造血功能不強,而對貸款的需求又十分強烈,所以,他們在得不到銀行或者信用社的貸款支持下,只好轉而尋求民間借貸。據悉,在重慶,一年內發生在中小企業間的民間借貸資金總額已經超過30億元。根據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介紹,溫州經濟的形成大部分依賴當地的民間金融,在這波宏觀調控政策下,當地共計30多萬家中小企業中,20%的中小企業倒閉或者停產與其資金緊張關系密切。根據溫州中支2004年做過的一次測算,當地的民間資金容量達到了3000多億元。而經過數年累積,民間資金容量已經遠遠超過這個數據。
利之二:民間金融活躍了金融市場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其生產和經營規?偭恳呀洿蟠蟪^國有大型企業。但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融資并不能夠通過完全依賴金融機構等正規金融途徑,也難以通過上市、發行債券等方式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企業之間的拆借、股權或債權私募,通過小額信貸公司、典當與寄售行、高利貸組織、地下錢莊、私人票據中介、墊款公司等非正式金融途徑融資就成為必然的選擇和補充,其非正規融資的比重也在不斷擴大。 可以說,正是由于民間金融的融資行為活躍了金融市場,完善了部分金融市場功能,才保證了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對民間融資的作用,有專業政策研究人士說:"是民間資金彌補了宏觀調控對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的不利影響,使一些瀕臨絕境的企業活了下來。"據中國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調查,目前從借貸關系看,個人仍是民間借貸主體,但企業參與程度明顯提高,個人供給企業金額占比43.4%,同比提高12.4個百分點,企業借給企業金額占比5.8%,同比提高12.4個百分點,企業提高4.6個百分點。借貸資金用途以生產經營為主。6月份,用于生產經營的金額為88.5%,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
利之三:民間金融填補了銀行機構的空缺
過去幾十年中國金融體系改革中存在一個致命的死角——無論是資本市場改革,還是銀行體系改革,大多是為國有大型企業的融資服務的,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實際上一直處于被遺忘的角落。表現為所有的銀行都越做越大,所有的銀行都向發達地區和在城市集中,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廣大縣域以下成為金融服務的盲區,民營金融的發展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據報道,2008年5月,中國經營報對山西平遙、介休、太原等地對多家民營煤炭、焦化和鑄鐵企業的調查發現,他們通過非正規渠道融資的比重平均為85%。與之相對應的,是重慶市經委去年底作的一份調查報告。該報告披露說,在個體私營經濟集中區域,民間借貸相當活躍,如近郊區縣一鎮,70%以上有短期借貸行為,借貸額大都在10萬-100萬元間。農戶、個體工商戶和私企老板是民間借貸的主力軍。所以民間金融已經成為現有金融體系之外的重要補充。
利之四:民間借貸手續簡便靈活的特點適應了社會的需要
私企愿意承擔更多的支出謀求民間借貸,民間借貸方式的靈活與實用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比如股票質押方式這一被銀行或信用社拒之門外的方式,在民間借貸中卻能以實物作為擔保。只要借貸雙方認可,廠房、設備、花果樹苗、存貨等都可作為擔保物。民間金融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快,能應急。這些特點正好能夠適應民間借貸需求急、抵押、擔保不足的特點。
但是,民間金融由于其非正規性、體制外的特點和監管難、法律難以保障的特性,其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弊端。
弊端之一:攪亂了正常的利率市場和利率管理
一般來講,民間融資的利率要遠高于正規貸款利率,其利率的高低取決于資金市場的資金供給與需求狀況,在宏觀緊縮時期,民間融資利率大幅上升。據報道,中國經營報年5月對山西平遙、介休、太原等地對多家民營煤炭、焦化和鑄鐵企業的調查發現,他們通過非正規渠道融資的的成本普遍較高,如債權私募的年利率為15%,典當融資的月利率為5%,小額貸款公司的抵押貸款年利率為21%。進入2008年后,隨著緊縮型貨幣政策的實施,浙江、福建等地民間借貸的月利率也高達5%。2008中國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調查,至今年6月份,民間借貸6月份平均加權月利率達到了12.25‰,比去年同期增加3.23個千分點,比歷史高位記錄高出了0.138個千分點。這種高利率對金融市場的利率是一個強大的干擾,破壞了正常的利率市場秩序,扭曲了資金的價格,歪曲了資金的供求關系。
弊端之二、打擊了實業經濟的發展
民間融資的資金,由于不能吸收公眾資金,除了自己多余的資金外,在利率高到一定程度以后,部分企業家寧肯賣掉自己多年辛辛苦苦發展起來的企業,而將資金進行民間借貸,以賺取高額的收益,從而打擊了實業經濟的發展,形成經濟的進一步空心化。據報道,浙江義烏的一些企業老板準備把工廠賣了,成立民間借貸公司。有記者報道,溫州地一些中小企業主信奉“現金為王”,有的將主業停工,目的是為了籌集資金準備短線投機。這在溫州托運行業出現了苗頭,一些企業主利用行業優勢將資金投入放貸,擔起了資金掮客角色。從而加劇了宏觀調控下中小企業倒閉程度。據溫州金融辦的數據顯示,2007年溫州流動性資本超過3000億元,且每年以14%的速度遞增。通過對當地26個工業強鎮23470家企業的抽樣調查,溫州市經貿委發現有1486家企業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占抽樣總數的6.3%——其中少數工業強鎮的停工或半停工企業已占到當地企業總數的10%左右。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則估計,溫州30多萬家中小企業可能有20%左右的企業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況。以鞋業為例,溫州鞋企已由2003年的5000家縮減到今年的2600家。實體經濟的發展減緩或破產增加將嚴重破壞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弊端之三:加大了企業成本弱化了企業發展能力
由于借貸利率過高,企業的資金成本加大,導致企業利潤率下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加大。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目前全行業2/3的企業實際利潤率只有0.62%。除了外貿市場不景氣、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外,資金成本的上升不能說不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不到1%的利潤率下,企業怎樣才能持續擴大再生產和進行技術改造?在溫州,據報道,當地倒閉的6家企業中,民間借貸金額就高達4億多元,其中民間借貸利率高的可能超過月息三分。
弊端之四:企業違約風險將成為社會風險
雖然民間融資整體信譽較高,但在經濟環境發生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資金周轉困難問題在部分實力弱、產品競爭力差的企業中顯現,企業的違約風險也在加大。據臺州調查,47家調查企業中有39家存在資金缺口,其中資金缺口在10%-20%之間的有19家,在20%以上的有5家。來自浙江省中小企業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底,該省中小企業數量達113萬多家,占浙江全部工業企業的99.6%,其中大部分企業資金渠道來源單一,融資需求十分迫切。而如此靠民間融資支撐的資金需求,一旦民間資金缺乏足夠的增長支撐,或企業發生經營和周轉困難而違約,由于企業間的互保、聯保制度,一家企業債務黑洞太大,為其借款擔保、聯保的企業也將無法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將嚴重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穩定。
弊端之五:民間金融削弱了宏觀調控政策效應
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就是通過對金融機構的利率和信貸調控實現控制總的貨幣供應量的目的。毫無疑問,央行緊縮型貨幣政策可以有效的控制正規金融信貸投放,但是,由于正規金融渠道的資金控制,反而強化了對民間金融的需求,而地下金融、民間金融和其他非正式金融組織又不受監管和調控,從而抵消了宏觀調控的效應。有專家測算,自2003年9月21日首次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6%提高到7%以來,法定準備金政策使用頻率不斷提高,目前已經達到17.5%;在公開市場業務方面,央行票據持有規模從2005年年底的2.03萬億元擴大到2008年4月底的4.30萬億元;從2004年10月29日開始本輪加息以來,先后9次提高存貸款利率。目前,由于通貨膨脹水平較高,加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這些政策的實施,控制基礎貨幣總規模應該在10萬億元左右。而到2008年6月,全國非正規信貸規模已經突破10萬億元。也就是說,我國宏觀調控的政策效應完全被民間金融所沖擊,從而形成了限制體制內金融發展而放縱了體制外金融發展的怪圈。
弊端之六:民間金融將導致眾多的法律問題
因民間借貸無需冗雜的手續,實行起來比較方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老百姓的燃眉之急。但是,由于民間借貸不合法和盲目性,操作不規范,法律意識差,其發生糾紛的可能性較大。特別是在經營不景氣時,民間金融的法律糾紛特別突出。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在義烏,高利貸的渠道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寄售行、典當行、擔保公司、投資公司的形式變相掛牌開辦的高利貸機構,另一種是個人通過小圈子私下借貸。這也導致借款糾紛案件激增。金華律師曹紅光告訴記者,現在代理的案件一半以上涉及民間借貸糾紛今年5月,針對大標的案件中民間借貸糾紛多的情況,義烏市法院召開庭長例會專題研究了民間借貸案件存在的問題。截至4月30日,該院共受理300萬至1000萬元大標的民商事案件80件,其中民間借貸糾紛58件。同樣,民間金融還可能導致地下錢莊等案件的發生。如中盛糧油工業(天津)有限公司涉嫌盜賣代客存儲的棕櫚油事發的核心就在于以中盛糧油為平臺的非法融資、放貸。其法人代表王偉依托信用證業務的進出口貿易提供巨額融資通道,經營“地下錢莊”收取高額利息。最終導致資金鏈條斷裂。有的為了擴大資金來源進行非法社會集資!
二、招安:民間金融的是與非
當我們以取締的方式打擊民間金融時,民間金融并沒有消滅,而是得到了較大發展;當我們漠視民間金融的存在,令其自生自滅時,民間金融卻直接沖擊著我國的金融秩序和社會經濟的穩定。所以,招安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方式。事實上,2005年以來,我們的監管當局對民間金融一直采取了招安的方式,但由于沒有從戰略的高度和體系的高度進行招安設計,所以招安的效果并不理想。
招安之一:監管部門已經認可了對民間金融的招安方式
監管部門對民間金融的招安始于2005年。最早向外界正式發出"認可"信號的,是在2005年4月16日,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在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與世界銀行組織的微小企業融資國際研討會上進行了總結發言。吳曉靈認為,比較各種信用擔保,能為微小企業和小額貸款需求者提供最好服務的還是"草根金融",就是社區金融。為了降低成本,他們可以依靠社區的人際關系對借款人有個了解。因為微小企業和農戶沒有標準的財務報表,沒有標準的信息披露。 吳曉靈在發言中指出。"為了讓民間借貸有正常的途徑,不要讓他們擾亂金融秩序,我們應該引導民間金融的發展。如果我們允許民間放債,最好也立一個《放債人條例》,根據這個辦法來規范民間金融。" 這被看作是監管部門對民間金融的第一次認可并將采取招安的方式,而不是此前一律嚴打。
招安之二:小額信貸機構試水民間金融
2008年5月,中國銀監會與人民銀行聯合發布了《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試圖收編沿海一帶的民間小額貸款業務,將民間借貸市場納入合法、規范的軌道。據悉,浙江省原則上允許每個縣(市、區)設立一家小額貸款公司?紤]到杭州、溫州、嘉興、臺州等地的特殊性,上述地市各增加5家試點名額。據本地媒體報道,浙江各地的擔保公司們都躍躍欲試,試圖成為第一批被收編的地下金融機構。溫州市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這是目前民間資本走上正途唯一的合法路徑,呼吁了多年,得來非常不容易!北M管溫州11個名額之外還有5個特批入場券,競爭仍非常激烈。許多企業咨詢和積極申請,據報道申報企業不少于1000家。特別是溫州的擔保公司,更是申辦的主力,盡管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本上下限分別是2億元和1億元,但為溫州270家擔保公司提供了發展和轉正的機遇。據《華夏時報》計算,實質上“轉正”小額貸款公司的溫州民間資本一年不過30億。
招安之三:村鎮銀行補充縣及縣以下金融機構殘缺
村鎮銀行是銀監會“開放農村金融市場、降低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政策框架下建立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之一。自2007年3月1日第一家村鎮銀行“四川儀隴惠民村鎮銀行”掛牌以來,到2007年12月,已經正式建立近20家村鎮銀行。村鎮銀行的建立從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大的銀行機構從縣及以下撤走網點后留下的空白,同時也吸收了民間資本和民間資金,有利于弱化和減少民間資本的增長和發展。 招安之四:進一步完善多層次金融服務機構
無論是小額貸款公司還是村鎮銀行,在招安和引導民間金融方式雖然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面對強大的民間資本和民間借貸需求規模,仍然難以抗衡。我們必須從制度、體系、戰略的高度設計和制定我國的多層次銀行體系,從而為民間金融的發展提供多渠道和可能的金融服務。
一是堵疏并重。一方面建立多層次和完善功能的金融服務體系,同時打擊不合法民間金融的發展,特別是對高利貸、高息貸款和非法集資要堅決打擊,以維持正常的金融秩序。
二是充分發揮和積極引導大的銀行機構關注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以一定的信貸比例支持其發展,無論是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和中小企業。
三是加強銀行體系建設,包括社區銀行、中小銀行評價標準、中小銀行的特色化和特定化,而不是一個評價標準,對中小企業貸款、民營企業貸款的機構提高利率上浮比例,允許有一定的不良資產率,允許有一定的風險投資功能的存在。
四是防止和預防銀行機構的求大化傾向。對農村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要防止一味地求大,而應該明確定位和提高服務和發展質量,提升服務特色。同時對新成立的銀行機構,也要防止作大的傾向,而應該鼓勵做強。
參考文獻: [1] 李建軍非正規信貸完全補位10萬億元緊縮缺口 中國經營 2008年7月5日 [2] 王玉珍 .商業銀行法制、道德與管理[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3] 索寒雪 加速逃離之后 產業資本投身民間借貸 中國經營報 2008年7月6日
注:此文章發表于《經濟界》2008年第5期
作者:王玉珍,字麒鑒,經濟學博士,價值中國最具影響力百強專家.曾在人民銀行工作八年,任分行調統處、監管處副處長、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在商業銀行工作十年,任兩任支行行長和分行副行長,在總行辦公室曾任行長秘書和發展研究部總經理。出版專著三部,主要研究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發表論文百多篇,并多次獲獎。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