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有過的大牛市來臨了,中國進入了有史以來用資本市場推動整體經濟發展的最佳年代。面對這次浪潮,應該說我們的企業家有很多方面來不及充分準備。如何珍惜這樣的機會把握這樣的機會,又不要濫用了這樣的機會,是歡呼雀躍之后,必須冷靜面對的現實。
自2006年開始的中國股權分置改革,必將作為中國資本市場史詩般的事件載入史冊。迄今為止也沒有一個英雄敢站出來說,他準確地預見了此后所發生的一切。股權分置改革給中國資本市場以及整個中國經濟所帶來的一系列變化,讓所有專業人土始料不及。驚喜、憧憬、憂患等一大堆復雜的情愫交織在一起。我經過整整一年的觀察,才疏理出一些頭緒來,在此與讀者分享。
去年至今的中國股市行情,按當下較為流行的說法,叫做“史上最牛的行情”,我想一點不過分。但我們要做的決不是僅僅去分析接下來證券市場的進一步走勢,而是要去認識這個結果將會帶來的更為深層次的社會影響。資本市場幾乎每天都在發生的新動向、新趨勢,讓人目不暇接,天天都在極度興奮之中度過,這都是股權分置改革帶來的,這讓我們感到了制度的力量、改革的力量。
變化在哪里?
我們首先來看中國的資本市場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第一,過去上市公司都想方設法把資源通過關聯交易,由上市公司內轉移到上市公司外,掏空上市公司成為司空見慣的行為。如今,大股東們一反常態想方設法把外部資源往上市公司放,都想做好上市公司。這一變化使上市公司質量大為提高,這一變化使上市公司開始具備投資價值。股權分置改革成為了吸引大量投資者進入股市,制造這一輪大牛市行情的制度基礎。
第二,股票全流通以后,讓所有大大小小股東都開始關注股票價格,關注市值,關注市盈率,關注各自資產項目下價值的起伏。利潤高、股價低的,經營者會認為沒臉面;利潤低、股價低的,會被認為沒能力;利潤低、股價高的,會讓人緊張得臉紅而有利潤壓力;利潤高、股價高的會刺激得讓人心跳。資本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功能開始真正體現,真正的企業英雄才會在這樣的激烈震蕩、大浪淘沙中產生出來,未來五年自會分出高下!
第三,推動新一輪全民投資浪潮。不論是資金被套遭遇滑鐵盧的,還是在2001~2005年大熊市年代發誓再不炒股的,抑或尚不知中國股市苦辣酸甜的“80后”股民,他們帶來的資金像洶涌的巨浪沖入股市,制造了一個又一個指數神話。但這一輪投資激情到來的時候,與當年股市投資者結構上的一個很大的區別是,這一輪投資者的資金大量是沖著基金去的。投資于共同投資基金的隊伍更加強大,筑起了中國資本市場投資者的強大基石。股市惡意炒作、操縱股市、盲目入市的現象大量減少,資本市場雖泡沫膨脹,但也理性了不少。至少是一種結構性理性,即使大牛市行情過去,再也不會陷入2001~2005年那種恐怖年代。
第四,僅僅兩年的時間,我們就從流動性缺乏進入到了流動性過剩的年代。人民幣的升值預期與股權分置改革,成功的雙重效應吸引了大量的資金進入流動性極強的股市中。不論是新股發行、老股投資還是各大銀行上市,各大超級大盤“海歸”都被巨大的流動性海洋吞沒。不僅如此,許多機構與個人資金還開始往上游流動,各種形式的私募“PE”迅速燃遍大江南北,上市前私募股權的價格也被炒到了平均10倍以上的市盈率。
一些成長性很好的中小企業突然間就解決了長期困擾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第五,資本市場的一系列變化,讓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以及經營者開始重新思考上市公司的經營思路和方法!笆兄倒芾怼背蔀橐环N新的價值觀與方法論。如何把企業經營從單純的注重質量、技術、企業競爭力,上升到市值管理成為上市公司董事會、管理層的知識、能力與智慧的新挑戰。
第六,資本市場的財富效應不僅局限在資本市場以內,本以為可以通過適度調控就可掌握自如的房地產業被資本市場的信心爆棚借勢推高。房地產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內與市場外的價格落差,土地出讓價被抬高,再由在股市賺了錢的人回頭買房,進一步抬高房價。由此,資產價值輪番高漲.
第七,由于流動性的突然過剩,我們過去曾經引以為豪的外商直接投資成為不受歡迎的資金。海外金融資本進入中國的通道遭遇了第一次政策性障礙。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在遏制與反遏制中較量。
面對因股權分置改革帶來的巨大變化,應該說我們有很多方面并未充分準備。如何珍惜這樣的機會把握這樣的機會,又不要濫用了這樣的機會?一定要在我們歡呼雀躍之后,必須冷靜面對嚴峻的現實。
企業應對的動向
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企業們是否準備好了應對策略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到一些動向。
首先,利用上市公司資產價值的難得高估機會,大規模進行資產收購;發行新股,吸收合并,通過關聯交易注入資產,擴大股本規模,資產規模的交易行為非常頻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
其次,一大批未上市企業紛紛打出上市的旗號。在海內外私募基金的追逐下,迅速完成股份制的改制,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準備涌向滬深主板市場和深圳中小板市場。
第三,準備了近十年的《創業板市場發行上市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在圈內不脛而走,吸引著各方人士關注的眼球。
第四,以渤;馂榇淼闹袊鳳E也在各地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第五,金融領域,金融混業的暗戰已悄然升級,國家開發銀行、中信集團、中國工商銀行、民生銀行等一大批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并購、重組、聯合。
這一切心曠神怡的舉動確實讓人振奮,感覺昨日大家還躺在病榻上呻吟,今日就意氣風發地角逐奧運賽場。如此大的反差,又讓人暈眩。這種現象的出現只能說明兩個問題。
一是我們早就應該走到今天,又是制度的約束延緩了我們的進程;
二是我們喪失了理性,好了傷疤忘了痛,沖出閘門的力量慣性大過了我們制度準備的基石,而最終讓我們深陷低谷。
我個人認為兩種狀況兼而有之。如果早在2001~2002年完成股權分置改革,股市的周期會與中國經濟的增長周期相吻合,市場會更加良性也更加理性。因為我們很快會看到我們的問題出現。
第一,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并不可能在短期內有實質提高,企業的投資盈利能力和業績增長速度滿足不了投資者急燥而非理性的市場預期時,股市必然疲軟,投資熱情會驟降。
第二,投資性增長的扼制、環保的要求、資源的局限、通脹的壓力、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化跟不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導致增速減緩。
第三,中國資本市場過于依賴金融、房地產、能源、資源類企業構建起來的市場指數,而我們的市場需要保持整體結構的平衡與穩定,如何打破傾斜讓服務型企業(非金融)、科技型企業、創新企業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主角是市場建設者們面前的一道坎。
第四,隱藏于大市海平面之下的暗流—私募基金(專注于二級市場投資)在合法與非法的邊緣游走的角色,會是什么結果?被招安收編,還是成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又一次地震?中國的“PE”何時大行其道?中國的金融混業已悄然前行但我們金融混業的法律框架何時構思?
諸如此類隱患,我們還可列舉許多,這可以看到我們的制度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后續制度的缺失,可能葬送我們前面改革的偉大。
你的企業屬于哪一類?
被資本市場剛剛釋放的火山巖漿烘烤得異常發熱的頭腦,是應該在理性的鐵墻面前冷卻一下了。作為資本市場的主體,已經上市或者即將要上市的企業應該從根本上認清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在復雜的資本市場的地位、作用、功能。
企業在資本市場中既是主動的角色又是被動的角色。你可以選擇你的經營方式、商業模式、公司制度。但你又因為給投資者帶來的經營結果形成的概念,被市場力量推高砸下,隨著市場而潮起潮落。你能掌握的是你主動的一面,你掌握不了的是你被動的一面。糟糕的企業家既不能掌握主動的一面,又弄不懂被動的一面;優秀的企業家可以掌握好主動的一面,但認識不清被動的一面;真正的高手既能將主動的一面掌握得好,又能在被動的一面運籌帷幄。也就是說,只有站在戰略的高度,諳熟資本市場潮漲潮落,觀天識象,同時巧妙熟練地將資本市場與企業經營駕輕就熟的企業家,才能稱為真正的高手。
鑒于此,我認為中國的上市公司總裁應該根據自我估量,對自己的企業進行重新定位,進而在資本市場里站好自己的位置。才能從容面對,應對自若。
第一,對于既不能當好主動角色又扮演不好被動角色的企業來講,你最好的方式就是脫胎換骨。這類企業已沒有持續盈利的能力。
對于這類企業,大股東最好的經營方針要么是通過吸收合并,引入戰略投資人,你自己甘當陪練,讓人家把企業經營好了,你高價套現,頤養天年,不要顧及面子死撐到底,到時候落得雞飛蛋打的結果。
第二,對于能掌握好主動的一面,不能掌握被動的一面的經營者,不要去羨慕可以將資本市場玩于股掌的大師,應該眼睛向內把企業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作房地產的,就潛心建造好自己的房子;擅長技術的,就依靠技術立足,靠技術延伸利潤、實現理想。
第三、能夠變被動為主動,既能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又能明察秋毫、注重細節的企業家堪稱豪杰。他們站在浪潮的頂尖。這類企業家既能把握市場大勢、嫻熟地運用資本市場的各種工具、產品為企業服務,又能對所管理的企業進行精耕細作。
所以,在大牛市來臨之際,在中國進入用資本市場來推動整體經濟發展的史無前例的最佳年代。
企業家除了對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感到歡欣鼓舞之外,還得冷靜地給自己定好位。你自己是屬于哪個類型,然后力所能及地去選擇自己的路,任何一種錯誤都會釀造苦果。要在這一輪資本市場的浪潮中有大作為的企業一定是最后一類。我認為這類企業應該高舉企業并購的大旗,迅速通過企業的并購來加快發展速度。
首當其沖的理應是以產業整合為代表的戰略并購;中國產業在許多領域是集中度不高的。利用資本市場的功能和這次大牛市的機會是優秀企業家進行產業整合的天賜良機。
其次是跨境并購除了國字頭的公司大舉出手在海外購買資源類企業外,金融機構也頻頻出手,投資或收購海外金融機構股權,但高水平競爭領域的跨境并購少之又少,甚至是鳳毛麟角。有此戰略眼光,又熟悉跨境并購游戲規劃,還有操作能力的中資機構,不論國有還是民營幾乎不見蹤影,實在有些一聲嘆息。
第三、在本輪大牛市的最大獲益者無不是全國性金融機構,特別是已經初步形成了混業平臺的機構,如中信、平安、光大和最有特殊性的國開行,以及完全由民營資本擁有的民生銀行。他們都有機會借此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著名銀行或綜合混業金融機構。但我認為困擾著他們達到這一頂峰的東西也很致命。他們缺乏市場化機制、市場化的分配、市場化的人才。我難以相信他們能解決好這些問題。
認真解讀過黨的十七大報告的人,應該不會對中國發展的大環境持懷疑態度。這是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對治理國家發展經濟專業化水平最高的一個報告,有這樣一個報告,中國各類企業的發展、機遇、前景更大于困難和障礙。
一個以價值為核心的中國經濟時代已經到來。
來源:《商界評論》 作者簡介:王世渝,上海瑞思房地產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