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資本寒冬”已經來臨,不少中小企業的“資金鏈斷裂”,引發了拖欠銀行貸款、逾期應收賬款增多和“呆死賬”上升等現象,進而虧損甚至倒閉,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筆者認為,融資“有道”,中小企業要想走出資金的困境,關鍵在于掌握多樣化的融資技巧。
自強自立是根本
融資難的首要問題是中小企業自身素質的問題。如果一個企業的經營模式、財務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問題,那么本身就不具備引入外部資金的“條件”。
成功的管理體制和靈活的機制是企業的“殺手锏”,有了“殺手锏”才能贏得信任和融資,最終才會產生效益。比如債權融資,企業找銀行貸款只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對企業的“雪中送炭”,如果自己的企業還不是“錦”,銀行就不會“理”你。考查一下陳天橋、牛根生、馬云等成功的企業,哪一個不是靠“自強自立”長大的呢?有了“梧桐樹”還怕引不來“金鳳凰”嗎?
個別企業把“發展不好”歸咎為政策環境等原因,想想在同等政策環境的背景下,許多和你企業同齡的企業,今天已發展成為規模龐大、機制完善、運作優良的大型企業,甚至成為這個行業的領跑者。所以,企業“自強自立”是融資的前提。
聘請“外腦”是上策
“術業有專攻”,企業家不是萬能手。陳天橋創業5年擁有150億元資產不是神話;黃光裕“左右手置換”、“買殼+造殼”成功上市絕非偶然;馬化騰在持股比例相對弱勢前提下但絕對控股……為什么?因為他們的背后有“高人”。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聘用懂行的專家作為企業顧問,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最近筆者走訪了北京、河北、四川、甘肅、陜西、江蘇等省幾家中小企業,其資產額在3000萬元到1億元之間,發現一個共性問題就是即使引來了“金鳳凰”也都看看就飛走了,究其原因可謂“志不同,道不合!
當企業看好盈利空間很大的新項目,投資額度比較大而企業自有資產不足時,必然要選擇股權融資渠道。對“股份比例”、“公平”、“誠信”、“承諾”以及相關問題方面的認同是否一致,決定著企業引入合作投資者的成敗,因而合作雙方必須“志同道合”。特別是在“股份比例”問題上,如果項目方能在一定范圍內做出適當的讓步,企業就能成功地“筑巢引鳳”。
不斷學習路子寬
目前中小企業融資的渠道狹窄,還在于多數企業目光只盯住銀行和民間資本,對融資渠道和融資方法的了解十分有限。因此,企業家要通過不斷學習,掌握多元化融資的本領。比如企業內部融資就包含了留存盈余融資、應收賬款融資、票據貼現融資、資產典當融資、商業信用融資等方式;債權融資包括國內銀行貸款、企業發行債券融資、民間借貸融資、信用擔保融資、租賃融資、國外銀行貸款;股權融資包括產權交易融資、股權出讓融資、增資擴股融資、杠桿收購融資、引進風險投資;貿易融資包括:國際保理、信用證、福費庭(Forfaiting)、出口押匯、打包放款、出口信貸;還有BOT項目融資、IFC國際投資、政策融資、專業化協作融資等等。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只有在不斷的學習與總結中成長,企業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來源:財務顧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