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瀏覽相關文章,看到哈佛成功25句中的一句“教育或學習”,感觸頗深,體會如下:
◆教育是開發內在的力量。所有的教育都靠自己的體會;沒有人能夠教育另外一個人。
【評】:那些自認為受人“尊敬”的專家,請不要把自己當成“家長”,更不要認為自己是“萬事通”。不懂的事請不要亂說話,因為傳播錯誤的信息會讓人誤入歧途。
當今的稅務培訓人們不僅僅是需要權力式、命令式、文件式,這種稅務培訓的最大問題容易把受訓者培養“奴才式”的人物。隨著國家法制化建設的加強,與自身業務相關的案例式、互動式的稅務培訓更加受人歡迎。
◆不一定把所有的知識都記在心里,能夠取得所需的知識即可;善于發問使蘇格拉底成為當時的智者。哲學家從犯錯的人身上找出人類所犯的錯誤;自工作中學到的越多,賺得越多。自工作學習的人,等于別人付錢讓他上學;
【評】:央視二臺的《開心辭典》可以停播了,因為你讓觀眾記住了一些與工作和生活無關的事情(王小丫:恭喜你答對了)。
多一些問題證明,再多一些思考,這個社會需要聽話的“孩子”,但更需要告訴這些“孩子”這件事情是如何判斷的。如果你講的因為那樣,所以這樣不合邏輯,當別人發問時你還表示反感,我勸你還是閉嘴為好。經常在傳媒露面的那些所謂的專家,不要把自己當成“圣人”來看,你的失敗和教訓人們更喜歡聽。這樣做的前提,是你學的東西要有用、會用。知識是有價的,包括從書本和工作上的體會,用心就好。
每一項稅務政策的出臺包含立法、執法、司法三個方面的內容,而這些知識是需要人們在了解的基礎上去理解。由于經濟的多樣性,稅收政策在不斷的發生變化,靠死記硬背是不能成為稅務專家的。人的工作經歷、接受教育的程度、知識面及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對完整的理解稅收政策是有益的。
◆知識必須加以運用,才能產生力量。知識必須經由行動產生利益,否則無用。
【評】:產生力量的前提需要一個強大的知識積累,知識被錯誤的運用,其后果同樣是非常可怕的。這恰恰是當今中國特別缺乏的,注重短期效益,而非長期效益。
接受稅務培訓、學習稅收政策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自身涉稅崗位和所服務的公司在防范涉稅風險前提下,創造稅務價值。隨著國家稅收格局的變化,以納稅人為中心的納稅服務體系的建立,納稅人與稅務機關的關系已經由“警察與小偷”過渡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并不意味著納稅人可以隨便“干”了。
涉稅崗位及與涉稅相關的人請注意:中國新一輪的稅務改革已經開始,請調整您的稅務知識結構,并加以很好的運用。
作者:郭偉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