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次貸危機演變至今,已可以用處于水深火熱狀態來形容。當此時機,不甘寂寞的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頻頻亮相于媒體面前,大談危機的發展趨勢等等。例如,9月14日格林斯潘說,美國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這場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說,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所見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可能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并繼續影響美國房地產價格。格林斯潘認為,這場危機將持續成為一股“腐蝕性”力量,直至美國房地產價格穩定下來;危機還將誘發全球一系列經濟動蕩。當被問及美國躲過經濟衰退的幾率能否超過5成時,格林斯潘回答說,他認為這一幾率小于50%。“我不相信,一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不對實體經濟造成重創,我認為這正在發生”。格林斯潘還預測,將有更多大型金融機構在這場危機中倒下。
但是,格林斯潘似乎忘記了,這場危機的釀成,他自己有很大責任。這并非苛求。請看2006-2-14網絡上一位作者引述的看法:“克里斯頓·斯坦克認為,格林斯潘的貨幣政策總體是成功的,但并不完美,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就與其不恰當的貨幣政策有關。此外,格林斯潘在2001-2002年的一連串減息動作幅度過大,短短一年間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75%,這使美國房地產領域出現大量泡沫。而一旦房價下跌,居民消費緊縮,美國經濟增長后勁將無法持續。這也是留給下任聯儲主席的一道難題。”
請注意,克里斯頓·斯坦克發表這些看法時,距離美國次貸危機還早著呢。但是他已經明確地提到了短期內連續、過度降息導致美國房地產領域出現大量泡沫。現今人所共知,這正是美國次貸危機所以發生的基礎原因。
當然也有人為格林斯潘辯護。而且無論那一個國家某一具體時期的貨幣政策,總難說是完全適當的,事后檢驗結果,犯下重大過錯的政策也并不罕見。重要的是,當次貸危機正深入發展和蔓延之時,作為前任美聯儲主席,無論為公為私,都不適宜對美國的次貸危機作過多評論和預測。不然的話,即使撇開自己當政時期的政策可能遺留下來的不良后果,這樣的評頭品足又將置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于何地?
由格林斯潘當年連續減息對整體經濟的長遠影響,更值得反思的是貨幣政策的目標問題。若干年來,關于貨幣政策,是越來越明確地歸結到“幣值穩定”這個單一目標。原來的并列目標: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國際收支平衡,從理論層面講,是退出了原曾占據的位置。另一方面,就貨幣政策的實際傾向而言,這三個目標尤其是經濟增長總是或公開或隱蔽地起著作用的。現在回過頭反思,對這個問題持謹慎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幣值穩定始終是貨幣政策的根本目標,盡管在各個具體時期以幣值穩定為貨幣政策目標的前提下,貨幣的擴張或緊縮,對當前時期的經濟增長是有重大影響的,但這與貨幣政策目標并不相同。把促進經濟增長直接作為貨幣政策目標,實際是無視貨幣政策及其運作對象的特殊性質,極易形成長久的負面影響。格林斯潘2000—2001年連續降低利率是一個例子;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經濟衰退時期,長期維持極低利率,著眼點同樣是經濟增長而不是幣值穩定。事實證明,日本當年這樣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結果與期望適得其反,——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延長了必須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恰恰不利于經濟的長遠持續發展。
一句話,貨幣政策及相應的工具的運用,同任何具體事物一樣,也必定有自己的限度;尤其是越界過度濫用,往往造成嚴重后果。
作者:戴英馬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