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盤點,不得不承認,剛剛過去的2008年是波瀾起伏、充滿轉折性大事的一年,以至于連管理層都發出“不折騰”的聲音。
而由美國次債危機引起的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浪潮經過前三個季度的蓄勢,在最后一個季度中終于將此前仍然強勁的中國經濟拖入了快速下滑的泥潭中。
這場劇變所引發的全球經濟再平衡過程充滿了變數,全球范圍內的實體經濟“去杠桿化”和“去泡沫化”之痛苦,同樣席卷了企業金融活動剛剛開始走向市場化創新的本土企業。而持續了近一年的從緊貨幣政策的滯后效應,與金融海嘯的傳導效應形成了共振波,使得在改革開放30年這個值得隆重紀念的特殊時點上,一路高歌猛進的中國經濟首度遭遇了真正意義上的“冬天”:出口引擎馬力漸息,內需消費持續不振,大規模規定資產投資的拉動效應開始出現遞減。種種跡象表明,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的前兩個季度,很可能是最近10年來中國經濟表現最差的時候。
“去杠桿化”和“去泡沫化”浪潮帶給全球企業界最顯著的影響就是資金鏈條前所未有的“緊繃”。即便在國內貨幣政策大幅放松以及積極財政政策出臺的背景下,基于對市場前景的悲觀預期,作為在國內企業金融中扮演占決定性角色的商業銀行,處于對不良貸款率上升的憂慮,反而表現出較“從緊”時期更審慎的態勢。與此同時,其他企業融資渠道也隨著全球資本市場的持續萎靡而幾近枯竭。
根據 《首席財務官》 近期對作為資金供需求雙方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界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中國整體經濟的復蘇需要3~5年的時間,現在還遠不是最艱難的時候,但政策層面的改變已經令曙光乍現。作為本刊的傳統,《首席財務官》雜志照例在新年開年之際廣泛采訪了企業界、銀行界、資本市場權威研究機構、第三方專業咨詢機構,就年內資金供求態勢進行了深入調研,力圖在即將到來的“中國經濟空前困難的2009年”里,與廣大CFO們共同探討如何為企業生存發展“持續造血”,以應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挑戰,同時對“錢與錢尋2009”(資金供求態勢)的趨勢性變化進行深入分析和前瞻性的預測,以供廣大本土CFO參考。
“確定性”主導下的2009
近幾年來,“不確定性”一直成為預測和涵蓋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最常見的詞匯。然而,這一頗具江湖術士風格的詞語終將在2009年正式謝幕,再也沒有比“全球經濟衰退,中國經濟增長乏力”更為確定的趨勢了。
中國宏觀經濟自2007年第二季度形成雙頂部以后,起于2001年的汽車和房地產雙輪啟動和出口拉動為標志的、我國宏觀經濟增長持續最久的一輪經濟周期已經進入調整階段。具體表現為出口減緩、消費滯長、投資乏力。
因此,不少業內專家和CFO均認為這一輪經濟衰退會在2009第一個季度前后見底,以第二季度為界線,2009年的經濟會呈現“先低后高”或“先低后平”的趨勢。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認為,“更大的可能性是前低后高,至少先低后平,但其可維持性存疑,至少取決于外部經濟發展以及地產市場的變化趨勢。”
西南證券的研究則顯示,從經濟運行的背景和自身的運行趨勢看,宏觀經濟預期明年第二季度才會形成真正底部,季度GDP增長預計會降到8.3%,甚至更低。
而瑞信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對于宏觀經濟的預期則稍顯悲觀:“如果讓我用最簡單的語言來形容2009年經濟形勢的話,我的判斷是‘007’:全球零增長、全球零利率、中國“保7”。“在WTO和拉動了56個產業向上發展的房地產業兩個‘超級因素’受阻后,個人認為,在新的超級因素啟動之前中國經濟的增長應該在7%~9%之間。要做好中國經濟至少三年不會有大作為的準備。
銀行 :猶疑的主角
積極效應釋放有待時日
去年11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實行積極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受訪者預計2009年整體而言,企業融資狀況會有比較明顯改觀。西南證券首席研究員張仕元表示,“尤其是信貸的增長,如果2008年信貸增長維持在16%,比期初預期的快1個百分點,那么2009年的信貸預期會達18%!
國辦126號文件對于2009年的貨幣供應和信貸規模做了詳細的闡述,要求“以高于GDP增長與物價上漲之和,約3~4個百分點的增長幅度作為2009年貨幣供應總量目標,爭取全年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17%左右”。 對此,張仕元認為,“這一增長數據明顯高出我們的預期,也好于2002年經濟啟動時的水平,與2005~2006年的水平相當。按照M2增長17%計算,那么M1的增長不會低于16%!
雖然有政策的支持和信貸總量增加的利好消息,但不少現金流良好的企業CFO對本刊表示,年底到了,與他們合作的銀行在增加放貸額度的要求下紛紛表示愿意把錢貸給他們,而實際上他們“并不缺錢”,接受貸款反而會增加資金管理的成本,但“銀行是不會輕易把錢貸給現在資金鏈緊張的企業的——出于‘安全’的考慮”。
美國把十年一遇的信貸收縮變成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資金市場也因而出現了重大變化,企業之間由于不知道對手到底掌握了什么資產,一夜之間彼此不做交流——“對手風險”的產生導致了全球資金鏈的斷裂,實體經濟因為資金來源枯竭而關門歇業——這場摧毀性危機的真正主角剛剛粉墨登場。
人們的風險意識到了恐慌的地步,瑞信的信貸標準統計顯示(見圖1),因為對未來經濟看不清,銀行將信貸標準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幾乎令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從商業銀行獲得資金支持的希望再次化為泡影。
因此陶冬預計,今后一年或者18個月,銀行會不會把從央行拿到的大量資金流動性交到有實際需求的企業和個人手中,恐怕還要經歷一個不短的考察期。
根據高善文的分析,寬松貨幣政策的出臺,大中型企業無疑是直接受惠者,目前這種積極影響已經開始顯現,以后會更加明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國家宏觀貨幣政策的調整只會對他們產生非常間接的影響!爱斎唬幢銢]有金融海嘯和國內經濟發展減速的內外環境,中小企業也仍然難以從以資產抵押為特點的商業銀行獲得貸款。即便獲得貸款成本也比較高!
好消息是,資質良好的中小企業在銀行信貸條件會松動的情況下的短期融資可以得到一定緩解!暗行∑髽I的發展所需要的研發投入,兼并收購所需要的大筆款項仍然不太可能通過商業銀行解決!
抱團取暖融資共贏 在本刊就“危機”話題的諸多訪問中,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的CFO都一致強調,時下企業最重要的就是保障有充足、穩定的現金流,而企業的這一迫切需求也對銀行發出了清晰的信號——為企業提供優質的現金理財產品以尋求銀企共贏機會。
實際上,從企業需求看,近年來由于跨國公司在中國爭相布局,國有大中型企業資金集中管控的工作也開展得如火如荼,中國本身跨區域經營的集團企業數量也在增長。因此,管理多家銀行的賬戶已經成為困擾企業的實際問題。同時,近幾年中國金融市場不斷完善,投資領域受到企業的高度關注,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也層出不窮,銀行通過提供理財業務的投資平臺,也能夠更好地為企業實現現金的增值。
自從花旗銀行在1999年把現金管理業務帶到中國,中國的商業銀行現在基本上都已經推出了自己的現金管理業務,目前很多銀行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見表1)。此外,為響應客戶的多方需求已經開始出現產品組合的趨勢(見表2)。
北京銀聯信信息咨詢中心合伙人、副總經理叢艷表示,“從銀行的角度看,現金管理對銀行而言既能鎖定大客戶的存貸款,穩定客戶群,又能獲得豐厚的中間利益,發展前景廣闊!
實際上,國內商業銀行在現金管理上已經探索出頗具亮點的服務模式:工商銀行(3.53,0.04,1.15%,吧)制定了11個行業的解決方案;民生銀行(4.33,0.13,3.10%,吧)為了解決電網資本金短缺的問題,民生銀行能源電力事業部推出了“資本金增長計劃”,而對于煤電企業民生銀行又有針對性地設計出了“煤電供應計劃”;2008年華夏銀行(8.01,0.25,3.22%,吧)進行了公司業務內部流程改革,成立了公司業務部,形成了統一的營銷平臺。
招商銀行(13.15,0.61,4.86%,吧)則成立了總行現金管理部門,集中資源統籌管理現金管理業務。實際上,招商銀行在現金管理領域已經取得13項專利,在2005年招商銀行在國內同業率先推出了財資管理平臺TMS,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首家推出了跨銀行CDS系統,首開銀行同業間協作的先河。
招商銀行副行長張光華表示,在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以開放的心態尋求銀行、企業以及銀行同業間的共贏的現金管理模式顯得更為有實際意義!般y行與企業間要達到共贏,銀行要把現金管理做大,同業之間的通力合作是非常必要的!边@個冬天,“伙伴關系”已經成為資金供需雙方在合作理念上最值得拷量的字眼。
然而現實情況是,危機下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內很明顯的趨勢就是強勢企業想把風險轉嫁給弱勢企業,大企業想轉嫁給其供應鏈上的小企業,核心企業想把風險、庫存轉嫁給非核心企業。而銀行要防范風險,更加謹小慎微。
在這方面,已經在中國持續經營150年的渣打銀行很早就提出了自己的品牌承諾,即“成為客戶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始終強調自己站在客戶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單純從銀行角度出發 “一廂情愿”的做生意。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德國默克藥業集團,歷經數次金融動蕩和經濟危機而不倒,他們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內部銀行來解決成員企業的資金需求,融資成本非常低!拔覀儙缀鯖]有向銀行貸過款。”北京默克藥業咨詢有限公司財務總監鄒志英表示,“但即便如此,我仍然會和銀行保持適當的溝通,因為你無法預計什么時候災難會突然降臨!
鑒于全球競爭已從單體競爭升級到供應鏈間的競爭,針對供應鏈開展的商業銀行間的合作不僅能夠讓企業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降低資金成本,同時銀行也能因此獲得豐厚回報。
在自2005年開始就已經為多家大型跨國企業成功地實施了供應鏈融資項目的渣打銀行看來,供應鏈融資是基于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針對其上游供應商的采購行為和下游經銷商的銷售行為開展的融資服務。作為核心企業的大型公司通過銀行的幫助,能夠做到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充分整合,而其上下游的中小企業——供應商和經銷商則可以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近年來,國內商業銀行也開始了在這方面的積極探索。中國農業銀行總行產品研發部副總經理潘貴平表示,將來有可能發展到銀行對供應鏈整體受信,“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單獨的受信條件是不夠的,但是如果納入到供應鏈可能條件就夠了!
對此,民生銀行總行公司銀行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林云山建議,核心企業一定要對供應商和經銷商引入風險管理理念,這方面可以借鑒銀行的一切比較好的做法。
深圳發展銀行總行公司產品開發部總經理金曉龍認為,“未來大的物流商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如果銀行和物流公司聯網完成信息集成,核心企業、銀行與物流公司共同打造一個商務、信息流、資金流的平臺,將實現供應鏈上各方的共贏。”
作者:郭林 來源:財務顧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