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慶期間電影票房同樣火爆的,是華誼兄弟上市路演的現場。現場排起了上百人的長隊,這般熱鬧的場面在證券業里幾乎沒有出現過。王忠軍形容說,華誼兄弟的路演更像是電影的首映禮。不僅僅是場面上的熱鬧,華誼兄弟網下申購所募集資金總額也是超乎預期的,總金額已經接近計劃的2倍。最終確定的每股28.58元的發行價格也比專家預測的每股15元高出近一倍。
在很多人看來,明星、名導演、不斷刷新票房紀錄的電影作品是華誼兄弟受市場和投資者追捧的主要原因。但如果去掉明星的光環,把華誼兄弟當作一家真正的上市公司來觀察,這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并不太靚麗。2008年經營收入4.1億元人民幣,凈利潤6800萬元,2007、2008年經營性現金流均為負值。有評論認為:“如果刨去制作成本和營銷成本,華誼兄弟其實并沒有賺多少錢。2008年,華誼兄弟的營收水準其實還不如一家中等水準的都市報。”
市場與投資者并不缺乏理性,熱鬧的追捧背后吸引他們的不是華誼兄弟目前的營收與利潤規模,而是一家行業中鮮見的努力成為“好公司”的企業,以及它所代表的商業模式與經營模式。
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馮侖認為,一家公司必須經歷三次轉變才能稱得上成功。第一次轉變是“從做項目到做公司”。在做項目上掘得第一桶金之后必須迅速轉型到辦公司、管理公司上來,解決如何依靠公司的組織連續生產的問題。與影視娛樂業中大多數搭草臺班子,靠運作項目賺錢的公司相比,華誼兄弟已經基本完成了第一次轉型。在以江湖氣、個性化著稱的娛樂圈里,華誼兄弟在工業化流程生產、財務管理、決策流程、團隊考核等方面顯得很“先進”。在公司75位原始股東強大的明星陣容背后,是把兄弟、朋友變成股東,以契約關系和股東關系替代血緣關系、親情關系的轉型。招股說明書中“對馮小剛個人依賴”的表述,說明華誼兄弟正在謀劃著如何量產“馮小剛”的連續生產和增長模式。
第二次轉型是“由做現在的公司轉變為做未來的公司”。公司不僅能夠正常組織生產,還需要連續十年、二十年連續不斷增長,這要求公司有著良好的戰略和管理能力。在這方面,剛剛完成上市征途成為公眾公司的華誼兄弟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市場容量與規模的限制也將成為華誼兄弟未來的考驗。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規模估算大約為6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萬億元人民幣。華誼兄弟2009年預估的利潤不足1億元,而萬科一年的利潤則高達40億元。
第三次轉型是“由對股東有價值的公司轉變為能夠改變人類生活和社會形態、創造新的商業文明的企業”。迪斯尼、夢工廠、派拉蒙……好萊塢的娛樂巨頭是華誼兄弟的榜樣,但他們的成功不僅是經營模式、商業模式、產業鏈資源整合的成功,更是對人們生活方式與生活形態的影響,是對社會進步的貢獻、對商業文明的創造。就這樣的角度而言,華誼兄弟上市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演出才剛剛開始。
來源:《數字商業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