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了過去的金融市場秩序,也給各經濟體金融市場的此消彼長提供了機會。
中國是一個潛在的受益者。金融危機沖擊最嚴重的地區,是金融市場最發達、信用擴張工具運用最多的市場。與歐美市場相比,中國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要小得多。盡管金融危機蒸發了數十萬億美元的賬面財富,但全球資金并未干涸,總要在市場上找去處。
資金會流向哪里?從全球來看,這個問題雖然復雜,但資金偏好的幾個基本原則是可以確定的:一是經濟復蘇較快的經濟體,良好的基本面和較快增長意味著更多的投資機會,這方面,不少新興國家市場被看好;二是被低估但相對安全的市場領域,比如石油、礦產等資源類的大宗商品市場;三是貨幣被低估的市場,存在資產升值的可能。當然,各經濟體的市場制度和自由度,也是一個常規性的重要因素。
上述三個因素中,一、三兩個因素在中國都有著明顯體現,這對國際資本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從最新的資金流入數據可以看出這一點。據香港市場的最新數據,自2009年7月以來,流入香港的熱錢就接近1000億港幣。為了抑制港幣升勢,維護聯系匯率制度,香港金管局已連續半個月向市場注資共426.25億港幣。這些資金至少有大部分是沖著中國因素來的。資金流入中國市場也有跡象,中國的貿易順差正在縮小,第三季度為389億美元,但第三季度的外匯儲備增加了1410億美元,這表明近期資本流入已再度轉熱。
中國股市是反映市場看法的典型窗口。在筆者看來,中國股市現在不僅被國內外資金看好,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比如,有不少著名的外資企業正式將進入A股提上議事日程,而國內A股市場推出國際板也已經緊鑼密鼓;過去在中國企業中頗為時髦的海外上市潮,現在被A股上市潮取代;連已在海外上市的中資企業,不管是H股還是紅籌股,也想回歸A股再融一次資。至于海外資金大量涌入中國基金,也是國際資本看好中國市場的證明。
最大的吸引力來自中國經濟的復蘇。從前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走勢來看,中國經濟節節向好,全年實現8%的增長應該沒有問題。從中央政府一波強于一波的推動調整結構來看,這也是經濟復蘇態勢確定無疑之后,才可能出現的政策舉措。率先復蘇的經濟,不僅帶給國際資本信心,也帶給國內外企業以信心。
宏觀來看,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中國股市,現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是拜全球金融危機所賜。在某種意義上,中國市場在金融危機之后被看多,這是在享受此輪金融危機帶來得“紅利”。在我們看來,在全球金融危機徹底過去、全球經濟危機有效痊愈之前,中國將會被繼續看多。在這個歷史時段中,如果中國能夠很好地利用形勢,吸引國際資金,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并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繼續改革,在理想狀態下,中國的資本市場可能會有一個突破性的發展,而中國股市也可能有一個質的提升——這不是指股指高低,而是指中國股市的影響力、吸引力和市場制度完善程度。
問題是,當中國面臨歷史機遇時,中國資本市場的“基建”工作卻沒有完全準備好。比如對中國股市而言,中國股市的監管、市場化發行、信息披露、做空機制、多層次市場建設等;對中國資本市場而言,最大的問題則是人民幣自由兌換還未實現,這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中國資本市場把握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對于政策層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大膽推動改革,不要放過這次歷史機遇。
作者:賀軍 來源:《數字商業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