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如何影響社會?”“全球化還是本土化?”當國際化成為一個無法逾越的話題時,如何讓企業在國際化的浪潮中生存,在追求資本影響力的同時擴大社會影響力,從而讓公司走入良性發展之路就成為跨國經營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中國經營報》聯合第一財經、中智公司、零點研究咨詢集團主辦的“中國最具影響跨國企業評選活動”在上海正式揭曉,同時舉辦主題為“資本影響力: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響”的商業精英峰會,共同探討跨國公司經營之道,分享、借鑒成功經驗。
資本影響力
基辛格博士在15年前曾說,“在國際資本登陸的時候,許多與資本來源地相聯系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組織治理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會登陸。”
中國改革開放25年至今,每年吸引的國際直接投資(FDI)已經躍居世界前列(僅2003年就吸引了530多億美元),并且繼續保持著快速增長的勢頭。國際資本在帶來我們明顯可見的資本、工作機會、生產技術、管理模式和與世界其他國家同質的產品供應以外,還帶來了推動中國本地產業變革的動力、本地企業經營管理提升的壓力與標桿、吸引投資者在改善投資環境基礎上的政策變遷、大眾生活方式及生活觀念等方面的變化。
作為嘉賓出席此次峰會的本報副總編輯韓曦晨認為,此次發起主辦“2004中國最具影響跨國企業評選”這一項目,部分目的就是為了顯示和描述國際化資本在中國社會中的影響力,跨國公司作為行為主體用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本地社會成員、社會關系及生活環境施加的刺激,尤其表現為促使變化的動力或壓力,從而更深層次探索新經濟時代背景下跨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及生存之道。
主辦方希望借助評選活動提升公眾對企業無形競爭力的關注高度,為企業決策者及公眾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全方位信息平臺。從而進一步促進跨國企業與中國社會的良性互動使跨國企業在實現商業滲透的同時,成為一種更具建設性的社會力量,力求把“中國最具影響跨國企業”評選辦成一項年度性常規評選活動,使之成為衡量、評判中國跨國企業的標志性活動之一。
本土化之道
在帶來資本、技術和管理的同時,跨國企業的本土化策略往往也決定了其能否在不同國家市場取得成功。
位居“中國20名最具影響力跨國企業榜單”中的幾位企業高層對“跨國企業本土化策略”的討論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豹”。
摩托羅拉中國公司在業界有“黃埔軍校”之稱,其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時大鯤認為,21世紀經濟的競爭概念將不再是產品、技術、公司屬于哪個國家,而是一個跨國公司的競爭。因此融合顯得格外重要。“在競爭的過程中,體制、方針、人才的融合是企業本土化策略要注重的。雖然我們管理層83%都是本地經營層,但本土化并不是一定要用本地的人才,國際化表示多元化。”時大鯤如是說。
全球化與本土化顯然不是對立的,正如此次評選活動的主題“資本影響力: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響”。“交響”就意味著互動。
在百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華煦看來,百事的本土化與全球化就是一種互動。他表示,對于百事來說,最關鍵的資產是品牌,而如何把這個全球化品牌融入到中國社會,變成本地化的品牌是第一個層次。其次,用的材料必須本地化,“當我們生產經營的資源越靠近消費者,我們就越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快速改變我們的市場策略。”朱華煦對此非常看重,他表示,從經營人員的角度來說,百事在中國約萬名員工中,不是中國籍的人數非常少。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彼德·博格則表示,本地化一直是西門子公司人力資源的一個政策,“我們和其他跨國公司有著同樣的經歷,我們在本地生產,在本地采購,在本地建立伙伴關系。西門子公司在開展業務時的原則是:做好的企業公民,對社區有貢獻,有助于所在國的發展。” 彼德·博格這樣說。
然而,公司在跨國經營并在當地社會尋求影響力的過程中,本土化與全球化策略有時候又需要某種平衡。這種平衡能力也會決定公司的經營能否成功。
彼德·博格認為,本地化的核心從本質來說,不是簡單的制造,研發也很重要。“人才的國際化才是真正的全球化。而樹立品牌,保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開發和建設是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必須重視的。”他強調說。
“本地化”需要本地的員工,因為他們熟悉本地市場。“但是不能100%都是本地人。如果能做到員工有學習的機會,而且在公司的晉升不由國籍來決定這兩點,本地化與非本地化的矛盾就不會產生。”朱華煦表示。
而寶潔大中華區副總裁李長杰則表示,他們一直把自己看成一個本地公司,同本地社區融為一體。
“我們不光對消費者傳遞品牌的功能,我們也傳遞關于品牌的情感聯想。而寶潔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公司也希望了解中國消費者最關注什么,我們通過寶潔的網絡把這種信息傳遞到全球。” 李長杰說,“和所有的伙伴合作,這是成功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