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倡“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的治國方式,認為無為而治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老百姓越蠢,國家越容易治理。儒家雖然認為國家需要賢人來治理,但也認同了道家愚民的管理思想。不同的是,老子認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應該都是“蠢豬”,而孔子認為管理層應該是精英,而被管理層應該是“蠢豬”。這種中國管理文化的“精髓”也被現今的中國企業管理者們繼承而且發揚了。不信可以到書城去看看,大多培訓都是圍繞著讓員工如何無條件干活進行的。從內心而言,企業的經理們都希望自己最聰明,下屬比最蠢。現在炒得較熱的所謂“中國式管理”,還有“細節論”,以及“執行論”等等,無非是無能的經理人將責任推到下屬的遮羞布而已。到底有沒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呢?如果有,我想那就是“做官”的思維而已。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局”。這是軍事管理上最簡單的常識了,但在企業管理中,在“做官”的思維指導下,就顯得本末倒置了。“欲治兵必先選將”所揭示的也是一種管理的真諦。在“做官思維”指導下的選將標準,是選不出勇將的,自然造就不了中國企業管理實質水平的提升。“企業興亡,員工有責”,其實企業興的時候,何曾惦記著員工,可一到企業危機了,員工的素質呀,員工的執行力呀,等等,都成了企業的重頭戲了。
什么是做官的思維呢?簡單的講,就是以謀求權力穩固為目標的管理思想。也就是“修已安人”之法,但現實中,修已的人少,謀求安人之術的多。
1、“做官”的第一要務是安內
市場經濟中,顯然第一要務是要“攘外”。而“做官”的要求是安內。這就是為什么我國很多企業即使到了破產的邊緣也還是熱衷于內斗。越是穩定的大企業,其經理人員必是內斗的高手。既然“安內”是第一要務,那當然所有管理方式也得圍繞的安內的需求來進行。于是,教化員工就成了公司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以讓員工老實安份,不求創新為好。但話不能這樣說,換個法吧,“團隊精神”、“沒有任何理由”、“細節第一”等等。“做官思維”顯然是中企業管理中的第一頑瘤。
2、“做官”要求“奴才文化”
既然以權力斗爭為目標,當然也就要求與這適應的“奴才文化”,也可以叫做“庸才文化”好聽一點。“帕金森”定律在中國企業中更是普遍盛行。所謂“帕金森”定律就是庸才只能用更多的庸才做下屬。顯然用聽話的人比用能做事的人更為有利。
3、“做官思維”造成的利益非公開化
兩個老工人可以為一級10元錢的工資提升而對簿公堂,但不見有人可以對經理灰色收入有異議。在一般人眼中,雖然痛恨灰色收入,但也將能否取得這個收入作為人的本事的表現。于是當某個經理退職而兩袖清風的話,人們不尊敬他,而是認為是他無能的表現。這種心態自然造成了中國企業的經理層追逐灰色收入的積極性遠高于追逐公開的工資與獎金的積極性。我們能夠容忍的是追逐灰色收入的經理人把企業搞得破產,也容不下把企業做得更好的職業經理人拿高薪。
4、“做官思維”造成企業的信謄缺乏
做官有官場的規則,如果用到了企業中,就會給人不誠信的感覺。因為我國傳統的管理都是圍繞做官來談的。但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市場經濟有市場經濟的規則,由于這種規則與官場規則的不一致,造成了了中國企業普遍缺乏信謄。其實道理也很簡單,權力斗爭中,講信謄的人從來沒有什么好下場的。先秦多講信謄的勇士,但自漢高祖以來,中國管理的唯一規則就“沒有規則”,一切的規則只是手段。這種官場思維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滲透和應用,將是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最難克服的阻礙。
以上幾點只是“做官思維”的冰山一角,遺憾的是,當今中國管理界,仍看不清中國企業管理的致命弱點和頑癥在哪,更有甚者,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名,倡導與市場經濟完全背離的所謂“中國式管理”。這些東西受到歡迎的本身就說明了中國企業管理仍處于傳統價值觀的籠罩下,說明我國的企業管理現狀與真正科學的企業管理仍相去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