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加入WTO以來,中國企業推行“走出去”戰略的力度在逐年加大。站在企業未來生存的角度,如何看待國內企業“走出去”戰略熱潮?企業生存管理專家、企業未來生存管理理論創始人鄧正紅先生認為,今后5到15年是中國企業推行“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機遇期,這個機遇期能否正確把握,關系到未來中國企業的基本生存問題。“走出去”戰略是中國企業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一步,是緩解國內資源緊張矛盾的重要舉措。當前,全球企業平均水平處于基本生存階段,各國企業都在為資源而奮斗,中國企業走出去實際上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的國際化生存,是邁向未來更寬視野的基本生存,是努力占有資源空間贏得未來生存時間。這一步能否走穩走順,關系到企業將來能否走好走遠。
2007年9月14日,中國石化沙特聚烯烴項目召開決戰動員大會,采取非常規措施,全面掀起大干高潮,確保在未來的5個月,完成50%的剩余工程量,為開拓中東市場打好基礎,為中國石化爭光。
由于前期圖紙、設計、設備、材料等到貨的延遲導致了現場實際進度比計劃進度推遲達4個月之久。項目施工總工期23個月,已經進行了17個月,剩下的5個月必須完成50%的剩余工程量,因此該項目建設面臨的形勢異常嚴峻,業主甚至一度對我們的履約承諾產生疑慮。
沙特聚烯烴項目是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板塊體制改革正式運轉之后海外第一個交付的項目,也是集團煉化板塊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嘗試國際工程聯合EPC的第一個項目,能否按照合同約定安全、優質、正點建成中交,事關集團公司以及承建方第二建設公司國外工程建設“第一步能否走穩、走順”,“將來能夠走好、走遠”的發展戰略,如果第一炮不能打響,將會直接影響到今后海外工程承接的信心和決心,更為嚴重的是將會嚴重損害中國石化、第二建設公司在國際工程建設領域和國際舞臺上的聲譽和形象,項目承擔的重任是“為SCC添彩、為SINOPEC添色、為祖國人民爭光”這一光榮而又艱巨的歷史使命。從“經濟仗”的角度分析,沙特聚烯烴項目是聯合體AKSI(克瓦納、上海工程公司、二建公司)與SABIC簽訂的項目總承包合同,協議中明確了違約責任,一旦工程不能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中交,將處以合同總價7.5億美元10%的罰款,這就意味著如果項目不能按照合同要求準時中交,承包方將被處以高額的巨額罰款。
面對甲方懷疑的眼光,中方的按期交工的決心沒有動搖。在9月12日業主(沙特國家基礎工業公司延布石化公司)召開的會議上,集團煉化工程有限公司(工程企業管理部)施華彪副經理代表中石化向業主鄭重承諾:中方堅持合同工期不改變,即PHU裝置在2008年1月31日交工,PE裝置在2008年2月15日交工,PP裝置在2008年2月28日完成交工;會議同時確定了項目四季度施工進度完成工程總量的30%。未來5個月的主要搶建任務是1400個管線試壓包要在今年年底全部試壓完成;8414個儀表回路測試工作,要在明年一月底全部測試完成(PHU部分要在今年年底完成測試工作);所有的保溫工作也要在明年一月中旬全部完成交付。
為實現項目安全、優質、正點中交,兌現承諾,沙特聚烯烴項目部全面進入趕工決戰狀態,項目部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做好最后一搏。首先,建立健全決戰階段強有力的生產指揮體系,二建公司派出一名副經理坐鎮指揮,沙特聚烯烴項目由項目主要領導掛帥,各個區域經理、專業經理、關鍵部門的部門經理以及各個參建單位的項目經理共同參加,負責對整個項目的施工生產、產品交付環節的總體協調,及時解決搶建階段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堅決做到"當日事,當日畢,事不過夜",提高現場解決問題的效率和決策效率;第二,在現有2484人的基礎上繼續從國內再動遷718人,同時在當地增加雇用100名印巴勞工以加強現場勞動力。
由二建公司周贏冠副經理親自掛帥,成立動遷工作小組,各個參建單位一把手親自抓,堅持國內/國外聯動、優先保障國外。項目部和各個參建單位隨時保持與各參建單位的聯系,堅決貫徹落實決戰前與各個參建單位對接的《勞動力動遷計劃》,同時該計劃將嚴格按照項目部要求的動遷人數、動遷時間進行真考核、真獎罰,不容許任何單位講客觀條件,討價還價;第三、實行激勵政策,決戰時期,堅決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落地有聲,嚴格執行與各參建單位簽署控制點協議,根據控制點協議進行嚴格獎罰;項目部要對控制點計劃上墻公示,每周檢查(必要時,每天檢查),逐月兌現,每個節點除了與參建單位掛鉤外,要與承擔管理、協調責任的區域經理、部門經理掛鉤;第四、嚴格執行日碰頭、周例會制度,及時檢查落實項目的施工生產進度,解決各個單位提出的問題和困難,EPC層面的管理人員每天主要工作時間和工作精力轉移到現場;第四、延長作業時間并取消周五休息日,調整休假制度,除了連續在沙特工作四個月可在近期內安排一次短期休假外,其余暫停休假。
2007年,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標白俄羅斯國家石油與化工康采恩公司的丙烯腈裝置擴能改造項目,此次中標實現了上海院丙烯腈分離技術的首次出口,標志著中石化技術又一次走上世界舞臺參與國際競爭。
該項目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上海院組織有關部門和科技人員經過緊張的準備,對白俄羅斯國家石油與化工康采恩公司現有丙烯腈裝置進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備的技術改造方案,得到對方的高度認可。投標過程中,上海院與另外兩家國外知名公司同臺博弈,最終憑借技術優勢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一舉中標。
上海院認真貫徹落實總部“走出去”的一體化戰略目標,在完成總部下達重點科研任務的同時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依靠自身在科技研發、人才隊伍等方面的實力,用自己的專有技術優勢與國外大公司同臺競技。2007以來,屢屢在重大項目中中標,國際市場開拓力度日益加大。2007年6月,采用上海院技術生產的甲苯歧化催化劑裝箱運往白俄羅斯Naftan公司。這是該催化劑繼成功進入中東市場之后實現的第二次海外出口。
甲苯歧化技術以及丙烯腈技術都是中國石化積蓄多年的優勢技術,此兩個項目的獲得將推動中國石化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強中國石化技術的市場影響力,為擴大中國石化甲苯歧化及丙烯腈技術的全球市場份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5年12月23日上午,一支由23名中國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家團,圓滿完成技術輸出任務回國。正是在他們精湛技術的幫助下,俄羅斯聯邦一套“沉睡”了20年的PTA(精對苯二甲酸)裝置煥發了生機。
向俄羅斯派出專家團進行技術輸出,這在國內石化界還屬首次。這次上海石化為俄羅斯開車成功的PTA裝置,是俄方1985年從日本一家公司引進的。兩年前,該國為喚醒這套擱置了整整20年的裝置,曾到日本公司尋求技術支持,但因“設備擱置時間長、運行可靠性差,并需投入巨資更換設備”等因素沒有成功。俄方最后把目標鎖定在中國已成熟掌握PTA運行技術的上海石化。
這次技術輸出,上海石化的確碰到很多困難。比如,要克服從未經歷過的、在零下一二十度的嚴寒天氣下操控裝置運行的難題,要克服設備封存了十幾年造成的老化、腐蝕、備件缺乏等等困難。
專家們通過制訂科學的開車方案,進行緊張的一系列生產現場調試和設備整修后,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終于使裝置開車一次成功,并經過了72個小時的考核期運轉。據上海石化滌綸事業部經理林菘介紹,為了完成這次技術輸出,此前,該事業部已先后為俄方公司培訓了兩批共50多名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首開上海企業成批為國外企業培養技術人員的先河。 長期以來,PTA的成套生產技術主要由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大公司壟斷。上海石化通過20余年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使該公司把與俄羅斯幾乎同時期引進的年產能同為22.5萬噸的PTA裝置的產能增加到了40萬噸,并形成了多項自有核心技術和專利技術,培育了一支擁有嫻熟工藝技術和精湛操作技能的高素質員工隊伍。不久前,由該公司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年產80萬噸PTA工藝包和成套技術通過技術驗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而在國內第一家打破了PTA技術由國外少數大公司壟斷的局面。
作者:鄧正紅 來源:博銳管理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