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談Web2.0時代的時候是在談互聯網,談互聯網對當前企業的影響;ヂ摼W是虛擬的,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都照鏡子,再一個我們每個人都做過夢,鏡子里的人和夢境里的都是虛擬的,但是我們為什么現在這么關注Web2.0,因為Web2.0標識對現有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今天有了2.0,明天會不會有3.0,4.0,很明顯這個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我們必須回顧一下歷史找到它的原動力。Web2.0現在已經發展到虛擬的形態了可以跟人類發展史做比較。人類最早是族群存在的,那時候之間沒有合作只是殺戮,大家吃了上頓沒下頓,逐漸生產力發展了,學會用火、工具,學會了族群之間的融合這時候有了私有制,有了私有制以后大家分享交換的時候逐漸形成了合作的形態這種情況下社群才逐漸形成。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堯舜、古羅馬帝國都是民族治國的方式。
再看把這個觀點看到互聯網上,當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出現的時候很大,不能滿足當時的需求,隨著摩爾定律的推進,軟件和硬件不斷的互動我們發現硬件處理能力越來越強,軟件設計的復雜度越來越高,就使得集成電路得到發展,硬件處理能力越來越強,在互聯網上可以大家可以關注,人類社會要吃,互聯網上是信息。當科學計算能力越來越強,已經可以滿足文字處理和信息的生成,這就相當于他私有的信息越來越豐富產生了交換和協作的需求。在這個基礎上互聯網相互之間的應用是應運而生的。這時候WAP和Myspace的出現是大家共享信息,就形成了社會的雛形,在這個基礎上有了社會的基礎人類的各種生活的演進是自然而然的發展。我認為現在互聯網包括Web2.0應該是處于共和制的,大家都是共享的,對于資源擁有基本是共享的,但是并不等于大家的輿論影響力對等。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特點,硬件它的處理能力越來越強,軟件體積越來越小,量普及的越來越大。就是一條主線對互聯網的支持越來越強,周邊的外設存儲器越來越大,便攜式越來越方便,微軟的ET打掉了Novll,微軟面臨著Google很難受,因為以前微軟有強大的程序,這些競爭對手都是在他的平臺之上提供各自的程序,平臺和程序對決本身就是不對等的。Google是利用互聯網作為一個平臺,微軟和Google相當于平臺對決,這時候誰勝誰負很難說。所以互聯網的承載能力和生態系統逐漸在生成。
第二個是大眾參與,是讓消費者向生產者轉變。比如說夫妻是最小的股份制公司,各占50%,因為生產力發展,人類最開始夫妻之間沒有辦法和自然抗爭的,為什么現在獨身的人越來越多,其實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原因,他抗風險的能力越來越強;ヂ摼W使得生產的門檻越來越低,使得很多消費者向生產者進行了轉變,這個轉變是參與的基礎和原動力。
再一個軟件的服務化,我們看到Google基本沒有什么軟件升級的概念,孵化是日常性的。再一個是豐富的用戶體驗,我們可以看到Web2.0時代的一些變化,首先資源管理變化。在傳統的政治經濟學里研究的是資源受限情況下的最大利用,最大資源效能產生的問題。但是在互聯網上我們看到了富饒的概念,每天信息的產生量是三百到五百個美國國家圖書館的信息量。再一個是經濟觀的改變,就是二、八原則,因為實體里有成本,互聯網上成本會降低,這就使得我們能夠兼顧到長尾。再一個現有的就是控制,越大的企業掌控能力越強,但是實際上現在的趨勢、開放、共享是很重要的。過于強大其實面對著新的挑戰、新的競爭的時候也不一定能夠戰勝。
再一個勞動者改變,原來可以識別誰是勞動者,但是現在很多消費者走向了生產者的崗位和角色。
競爭觀的改變:現在一個行業一個行業的競爭,但是現在你的競爭對手隨著融合會發現你的競爭對手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冒出來了。同樣我們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辦法。
再一個是技術觀的改變:原來是工具,認為解決我們的困難,但是現在技術更多的是一種破壞力,特別是高科技行業。這張圖,政治的改變、經濟的改變、社會的改變都是比較趨緩的,包括現在雖然進入21世紀但是我們血液里流的都是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但是我們看看科學。所以技術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很多的沖擊。我記得80年代末、90年代初還是模擬A網、B網,90年代中開始GSM,現在看看有WiMAX、3G等等。再一個是價值實現方式的改變,原來都是實體化,現在是虛擬化。
Web2.0時代最關鍵的是觀念的轉變,這種轉變之下大家要有開放的胸懷接納這個鏈條里的各個環節。在進入Web2.0已經沒有任何一個組織和個人獨立的用自己的資源和力量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就要需價值鏈上找自己的最合適的合作伙伴。
再看企業的機遇與挑戰:
1、在業務方面互聯網提供的業務種類豐富,業務提供方式靈活、業務部署更快速地
2、在商業模式盲從互聯網打破傳統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在不斷探索和創新。
3、在網絡實現方面互聯網采用的是基于分布式的處理方式,可以采用普通的硬件、低成本實現超大能力的處理。
4、在網絡技術方面P2P技術也得到了發展,Web2.0使互聯網未來的創新逐漸轉向個人。
5、行業融合,互聯網有很多機遇。比如說QQ、MSN,對短信也是一分流。
6、虛擬社群與現實社群的緊密聯絡為新的市場領域拓展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設想一下微軟和Google的戰爭,如果Googel贏了,那么微軟最后就是一個通道,未來PC、手機互聯網都是一個終端,這也會是一個趨勢。再一個就是虛擬社群之間自身形成的商業機會到底是什么樣。
大眾市場與小眾市場可以達到共同繁榮。當我們采用Web2.0或者利用虛擬的網絡的時候可以看到有能力對小眾市場和微眾市場以及大眾市場提供同樣優質的服務。挑戰是共享參與而不是控制獨占,如何使之成為一種文化,并從組織層面落實。
其次,充分重視技術破壞性能力,特別要關注戰略和價值走向,比如愛立信和諾基亞,愛立信是90年代初全球最大的IT設備商,它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系統上,諾基亞認為手機形成會成為個人隨時的東西,投入很多精力在手機上。當蜂窩在全球得到擴展手機普及的時候,諾基亞市值一飛沖天。所以如何在戰略價值選擇層面需要特別考慮。
第三,需要關注看得見的競爭對手,還要關注看不見的對手。
第四,如何讓你的客戶成為你的合作伙伴,與你的產品權聲明周期設計和管理---Web2.0的核心精神。
第五,如何以寬廣的胸懷富足的心態設計共贏的商務模式。
第六、知識型員工越來越起到更多的作用,如何讓大家更多的參與,留住他的人還要吸引住他的心。
機遇與挑戰:工業革命解放了人類的四肢放大了手腳的力量,信息革命解放了人類的頭腦,放大了大腦的力量,我讀過藍海戰略,其主要就是要轉變觀念至關重要。不要為追逐藍海而藍海。
最后半開一個玩笑:互聯網發展到未來可能是什么呢,當互聯網會思考的時候也許現在這么多上千萬的探頭都是互聯網的眼睛。
作者:紀涌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