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與能源聯系盤根錯節,相互融合與滲透。金融危機以美國的次貸危機為起點,迅速蔓延到美國整體金融業,并波及到世界各國,給全球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以美國為代表的主要經濟體陷入經濟衰退,導致石油需求降低和價格回落。時至今日,金融危機已經對傳統能源格局和能源秩序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加之地緣政治、金融炒作以及投機者的恐懼和貪婪等因素使得當前的國際油價急轉直下,走勢撲朔迷離。歐佩克的減產行動未能止住油價跌勢。更多的觀察者則陷入迷茫,很難預測國際油價將在什么價位穩定下來。從整體來看,歐佩克和美國對能源的影響逐漸走弱,非歐佩克能源輸出國和新興經濟體對能源的作用日益凸顯,國際能源格局由“兩極結構”——生產國集團和消費國集團——向“多極結構”轉變。錯綜復雜的能源價格波動在給全球經濟不穩定性的同時,也給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契機。在新的能源格局下,我國必須采取合理能源戰略,為我國經濟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機遇。
一、歐佩克整體的影響力減弱
2003年以來,國際油價波動猶如“過山車”,從每桶30美元左右上漲,屢創新高。尤其是從2008年上半年,盡管沙特阿拉伯等歐佩克成員國應美國要求推出石油增產計劃,但面對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強勁發展所導致的能源需求以及非歐佩克國家石油產量的急劇減少,在阻止國際油價上漲勢頭方面顯得力不從心。與上一次石油危機不同,本輪石油價格的上漲是在需求拉動之下經歷了史無前例的瘋狂之旅,于2008年7月11日國際原油價格創出每桶147.27美元的最高價。
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愈演愈烈,國際油價迅速回落到每桶60美元左右,下跌幅度達到60%。為了降低金融危機的影響,抑制不斷下滑的油價,原油產量占全球40%的歐佩克成員國一改昔日喋喋不休的爭吵,異口同聲的提出減產計劃,并在10月24日通過決議,將從11月開始將原油日產量削減150萬桶。但是,歐佩克石油減產計劃的出臺并沒有改變油價持續低迷態勢。其根源在于石油消費需求實實在在的下降:金融海嘯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全球經濟衰退導致對石油消費需求的下降。因此,在需求不利條件下,歐佩克石油減產的引導作用十分有限,非但無法對油價產生實質的支撐作用,反而加劇金融市場上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加重金融危機的沖擊,延緩全球經濟狀況的好轉,甚至使全球經濟雪上加霜。從油價波動的歷史來看,始于7月中旬的油價暴跌原本就是對近年來石油牛市泡沫的擠壓,是投機回歸理性,價格回歸價值的過程。歐佩克的減產行為無異于螳臂當車。可見,在如此情勢下,依靠傳統的減產計劃來抑制石油價格回落,歐佩克已經無力回天。
金融危機之后,歐佩克唯一能做的就是與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開展更多的合作來抵御油價暴跌的風險。為了防止石油價格劇烈波動所帶來的風險及其對全球經濟與安全帶來的沖擊,歐佩克需要將強與非歐佩克能源輸出國的交流與合作,尋求能源供給政策的同步性,否則,歐佩克的石油增、減產計劃的效果將被非歐佩克的反向操作所對沖,無法達到與其效果。同時,歐佩克需要加強與石油消費國的合作,尤其是加強與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合作。通過談判,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區間,從而擴大能源消費市場,實現能源市場多元化,降低其對歐美市場過度依賴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二、產油國政治影響力式微
近年來,一些產油國以能源為籌碼,通過爭奪能源市場份額來擴大影響力,從來實現本國政治和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能源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新興的能源輸出國為了獲取資金支持紛紛尋求實行外交多元化戰略,推出優惠政策,以幫助其實現能源增產計劃,搶占能源市場,如南非、尼日利亞、安哥拉、利比亞等相繼推出免收礦區使用費、提高分成份額及稅收優惠等政策吸引外資進入。
最為值得一提的是委內瑞拉。委內瑞拉與美國之間關系緊張,為了防止能源輸出對美國消費市場的過度依賴,擺脫美國對委內瑞拉石油的控制,委內瑞拉開始尋求新的石油消費市場,逐步減少對美國的石油出口,從而實現能源輸出市場的多元化。查韋斯總統在此間可謂獨領風騷。
俄羅斯擁有全球第二大的石油儲量,第一大的天然氣儲量。俄羅斯依靠其能源強國戰略,加強能源外交,把能源促進國家經濟復蘇、參與世界經濟體系、維護地緣政治影響、改善國際政治環境的重要依托,不斷挑戰美國在中亞的勢力,不斷擴大其在世界的影響力。
金融危機之后的產油國經濟狀況困難重重。油價暴跌使得這些國家在前幾年已經擴大了的各項經濟和社會支出捉襟見肘。俄羅斯這樣的通過對石油出口征收高稅維持國內財政支出和高福利的國家,在金融危機之后不但面臨財政壓力,其國家地位和國際話語權也隨之跌落。危機之后世界政治版圖上的列強,留下的不是擁有財富最多的國家,而是損失最小或抗風險能力最大的國家。
三、歐美西方國家能源需求降低,新興工業化國家成為能源需求的增長點
金融危機后,石油價格的迅速下滑供求缺口逆向擴大。產油國在這些年的大規模投資還需要維持,但石油消費大國總體的需求已經無可遏止的出現滑坡。金融市場上的價格暴跌則是實體經濟中供求逆向缺口的提前反應。預期和信心已經成為影響油價波動的第一因素。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緩,對能源的需求不斷減弱,新興工業化國家迅速崛起打破了有史以來西方國家獨占石油資源的局面,成為能源需求的新增長點。中國和印度在能源市場上的影響力正不斷變大,預計到201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
未來數十年,對石油的最大需求將來自中國、印度和中東,這完全不同于過去的情況——美歐是主要的需求源。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在全球能源領域中的迅速崛起,已經打破美國長期以來對全球能源工業的壟斷。目前,在目前全球20家最大的能源公司當中,已有35%來自被稱為“金磚四國”的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已經超過美國所占的30%的比例。在打破美國能源壟斷的過程中,中國軍團扮演了重要角色。從石油價格,到新興能源技術,到2009年將在哥本哈根達成的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新協定,中國和印度將會發揮重要的平衡作用。
四、以石油—美元作支撐的生產—消費鏈條不可持續
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上在如何以穩定價格并獲取可靠能源方面就存在兩條思路。一條是美國所奉行的通過集體行動和談判來協調供需以穩定石油價格;一條是以法國為代表的尋找替代能源和發展節能技術的思路。“石油——美元”霸權的成型讓前者成為一條即期看成本更低也更可靠的道路,特別是歐佩克對供給方的整合以及整合下的供給方對“石油—美元”霸權的妥協,為此后“化石能源為核心的能源利用方式所決定的東亞式生產鏈條”提供了條件。
金融危機本質是美國過度消費和新興經濟體生產過剩造成的全球經濟失衡的集中爆發,是經濟不可持續的極端反映。而其背后是兩條切合得非常緊密的復合鏈條:
l 其一是化石能源為核心的能源利用方式所決定的東亞式生產鏈條;
l 其二是美元為核心的全球貨幣體系支撐的美國式消費鏈條。
因此,以石油—美元作支撐的生產—消費鏈條是不可持續的,只要石油—美元的霸權秩序不被打破,金融危機的歷史將會不斷的輪回,以新的金融危機作為對歷史金融危機的祭奠。
五、石油的計價機制向多元化發展
石油—美元是鏈接能源的供給和消費的計價機制,美元在承擔能源交易媒介的同時,不斷鞏固美元的霸權地位。由于這一機制的存在,美元的價格(匯率)變動就會影響油價,美國貨幣政策通過美元匯率直接影響國際市場上的石油標價,美元不斷貶值支撐了油價持續高企。但是,美國利用這一機制,過度的透支了美元信用。甚至可以利用這一機制發動一場不為人知的石油戰爭或貨幣戰爭。只不多這一次美國人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金融危機發生在了城門里頭,而不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了。
面對美國經濟的衰退和美元的持續貶值,世界以美元計價的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飆升,世界各國對美元逐漸喪失信心,對石油—美元計價機制的合理性產生越來越多的懷疑。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相對降低和美元的持續走弱,石油—美元越來越難堪重負,世界迫切需要新的、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盡管短期內,美元作為國際石油的主要報價貨幣無法改變,但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已經嘗試了歐元結算石油交易。盡管薩達姆遭到滅頂之災并陪上了性命,但其改變石油貿易結算貨幣之想法不可謂不高明。
伊朗于2007年已經開始進行有益的嘗試,宣布新成立的石油交易所用歐元結算。伊朗的這一舉動既是能源計價貨幣多元化的開始,又是全球政治體系演變過程的一種表現。從長遠來看,能源是一種具有戰略性的特殊商品,具有高級政治化特點,雖然美元作為國際能源市場的主要結算貨幣的地位在今后相當長時間內仍將保持,但是其面臨的挑戰將越來越嚴峻,主導地位將越來越脆弱。應對能源危機需要世界各國加強合作,促使能源計價貨幣的多元化,降低能源價格走勢的不確定應,增強世界的安全與穩定。
天然氣作為石油的替代能源,對能源的消費結構有著重要的影響。2008年10月21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集團公司總裁米勒日宣布,由俄羅斯、伊朗、卡塔爾三個天然氣出口大國組成的天然氣歐佩克當天宣布成立。這將擠占石油的部分消費市場,打破現行的能源秩序,加速石油的計價機制從石油—美元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而中俄兩國總理新近簽署的能源與金融合作協議也規定以盧布或人民幣結算。繼歐元崛起挑戰美元霸權地位之后,大國貨幣博弈再起硝煙。
六、未來世界的能源圖景
傳統化石能源的世界存量有限,加之對環境的污染,必將成為約束世界經濟發展的瓶頸。為突破該瓶頸,一方面,各國要加強技術研發力度與國際合作,及時轉讓和推廣新技術,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各國要合作開發和應用新能源,促使其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美國前副總統、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戈爾,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美國在能源、環境和氣候安全方面面臨的尷尬境地——我們從中國借錢來購買波斯灣的石油,在燃燒石油的過程中破壞地球。戈爾曾為美國制定的方案是“停止對碳基燃料的依賴”,并“要求國家致力于在10年內實現電力100%來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潔的無碳能源”,這實際上也是給全人類敲響警鐘。
發展低碳經濟,走可續發展之路逐漸被各國政府認可和接受,新能源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前景越來越被看好。隨著化石能源儲量減少和價格的高企,一旦高于新能源的研發和推廣成本,大力發展新能源將會有利可圖,勢必給新能源帶來契機。現在看,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替代能源逐漸被廣泛接受和使用,大大減少了對石油的依賴,國際社會正在朝低碳經濟的方向努力。
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公平、合理、妥善地解決能源問題。為了獲取能源、爭奪能源、控制能源,斗爭無處不在。一直以來,中東地區是世界和平進程的重要障礙,中東問題表面上看是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民族爭端,是自二次大戰結束以后延續至今時間最長的一個地區熱點問題,但實際上每次的中東戰爭都與石油緊密相關。中東地區是世界能源輸出的重要輸出地,而能源背后的利益紛爭導致了中東國家間沖突不斷,戰爭風起云涌。中東地區的不穩定因素,與其說是民族之間的沖突,不如說是各國間的能源利益的瓜分。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將會擠占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費市場,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削弱化石能源輸出國間的利益紛爭,減少中東地區的不穩定因素,進而改變世界政治格局,促使世界和平進程朝著有序的方向發展。
七、中國的能源戰略選擇
隨著各國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的加大,可再生能源在進入規模性生產后可望帶來價格的下降,并形成競爭力。當前,中國能源戰略兩大重點是能源供應安全和環境、氣候安全。在保障能源供應安全方面,主要是向保障運輸安全,來源多遠化,應對價格劇烈波動等方向努力;在環境和氣候安全方面,主要是向安全排放,節能,降耗,減排,參與全球能源,環境和氣候治理等方向努力。基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我國已經從政策法規、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引導國內企業走上科學的能源消費觀,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從歷史上來看,主導能源的轉換是必然的;從人類應對能源、環境和氣候安全的挑戰來看,逐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也是必然的。
2006年,我國施行了《可再生能源法》。隨后,《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等相關配套政策法規陸續出臺,在規劃中提出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到2020年達到15%。2007年我國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項目中投資120億美元,投資總額名列世界第二,排名僅次于德國。
盡管我國對新能源與可再生資源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大量資金投入,但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是新興的高新技術行業,也是很多學科綜合的復雜行業,核心技術匱乏導致了本土新能源企業尚未形成價格優勢。
從短期來看,化石能源依然是最現實、最有效、最經濟的能源供給主體。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我國在努力增加能源供應量的同時,加強節能減排的技術研發力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費方式,發展清潔能源技術,深化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妥善解決能源供應和安全問題,為我國經濟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機遇。問題從來不是被解決的,而是被遺忘的。我們總是化石燃料的圈子里面打轉轉,就無法解決我們面臨的能源危機和金融危機。只有跳出這個圈子,才能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新的能源時代。
作者:管清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亞太系博士生。現供職于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從事中國國情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能源經濟學和貨幣史。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