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稱,去年以來到本月為止,中國有近10萬家中小企業關門了。多數人把此歸咎于美國金融危機和這些企業過份依賴出口,我想,也許把它看作中國內部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和發展的周期性或階段問題更符合實情。
結構決定能量,周期顯現規則。能量比較容易理解,規則,是基于規律和法則的認識與利益主體的博弈結果。所以,能量與規則的并存,是人類社會一切群體行為及生產、生活、生態活動的原生動力。
次貸危機和金融風暴,導致全球步入一個風險釋放的經濟下行過程已成定局。每個國家和地區都相應地出現多重失衡:不僅都有自己特定的結構性失衡與周期性失衡問題,還有特定的內部失衡與外部失衡問題。失衡,就需要調整,調整就是變革。人類就是在不斷變革中有所創造,獲得新生的。如何把握新的變革?人類的智慧、勇氣和慈悲心將再次經受歷史檢驗。
這需要人類的共同努力。
讓我們回到現代經濟生活的原點,把經濟行為還原為“一般的人類行為”(米塞斯L.E. Vonmises,1881-1973)。這樣,經濟學許多規律就可以從人們的合理行為中找到解釋。所謂的虛擬經濟,即由資本市場、金融創新衍生品、全球金融一體化構成的經濟行為,無疑是人類一般創造行為范疇,是一種文化形態。
那么,在正常情況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是什么樣的關系呢?我想,虛擬經濟是撬動實體經濟的杠桿,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依托。后者不言面喻,而前者,不管是否出現金融危機,在多數時期,直接融資、金融創新和金融全球化,對實體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一點無需多說。
但是,當虛擬經濟本身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方式時,特別是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對象時,非但不是撬動實體經濟的杠桿,反而成為消解實體經濟的黑洞。因為,當金融業本身給人們帶來的巨額利潤和財富一夜之間成為現實的可能,不僅是大眾會不惜冒險拿出辛苦積攢的儲蓄,爭先恐后地奔向最快捷的財富積累資本市場(股市、樓市),而且,每次金融危機都暴露出大量實體經濟部門的公司,甚至上市公司,也不斷曝光因為購買金融衍生品乃至他國(海外)衍生工具產品,導致資產縮水。當衍生產品數倍、數十倍地高回報于實體經濟的收益而顯得唾手可得時,當資本成為聚斂財富的黑洞時,企業的常態業務、研發和繼續創業的動力怎么可能不萎縮?思想、創意、文化還有什么用呢?
我敢預言,此次世界金融危機最終受到打擊的世界實體經濟,情況將遠甚于金融業,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滑進流動性陷阱的實體經濟部門將含淚被洗牌出局(我甚至想建議:中國國資委、統計局、工商、稅務部門應當對近年來主業萎縮而在資本市場賺錢或賺錢的企業,做一次中性的盤點和統計)。
如果說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是魚和水的關系,那么,它們還必定有一個源頭活水,這就是所謂的創意經濟。回顧一下1997的亞洲金融風暴,我們不難理解為何創意經濟及其所謂的創意產業何以在此時誕生于英國,而很快在韓國、日本和美國開花結果。日前我在北京出席“國際文化產業論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院(UIS)項目專家Jessoa先生說,在金融風暴中受沖擊最大的是文化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我的觀點正好相反,即:從對資源、資金和環境的依賴性上看,創意產業恰恰是最不受資本經濟和實體經濟影響的經濟行為。
現在,世界各國每天都在談論和期待兩個字,即“救市”。我想,救市的根本出路在于:回歸“內需”,重新創業。這里的“內需”有廣義與狹義層含義,即人類的本真的內在需要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內循環需要。
人類本真的內在需要是基礎,是終極目的和目標,這是大戰略思維始終應當考慮的問題。一個國家經濟內循環需要,是具體經濟行為,是手段和方法。
首先,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經歷了國家資本原始積累前30年和國家金融資本積累后30年的中國,當然也需要“救市”,需要參與全球經濟體系規則的重建,這是一個大國的權利,也是一個大國的責任。這是急診,不救不行。
但更重要的是治本,是固本培元。從“拉動內需”的意義上看,中國確實有比“救市”(股市、樓市)更有效的方法。這就是將結構性失衡與周期性失衡問題、內部失衡與外部失衡問題統一起來加以解決,以拉動“內需”為目標,發展基礎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交通運輸、衛生醫療、生態農業、公共事業、教育科研、民生工程,特別放寬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限制和成倍加大農業補助金,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發展創意經濟——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源頭活水;提高普適社保——打破碎片化社保制度,全民同等國民待遇,促進常規消費,大力提倡健康可持續的簡約主義生活方式;啟動全民創業運動——農民、市民、“農民工”在生態文明整合工商文明的過程中創新中國的商業模式,最終使創意經濟、實體經濟、虛擬(資本)經濟在世界范圍內進入和合共生的局面。
中國經濟內循環需要的潛力空間有多大?這里試舉兩例。一是鐵路。中國目前鐵路運營里程不到8萬公里,中國鐵路發展規劃計劃到2020年建成10公里,其中1.2萬公里客運專線到現在才開剛剛開始建,而美國1916年的鐵路運營里程已達41萬公里,在高速公路沖擊鐵路運輸后的今天,仍有21萬公里一線鐵路在運營中。再說城市地鐵,中國到現在才有6個城市開通,就是北京、上海地鐵運營里程相加也不過500公里,相當于紐約或倫敦一個城市的規模。中國500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有8個,200-500萬人口特大城市有25座。
中國另一個特大潛力空間是農村社會公共事業建設。據國家統計局前不久公布的數據表明,2007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實際增長9.5%,為1985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鄉居民收入比卻擴大到3.33∶1,城市居民年收入13786元,農村居民年收入4140元,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一年。這一客觀現實即表明中國農村社會的發展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依然外在于整個國家發展和城市高速發展局勢的嚴峻狀況,同時,也表明中國農村社會公共事業建設的空間有多大。按照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勾勒的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路線圖”:“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真正全面建構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的系統制度體系和廣大農村居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新型農村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也就是說,只有中國農村居民得以安居樂業過上健康可持續的生活,中國經濟的活力就是不言而喻的。從拉動內需的角度看,如果按5億農村居民每人每年增加一倍收入計算,用于消費的錢每人每天增加10元,一年就是18000億元。只要走活農村這步棋,即使出口萎縮一點,樓市收縮一點,甚至GDP增長率在今年9%的基礎上再下降兩至三個百分點乃至穩定在5%,也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相反,還可以國人特別是官員們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從終極意義上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生活?思考一下人類本真的內在需要究竟是什么?
但要達到這一目標,確定組織邊界,轉變政府職能,依然是中國獲得共生久安的大前提。GDP支配國人行為價值導向的局面必須改變。果如此,世界的確沒有任何國家擁有比中國更大的潛力,中國經濟能不能支撐世界,也不再成為問題。
2008年10月26日草于北京
2008年10月31日晨于上海
作者:錢宏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