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現在的PC競爭是圍繞所謂的微笑曲線展開的,這條曲線其實是一條U型曲線。在這條曲線上,價值的最低點是簡單的OEM裝配,左邊沿著生產顯示器、內存、CPU、以及提供軟件等價值逐漸上升,右邊沿著本土化配件生產、市場運作、銷售渠道建立、電子商務等逐漸上升。英特爾、微軟等在左邊的價值高端,在PC領域以其獨特的價值模式獲得了高利潤,而戴爾、聯想等缺乏核心能力的企業則居于右端,在利潤模式的推動下通過拼殺成為PC市場的暫時贏家。
鄧正紅企業軟實力理論指出,企業軟實力支撐價值模式,企業硬實力支撐利潤模式;具備軟實力的企業,即使在硬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也能整合天下資源,創造最大價值,獲得高額利潤回報;而缺乏軟實力的企業,即使硬資源相當充沛,但總跳不出紛爭的紅海,只能靠搶市場多客戶,博得維持基本生存的利潤回報。當然,在環境生存和基本生存階段,有的企業也意識到要根據用戶需求創造一定的價值,但這只是淺層次的軟實力決定的資源整合,因其境界追求的局限性,滿足于讓顧客滿意,最多是高層次的競爭,終究難以超越競爭。比如戴爾的直銷價值模式就是這類企業的典型。
鄧正紅企業軟實力理論所強調的價值理念,是超越競爭的,是著眼于企業軟實力最高形態——價值創新而展開的,這種價值創新已超越一般市場競爭中讓顧客滿意的價值創造,更多的是目前市場中所沒有的新的創意,是引領市場潮流的高智慧價值。
鄧正紅表示,全球化時代也是技術標準不斷提升的時代,這是一個大趨勢,是規律,只有系統專注自己軟實力的企業,才能摸準時代脈搏,通過持續創新,推出更多適應時代要求和市場需求,符合趨勢預見和環境應變的高價值產品或服務。創新本身軟硬兼備,是變與不變相結合的核心生存力。作為軟的部分,創新是核心理念,反映了世界變化、變革的客觀規律,這是永恒不變的法則,是構成企業軟實力的基石;作為硬的部分,創新是理念見之于行動的能力,就是創新行動、行為,其結果反映了市場瞬息萬變的需求,就是滿足顧客更多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按照鄧正紅企業軟實力理論的要求,企業軟實力不僅有高低層次之分,還有核心生存力與非核心生存力之別。這可分三個層次闡述:
一是具備軟實力的企業,不一定具備核心生存力,因為這類企業雖有淺層次軟實力支撐,但追求的是基本生存或者說利潤生存,難以超越競爭,所以無法形成核心生存力。戴爾是這類企業的代表。
二是具備軟實力,而且是高層次軟實力的企業,因為不善于與時俱進,在整合資源方面停滯不前,這樣的企業雖然具備形成核心生存力的理想條件,但無法實現核心生存力的推動作用。多數跨國石油公司屬于此類。
三是具備高層次的軟實力,并且能使軟實力與硬實力持續捏合,核心生存力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這類企業不僅硬實力水平持續頂尖,始終居于領先地位,而且能自覺不斷創新,問鼎藍海。這類企業雖然居于高處不勝“寒”,因為具有高瞻遠矚的科學預見,加上雄厚先進的硬實力作后盾,其軟實力推動硬實力創新,往往能發揮到極致。英特爾就是這類企業的翹楚。
鄧正紅表示,“順勢而為,超越自我,堅持理念,適應變化,放眼未來”,這是將企業軟實力持續轉化為頂尖硬實力的根本要求。鄧正紅企業軟實力理論關于企業軟實力的表現有這么一條,企業以核心技術能力為主導,協同和整合全球資源,成為行業的領導者而形成的軟實力。其背后的原理就是“持續頂尖的硬實力等于企業軟實力”。英特爾是世界上最大的個人電腦微處理器供應廠家,在信息技術業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由于英特爾處于領先地位,其他業內企業不得不追隨英特爾開發產品。曾有業內人士戲稱:全世界的PC廠商都在為英特爾“打工”。其實,這是英特爾公司軟實力創造的最成功的資源協同模式。
英特爾的軟實力水平不僅保證其硬實力(如硬件)持續處于頂尖狀態,更重要的是英特爾軟硬捏合形成的核心生存力,像一個創新永動機,推動英特爾這艘巨大的旗艦不斷超越自我,把握未來趨勢,不斷向新領域進軍。
在最近的大連軟交會上,英特爾展出了一款車載導航系統,與普通的導航系統不同,它不僅在屏幕上顯示了行車路線,而且還用不同顏色標注了各個路段的交通擁堵情況,比如紅色代表堵車,黃色代表車流緩慢,綠色則表示一路暢通。消費者反映,這個產品非常實用,車上安上這個系統,可以省去不少堵車的煩惱。
英特爾每年都會光顧在大連舉行的軟件交易會,它并沒有將電腦芯片或者最新型號的電腦擺在站臺上吸引觀眾,而是帶來了一系列新鮮玩意,除了可以查詢實時路況的車載導航系統,能夠自動捕捉球賽精彩鏡頭的視頻采集系統,還有深得中國網吧老板青睞的“英保通”平臺。
英特爾此次還帶來了一枚新的重磅炸彈,即“隨芯恢復技術”。這是一種脫離操作系統、存在于主板的數據保護技術,當用戶的電腦中了病毒又無法解決時,可以通過重啟電腦,在3分鐘內將系統恢復到原樣。這項技術甚至使得英特爾有望改寫軟件業的歷史。“隨芯恢復技術”是英特爾EFI計劃的一部分,EFI是英特爾在2004年首次提出的一種替代BIOS的升級方案。英特爾方面稱,EFI采用結構化C語言編寫,在擴展性、兼容性方面遠遠超過了傳統采用匯編語言編寫的BIOS,“BIOS早該進入文物展覽室了。”包括海爾、方正科技等本地公司都宣布支持該項技術。
在英特爾眼中,軟件基因已成為其芯片業務最重要的助推器。,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陳偉錠認為,“我們不僅僅是一家硬件廠商。軟件業務對英特爾來說至關重要,它在整個公司業務中占據很大比例。”“在英特爾全球8萬名員工中,有1萬人從事軟件開發工作。”
伴隨著芯片技術的不斷升級換代,電腦處理器的性能已經不是消費者最為在意的問題,他們更關注的是使用感受。英特爾秉承“用更簡單的方式來實現復雜的功能”的宗旨,開始更多地從軟件角度來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功能體驗,這也是其OEM合作伙伴所需要的。這也說明,英特爾高層次的軟實力戰略正在硬件與軟件兩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展現。
軟件在整個信息技術中所起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沒有相應的軟件支持,任何先進硬件設備的功能發揮都要打上一個很大的折扣。其實,英特爾對軟件業務的重視由來已久。早在1993年,英特爾就成立了專門的軟件部門SSG,針對自身產品進行相應的軟件開發。2005年,英特爾進行結構調整,宣布成立五大平臺事業部(分別為數字企業平臺事業部、數字家庭平臺事業部、移動平臺事業部、渠道產品平臺事業部和數字醫療平臺事業部)以及軟件與解決方案事業部(SSG)。英特爾內部人員表示,SSG部門和另外五大部門是既合作又獨立的關系。SSG的軟件產品包括開發工具、基礎軟件和平臺產品。英特爾在軟件研發上進行了很大的投入,目的就是為了讓用戶和戰略伙伴更好地分享基于英特爾架構的計算平臺所帶來的高能效創新。
SSG事業部在全球擁有15個重點實驗室,而最大的實驗室則設立在中國上海,即英特爾中國軟件中心。這個實驗室的核心技術專長包括系統軟件和固件開發、編譯器技術與工具、嵌入式系統軟件、Linux和開放源代碼。與此同時,該中心還針對中國市場的需求和機遇開發了新型的應用模式,最知名的就是盛行于中國網吧行業的“英保通”技術。這項技術成為英特爾在原本處于劣勢的網吧市場絕地反擊的武器,而在網吧市場實現突圍之后,英特爾還準備將它向企業級市場復制。
現在軟件業務的重要性對于英特爾來說正日益上升。在2007年4月北京舉行的英特爾IDF大會上,英特爾CTO賈斯汀指出,微處理器的真正價值不在硬件,而在軟件方面,未來的芯片遭遇戰,“不是硬件的遭遇戰,而是軟件的遭遇戰。”
2006年,憑借酷睿2、四核處理器等產品的發布,英特爾在同AMD的較量中終于重新占了上風。不過,縱觀全年,AMD依然給英特爾施加了足夠大的壓力。市場調研公司iSuppli統計結果顯示,2006年AMD的芯片銷售收入幾乎翻了一番,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特爾的芯片收入卻下滑了11%。另外一個不利局面是,同英特爾保持單一合作關系的OEM廠商越來越少。
由于單一的處理器產品很難完全打動合作伙伴的芳心,英特爾開始實施全方位的支持政策,包括從加大投資到合建實驗室,以及加強軟件支持力度。英特爾的邏輯是這樣的:在英特爾高達300多億美元的年收入中,絕大部分來自于微處理器的銷售,在保持微處理器價格水平同競爭對手不相上下的前提下,英特爾高人一籌的軟件能力將成為克敵關鍵。
英特爾在軟件業務上的投入不僅從側翼有力地支持了自身的芯片銷售,而且給英特爾營造了更為有利的生態環境。英特爾的軟件部門研發的很多是嵌入式軟件,這些軟件大多沒有通過打包零售,而是給相關產業提供的一種工具,它實際上推動了整個行業生態系統的發展。他們的目標就是在中國建立一個能持續發展的、完整的生態系統。
作者:鄧正紅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