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紅企業軟實力理論指出,價值理念與商業模式構成企業軟實力,企業軟實力通過整合資源,創造企業硬實力,企業軟實力與硬實力捏合前進,形成牢不可破的企業核心生存力。價值理念是企業軟實力的靈魂,價值創新是企業軟實力的最終歸屬。從資源–整合–利潤這條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就是整合。企業好比是一個黑匣子:一端輸入資源、另一端輸出產品/服務。價值在企業內部的流動方式往往不為人知。實際上,價值內部流動也就是資源整合、價值創造創新、資源增值的“化合”反應,這一過程是由商業模式的運作完成的。因此,讀懂了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就破解了資源增值的“黑匣子”。
價值創新是企業軟實力的最高形態,商業模式是企業軟實力的落腳點,創新商業模式的本質就是價值創新。企業經營的核心是市場價值的實現,必須借助商業模式進行價值創造、價值營銷和價值提供,從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商業模式應該回答一系列的問題:向什么顧客提供價值,向顧客提供什么樣的價值,怎么樣為顧客提供價值等。
價值創新不僅僅是為股東創造利潤,還包括為客戶、員工、合作伙伴乃至整個社會提供的價值。商業模式是創造價值的流程,在鄧正紅企業軟實力“軸心運轉時刻模型”中屬于“三針”內容,即戰略時針、戰術分針、執行秒針,判斷其優劣的標準就應該是創造價值的效率。具備優秀商業模式的企業為社會提供一定的產品和服務,占用(消耗)的資源就較少。商業模式也是戰略執行力的集中體現。如果一個企業的戰略與戰略執行力相脫節,其商業模式也難稱得上優秀。
商業模式的整合效率要求是快速變化的經營環境決定的,這也是鄧正紅企業軟實力“金字塔”第二層軟實力——環境應變的體現。當今世界正進入一個信息傳遞高速化的網絡經濟時代,通過因特網提供的企業與顧客即時雙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顧客可以隨時了解一個企業的產品或業務,獲得基于信息的服務,提出反饋意見,發出訂單乃至根據自己的需求參與產品的設計。企業的產品可能由于顧客的個性化定制而各不相同。網絡經濟時代,生產者把商品和服務的生產鏈末端交給了消費者,不僅享有更低的成本,而且更多的貼近顧客需求。網絡銀行、網絡教育、網絡購物、網絡拍賣等以無店鋪經營、與客戶直接雙向溝通為特征的商業模式,正大幅度地降低企業的流通費用和經營成本,提高運作效率。
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各樣的新技術層出不窮,科技產業化、市場化的速度加快,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越來越短,并在各行業中迅速擴散。新的形勢,對企業適時地應用最新技術實現價值創造,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當今技術的發展還呈現出一個新特點,就是許多新的技術不是在繼承老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是呈現跳躍性,直接取代老技術。由于技術在市場上不斷更新,產品壽命周期不斷縮短,產品品種不斷變化,產品之間競爭更加激烈。
IT技術正在迅速改變著商業社會的運行規則,商業模式的半衰期越來越短,企業的贏利模式必須隨著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的改變而快速地跟進。企業必須快速變化,利用技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利用技術強化公司的競爭優勢;利用技術與合作伙伴共同形成價值鏈的競爭力等等。
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聯盟的建立和發展,今后的競爭不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也不是單一線性價值鏈之間的競爭,企業正從獨立創造價值走向合作創造價值,有多條價值鏈構造企業價值網。在價值網中,企業可將眾多的合作商連在一起,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構成快速、可靠、便利的系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最為典型的是思科公司,成功運用了“外部資源生產法”。思科公司的商業模式是:把產品制造的整個系統委托設計、委托制造、委托銷售。利用網絡使設計者、供貨商看起來就像是自己的一個部門。這樣無需建立新的工廠,就可將生產能力擴大四倍,使得新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縮短1/3,員工只是傳統企業的1/4,每年節省開支達5億美元。
信息化改變游戲規則,孕育新的商業模式。有道是,四流企業賣力氣,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技術,一流企業賣規則、賣標準。從某種意義上說,商業模式創新就是在創造新規則和新標準。賣產品的企業關注的主要是產品創新,賣服務和賣技術的企業關注的主要是服務或技術創新。而賣規則和標準的企業幾十年的奮斗,就是為了形成具有壟斷地位的商業模式。企業生存管理專家、企業未來生存管理思想創立者鄧正紅先生強調,在軟實力經營時代,一個企業不在于擁有多少資源,而在于能夠整合多少資源。當一個企業還徘徊在基本生存階段的時候,資源當然是最緊迫的,一旦企業達到一定的軟實力境界,資源的地位就在其次,這個時候,市場地位比市場更重要,技術標準比技術更重要,知識產權比知識更重要,贏利模式比贏利更重要。
信息化的目的是支持、優化和延展企業商業模式,包括優化業務流程、完善管理體系及轉變贏利模式等,最終支持企業建立可持續、動態成長的運營模式和獲利方式。信息化聚焦企業內部,用IT手段將現有管理體系規范化、標準化,堵住以往經營管理中的跑冒滴漏現象,提高現有運作效率,降低成本,捍衛公司有價值的資源和能力不受模仿,維護公司已有的競爭優勢。信息化使企業以快于競爭對手的速度,通過配置資源等改善市場地位。企業通過夯實IT基礎設施,比競爭對手更快地實施信息化手段,從而以此為支撐更快地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使得在探索新商業機會時能夠比競爭對手領先一步。這些企業對市場信號反應迅速、能夠獲得稀缺資源、在轉換成本很高的情況下通過持續改善維系客戶忠誠度并保持高效率。目前主要表現為加強客戶關系管理,開展差異化競爭等;加強供應鏈管理,提高市場反應速度等。
互聯網、信息化正在改變世界,最關鍵的是正在改變人們的傳統習慣,形成新的游戲規則和行為模式。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再是產品或服務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競爭的能力不再取決于企業自身規模的大小,而在于企業所能調動和利用資源能力的強弱。正是這種管理和競爭的需要,迫使企業導入以信息化系統為載體的現代管理思想,并運用信息化管理把以直線式信息傳遞為基礎的金字塔型/矩陣型企業組織結構,逐步替換為以網絡化信息傳遞為基礎的扁平型/松散型彈性組織結構,直至形成“比薩餅”式的圓形網狀組織結構。企業中的每個崗位都成為信息系統中的一個環節,每個環節都可以根據職責權限和其他環節直接交流,而無需等待領導的指示或等級制度的安排,環節上的員工圍繞任務組成虛擬組織展開工作,為完成任務而權限式共享企業所擁有的信息資源。由此,管理層級縮小,管理幅度增大,工作執行力和經營風險控制力得以增強,而虛擬組織更使企業能夠調動和利用其自身資源參與市場競爭,贏得更大的商業價值。
作者:鄧正紅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