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規劃是企業高層管理者的核心工作內容,其主要目的在于:剖析企業外部環境;了解企業內部經營能力;幫助企業明確發展目標及方向;使組織成員了解企業目標。
戰略規劃的基本框架如圖1,其基本步驟為:通過外部因素分析,了解宏觀環境和市場、行業環境;分析企業內部能力,總結企業自身優劣勢;在綜合分析內外部環境后,明確戰略方向及市場定位,辨析自身資源存在的差距,據此制定整體戰略。通常為保證總體戰略的實施,還需制定戰略行動計劃,保證資源供給,并以一定的評估方法進行監控和調整。

圖1企業戰略規劃的基本框架
一、戰略診斷分析
1外部因素分析
(1)外部因素分析內容
a)宏觀環境分析
宏觀環境指產生于企業操作范圍之上,不受企業運營狀況影響的因素,分析時通常應了解: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文化環境、科學技術環境等。
b)市場及行業因素分析
市場及行業因素指能影響企業的競爭行為和在特定行業中獲利性的因素,分析時通常考慮:市場供需狀況、行業發展趨勢、行業特性和結構、消費者行為、競爭對手、替代品等。
(2)外部分析具體步驟和方法
a)宏觀環境分析(PEST框架)
b)行業驅動力分析
邁克爾?波特的行業驅動力模型認為,在一個行業中,競爭的性質和程度由五種力量決定:進入威脅、客戶侃價能力、供應商侃價能力、替代威脅、當前競爭激烈程度。該模型旨在通過對這五種力量的分析,了解其如何在特定方面影響企業,從而為企業決策提供依據,使企業調整自身,甚至利用這些力量來形成核心能力。
(3)總結外部分析并闡述分析結果
通過對外部環境的分析,企業可以了解外部因素對自身發展的威脅,辨識行業發展機會,通過了解進入行業的可能性及盈利機會,決定是否進入該行業或具體的市場定位。
2內部因素分析
(1)內部因素分析原則和范圍
a)內部因素分析的原則
-確定對企業可能造成關鍵影響的內部因素
-在鑒別企業內部的關鍵因素時,對銷售額、成本、利潤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b)關鍵內部因素分析范圍
包括:營銷;生產、運營和技術;人力資源;質量管理;信息體系;組織和管理體系等。
(2)確定所需數據、資料的來源
(3)內部因素分析方法
a)方法一:市場定位/行業吸引力模型
在該模型中,企業可依據自身情況繪制業務組合,保證資源合理分配;亦可按照在發展業務和已發展業務的組合,保障現金產生與使用的內在一致性,實現業務組合平衡。但是,沒有一個工具能完全準確地描述一個相當復雜的產業,我們選擇的評估標準只是一部分因素,企業可根據需要增加和刪改,并與其他方法結合,以獲得對各項業務比較完整的概念。

圖2市場定位/行業吸引力模型
b)方法二:內部價值鏈分析
目的在于明確企業在所處產業中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中的自身狀況。分析的具體方法及步驟:對照企業的組織架構圖,明確關鍵流程涉及的部門;確定在行業中取得成功必須提供價值的環節和項目;使用比較對照的方法,明確自己相對于其他對手的優劣勢。

圖3內部價值鏈分析圖
(4)總結內部因素分析并得出結論:明確為企業資源增值做出貢獻的環節;這些環節內部核心能力的形成過程;企業的優勢和劣勢等。
3SWOT分析
(1)分析的步驟:辨識公司在所處行業中的機會、威脅及自身的優勢、劣勢;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戰略措施。
(2)分析的結果:企業應采取的戰略方向;企業目前的資源限制;在這種資源限制下企業的最佳定位;未來的資源限制突破可能帶來的契機。
二、戰略形成
戰略的基本步驟
愿望----使命----價值觀----戰略目標與衡量指標----只要戰略----實施計劃
1愿景、使命和價值觀
根據診斷分析,制定出愿景目標;在理解愿景的基礎上,設計企業使命;在理解使命的基礎上,結合企業整體文化環境設計企業價值觀。
2企業戰略目標與衡量指標
(1)在以上各種評測、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企業戰略目標
企業戰略目標是對未來要實現的業績的闡述,也表示根據企業戰略應當達到的業績的優劣標準。每一個戰略目標要設定執行時間表,且與戰略規劃時間表相一致。戰略目標通常表述為資產收益率、市場份額、縱向整合程度、每股收益、社會與政府關系等。
(2)設定各個戰略目標的關鍵績效考核指標、權重、目標值
3戰略規劃
(1)戰略規劃種類
通常包括:集中發展、市場發展、產品發展、革新、橫向整合、縱向整合、同心多元化、聯合式多元化、收縮、資產剝離、清算、合資、戰略聯盟、行業聯合。
(2)制定戰略規劃
選擇主要戰略的基本方法:如圖5所示,企業根據以競爭地位和行業吸引力為維度所建立的矩陣模型,選擇合適的戰略組合。

圖4行業/市場地位矩陣
值得一提的是,制定一套完整的戰略,包括確定愿景,使命,設定戰略目標和制定主要戰略時,一般沒有明確的時間先后。當戰略決策者在分析各種內部因素、外部機會的同時即會考慮到企業未來的愿景,相應的戰略目標等,還將思考哪些主要戰略有助于實現戰略目標。因此,制定完整的企業戰略的各個方面看似獨立,實則相互聯系、同步進行。
三、戰略實施計劃與執行
1制定實施計劃
(1)制定實施計劃的基本步驟
以戰略規劃為基礎,按不同部門進行戰略規劃細化,并制定行動計劃;以各部門職責分工為基礎,確定不同的行動步驟、主要負責部門以及協同部門;安排保障實施計劃得以落實的資源;比照戰略目標實現的日期,確定不同行動步驟的起始時間。
(2)戰略實施計劃基本形式
一般制定戰略實施計劃時須列明戰略目標、子目標、為實現各子目標所應采取的具體行動措施,以及相應的責任人,為保證各項任務按時按質完成,實施計劃中一般還列明預期的起始時間。
2執行戰略實施計劃
主要步驟:向各部門下發企業戰略規劃、實施計劃、各部門執行方案、反饋信息表等;各部門按照既定方案實施;向有關部門反饋執行情況;定期召開會議,傳達執行情況;協調資源,為達成目標努力。
四、戰略評估與改進
1戰略評估與控制
在進行戰略規劃并制定戰略實施計劃后,進行戰略評估可以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出預警,使管理層預先采取措施加以改進。
戰略評估的主要步驟:根據戰略規劃和行動計劃,設定各個短期目標的關鍵績效考核指標(KPI);根據設定的KPI,評估重點,包括計劃完成的及時率,執行結果與預期的差異等情況;根據評估的差異狀況,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確定影響差異的因素是否可控;針對影響戰略計劃實施的可控因素,采取改善措施,保障戰略行動計劃的落實。
2戰略改進
戰略具有前瞻性,其執行周期跨幾個年度,且建立在一些尚未發生的假設的基礎上。因此,在執行中,如果一些對戰略有重要影響的因素發生了顯著變化,戰略須隨之修改。
(1)戰略改進頻度
a)常規改進
-一定周期內(通常為一年)進行,以戰略實施計劃為基礎,以戰略評估結果為依據
b)臨時性改進
-當政策、法規進行調整、政治因素或行業標準發生變化時進行
(2)戰略改進的基本步驟
了解并分析戰略執行現狀;根據戰略評估結果,找出戰略執行差異的原因;辨識導致戰略執行發生偏差的主要內、外部因素;提出改進戰略的要求;企業高層參與并決策是否改進戰略;制定企業經營戰略改進草案;提交總裁辦公會議討論通過并執行。
作者:李明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