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川滇地區的強震給國人帶來了巨大的陣痛,舉國上下滿懷悲痛,大家在不同程度表達自己對震區災民的拳拳之心。眾多企業也紛紛貢獻自己一己之力,捐款捐物甚為壯觀。仔細觀摩眾多企業的捐贈款項之后,讓我們發現了中國真正的“標王”,以及那些兼濟天下的企業新力量。
逝去的標王賑災新標王
在現今捐贈的企業中(刨除國家和非營利性機構),截至2008年5月18日下午,臺塑集團(塑料大王王永慶兄弟創辦,臺灣)以1億人民幣的金額,奪得現今震區最大的企業捐款,成為了此次震區賑災捐款的“標王”,在這之前是中國臺灣的企業富士通(據悉其在四川有千人的員工)捐款高達6000萬人民幣。
這足以讓眾多的企業黯然失色,更讓眾多有大陸標記的企業自慚形穢。在中央電視臺歷屆的標王中不乏已經凋落的企業如秦池、愛多VCD、熊貓手機,但也不乏眾多仍然活躍在中國經濟舞臺上的知名企業蒙牛、娃哈哈、步步高,甚至是洋品牌寶潔。從95年標王的價格從3100萬到07年的4.2億,翻了12倍,而即使沒有因“標”封王的企業每年投放廣告金額上億的也不在少數,但是我們卻看到了他們的集體缺位。
此外,眾多的捐贈企業中在中國最具有實力和影響力的銀行企業最早發力,但數目也均有限。這些依靠國家政策和行業壟斷的企業在國家面臨危難,人民蒙受痛苦的時候,確實沒有表現出他們應有的實力和氣魄。
國家缺少這樣的脊梁企業,缺少這樣在危難之際,仍然堅守的企業,缺少那些具有責任感的企業公民。而汶川地震眾多企業的義舉,無疑告訴人們一個答案,企業新生力量正是那些具有企業公民意識、具有擔當意識,兼濟天下的企業。
國家危難際企業勇擔當
汶川地震眾多企業的義舉,無疑告訴人們這一答案。作為社會中重要組成部分的企業公民,更是應該在這時候體現自己的道德底線和價值取向。“達則兼濟天下”應該成為企業新力量的標準,眾生危難之時,無論眾生貧賤富貴,企業都應當有所擔當,這也正是一個企業公民的積極表現。
企業公民認為企業的責任觀念應該與社會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關,因此,它會全面考慮公司對所有利益相關人的影響,包括雇員、客戶、社區、供應商和自然環境等。”因此可以簡單的說,企業公民的責任就是企業不僅僅是為股東(Shareholders)創造利潤回報,而且更是應當對所有相關利益人(Stakeholders)所表現出來的善意。以汶川為主的震區一震,牽動了全國數億人民的心情走向,或喜或悲,全國人民的目光聚焦于此,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這時候更應該是企業公民展現自己的善意和回報的時候。中國人懂得感恩和報恩,“受人滴水之恩,尚涌泉相報”,何況在此性命攸關之際。若是這些企業能夠體現出應有的情懷,全國人民都會報以感激。
尋找新力量敢為天下先
暫且拋開企業公民的角色,不談道義和責任,從商業化的角度來看,捐贈也是企業在非常時期營銷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企業在這個時候,就要有爭當賑災捐贈“標王”的勇氣和決心。因為不僅僅是員工、股東、政府、社會都全部關注著賑災進展。
營銷的方式不僅僅是傳播產品,品牌的價值不僅僅包含有地位、品位、權力、健康、誠信等字眼,更有社會責任等要素。通過捐贈,向公眾和社會傳遞具有責任、可信賴等企業品牌要素,不僅不會對企業盈利造成影響,更會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同時,也會增強企業與相關利益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讓員工看到一個有責任的企業、讓合作伙伴看到值得信賴的同伴、讓政府看到一個具有意識的企業,讓社會看到一個有責任的企業形象。
無形的產出大于實際的投入。因此,無論從企業的任何角度來看,都會是一種很劃算的營銷手段。
而此次機會,千載難逢,無論對任何性質的企業、任何消費群的企業通過捐贈都會能夠快速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更有助于企業未來的發展。臺塑集團以1億的標準,挑戰了賑災捐款的上線,若是有實力的企業、大型企業、大型國有企業能夠繼續挑戰此次極限,不僅有助于改善企業品牌形象,更有助于增強消費者的好感。
挑戰賑災標王,企業們一個不錯的選擇。或許即使不能成為標王,也能讓我們看到,中國企業中的新力量,他們心懷天下,不以追逐利益為唯一要務,關注相關利益人,體現對社會的責任,樹立新的價值取向和標準。
結束語
一個守法經營的企業,把企業做好,能使產品和服務促進社會進步,創造就業、依法納稅,即已承擔了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而若能形成良性循環,使企業屹立數十年甚至百年而依然蓬勃向上,這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一個好的企業,帶動的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更可能是對一代人或幾代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面影響。賑災捐款,就是體現企業的一種價值取向和人生態度,向公眾和社會傳遞具有責任、可信賴的企業形象。
康德說,有兩種事物,我們愈是沉思,愈感到它們的崇高與神圣,這就是我們頭頂的燦爛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入世甚于出世,眾人將為之而努力。
后記
截至發稿,已經看到有眾多的中國大陸企業積極捐助了善款,其中一些都是不為大眾所知的名字。這是可喜的,說明我們的企業也在這場災難中也在不斷的思考盈利之外的事情。
作者:何訓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