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國內IT巨頭華為正計劃以40億美元出售其移動終端部門45%-49%的股份。據悉,目前貝恩資本和TPG等一些私募投資公司正在評估此項交易,華為已聘請摩根士丹利來安排本次交易相關事宜。
評論稱,華為此次出售是為了融資謀求海外擴張,尤其是美國市場的擴張。如成功,此交易可能成為中國公司引入的最大一筆外資。
好女趨靚嫁
目前華為的主營業務包括網絡設備(固網、移動網、光纖網),終端(移動終端、數據卡、固網終端),軟件與服務,存儲與網絡安全,數據通信等幾大塊。數據顯示,華為2007年合約銷售額為160億美元,其中72%來自海外市場,而華為手機部門2007年的收入在28億美元左右。
然而對于華為而言,移動設備部門或許就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縱觀如今手機終端市場,一方面,與諾基亞、三星、索愛這樣移動巨頭相比,包括華為等國產手機廠商缺乏足夠的市場網絡,在研發、性能、產品外觀、新品推出效率等方面尚嫌落后,另外是IT、互聯網廠商如iphone、Google等正強勢切入手機市場,競爭空前慘烈;另一方面,“黑手機”在國內市場的肆意泛濫,市場雜亂無序,價格大戰愈演愈烈,手機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正規軍”因成本壓力過大而在競爭中處于“風口浪尖”,隨時都有覆舟的可能,即使像華為、聯想這樣實力雄厚的公司也疲于奔命。聯想在今年2月以1億美元價格出售其手機部門,正反映國產手機廠商目前所面臨的艱難境地。
何止是聯想。近兩年在華的許多國內外手機品牌遭遇史無前有的大寒冬,要么轉型,要么是退出,要么破產,從此消失,剩下幾個也在苦苦掙扎,日子十分艱難,連摩托羅拉、西門子、NEC等國際手機巨頭也遭遇“滑鐵瀘”的命運。
“手機業務如今是一個低利潤、高競爭性而且日呈寡頭壟斷的行業,如果不是位于前四甲的手機公司,那么留在這個行業就沒有什么真正的長遠價值,早晚也要退出的。”專家分析說。雖然華為手機銷售情況良好,2007年已增長到了7000萬部,但華為要想把這塊業務再做大,做到業內前三,也是不大可能的。而且華為手機大多數是低端手機,出貨量雖大,但是單臺毛利不高。
業界指出,華為其實并不經營自主手機品牌,而是憑借與電信、移動運營商的良好合作關系,主要通過定制渠道為運營商提供定制手機,手機生產多以外包形式進行,與其他主營業務設備搭配銷售給運營商,因此與其他國產手機廠商全面潰敗相比,華為在國內外市場反而取得持續穩定的戰績。
但這種定制關系不可能長期存在,也許再領風騷一兩年了。
可以說,華為出售移動無線終端業務的目的在于在成本上升、全球信貸緊張的情況下,籌集資金用于設備業務增長,短期內以支持手機業務的增長,以趕超中興通訊和諾基亞、索愛、阿爾卡特這樣的競爭對手;長遠而言,面對步入微利的手機業,與其在沒有競爭力時退出,還不如“好女趨靚嫁”,在有好價錢時賣掉。
否則,就只有繼續加大手機投入,花費大量精力去經營,這并非明智之舉。
意在一箭雙雕
如今,世界電信、移動通信業正處于轉型期,中國通信業的資產重組帶來了巨大商機,加上華為面向全球市場的擴張,對于龐大的華為而言,其現金流并不充裕,日顯緊張。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華為如果沒有巨大的資金流保障技術的持續投入,以領先的技術領先市場,則很有可能失足于未來,而砍掉非強項的支線手機業務則有助于保證現金充裕,以集中精力拓展自身更擅長、前景更看好的主業,穩定市場份額和地位。
通過出售手機部門股份,從諾基亞、三星等品牌所壟斷的、增長放緩的手機市場抽身而退,華為可以籌資加大對主營業務(路由器等網絡設備制造)的投資,強化在電信設備領域的優勢,同時集中精力于核心業務軟件與服務、存儲與網絡等,畢竟這些才是其強項和主業,做專做強主業才是正道。
華為出售手機,也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深層次內因,其正在實施自己的芯片戰略。雖然還未完全公開,但華為確實已經成立了一個全資芯片子公司。在下一步的戰略規劃中,華為更加看重未來芯片產業發展給其帶來的巨大空間和利益,而出售手機業務部分,能騰出更多的資金支撐前景更加看好的終端芯片產業的發展,能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有預謀的出售
“華為為什么不上市?”這個在IT界比較熱門的話題,很多分析家都琢磨不明白,特別是在2004年和2005年時,當時業界一致作出華為會在當年上市的判斷,但華為一次次讓這些觀察家們失望了。
然而,此次華為準備以40億美元出售其移動終端部門45%-49%的股份給一些私募基金,一些分析家再次認為可能是華為上市的前兆,是為將來手機可能獨立上市做準備。據業界透露,在華為此次決定出售股權以前,華為的終端部門其實已經“單獨出來運作了”。
事實上,目前運作包括小靈通手機、CDMA固定平臺(CDMA商用機)、3G手機等華為移動終端業務的是一家名為“華為移動”的獨立公司。
據悉,華為公司的內部分拆,始于2004年,當初已明確了思路:通過分拆使華為的主業更為清晰。據此,有資深業界人士說,華為此次出售手機股權是想借此完善股權架構,以實現境外上市的可能。
而華為手機若獨立運作,也會給自己留下了資本運作、重振江山的空間,公司可能籍此尋求單獨上市,進行充分融資,擴大再生產,避免資金鏈緊張,緩解因手機將來因可能業績下降或虧損而承受的財務壓力,又不會影響、損害母公司主流業務及聲譽。
至于華為為何出售手機業務給私募基金而不是行業內公司,是因為如果華為在引入私募資本公司后在手機業務上做得出色,仍可以回購。此外,如今手機行業競爭相當慘烈,也沒有哪家大牌手機廠商愿意接盤。
對于業界來說,已經很多次對華為的觀察失準,這一次是否能觀察清楚,也許只有時間或者華為掌門人任正非才清楚。
來源:經營管理者 作者:許麗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