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 合伙人 文建波
有位新聞界的朋友問我:做了六年管理咨詢,與數百家企業高層打交道,為三十幾家大中型企業設計管理方案,基于這樣的經歷,對中國經濟前景有何看法?答曰:很樂觀,因為對中國企業的發展潛力和前景很樂觀。
朋友又問:為何?答曰:一則從國內外競爭形勢看,過去幾年,親眼目睹洗滌、手機、家電等行業的本土企業,在強大的跨國公司咄咄逼人的攻勢之下,由弱到強、有小到大,迅猛發展。有的已經可以在國內市場與跨國公司一爭高下,有的則已逐鹿國際市場,還有的小荷已露尖尖腳,光明前程已經隱隱展現。二則從國內外企業管理中國業務的能力看,外國人由于不懂中國民族文化,大多不善于管理中國員工、中國經銷商和中國顧客,好比陷入一片沼澤地不知所措、無能為力。所以中國市場終究會是中國企業的市場,一旦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唱主角,依靠其規模和管理能力,就可以與歐美日本的企業在國際市場同臺競技。
那么,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何在?答曰:在中華文化,其內核是中國的人文哲學,也就是以易經為源頭以道法儒為主要分支的管理智慧。
西方企業的競爭力在其發達的科學,包括管理科學。過去兩百年,西方國家主要是依靠發達的科學技術稱霸世界。然而科學無國界,科學屬于有形層面的東西,容易學習。過去一個世紀我們一直很勤奮地學習西方的科學,大大縮小在這方面的差距,可是單靠學習實在難以超英趕美。
西方也有其人文哲學,我們也學習借鑒,但無法象科學那樣照搬,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國民性很不相同,思維方式不同。西方人擅長分析解剖的思考方式,中國則習慣于和合大于分別的思維方式。這種差別從出生之日起就形成,西方的孩子出生伊始就不與父母親同睡,與周圍的人的聯系遠沒有在中國緊密。中西方的這種差別在成長的環境和過程中,時時刻刻、點點滴滴持續強化,牢不可變。
既然企業組織高層和中層遵循的管理哲學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傳統,難以移植,而基層管物做事的方式遵循沒有國界的管理科學,那么一個國家企業管理的特色就不在科學,而在民族文化。也就是美國式管理、日本式管理和中國式管理的不同,根源在于各自民族文化的不同。融合管理科學并符合民族特色的管理風格才能在各國經濟中取得成功。融合西方管理科學并符合中國國民性的中國式管理才能在中國取得成功。外國企業在中國經營往往如陷爛泥潭,中國企業則如魚得水只是現象,民族文化與管理哲學和科學之間的這種關系才是深層次的原因。這也是中華文化,也就是中國企業發展出的成熟高效管理模式,必然成為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除文化和管理之外,中國企業其實也很難再獨有其他的資源,足以支撐起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和維持。因為我們在資金和技術方面,當前整體上處于弱勢,今后也難說就有多少優勢可言。
不僅如此,中國文化和管理哲學不僅是中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克敵制勝的利器,還能成為中國企業角逐國際市場,與跨國公司同臺競技的法寶,因為中國文化具有歐美日本文化無可匹敵的包容力。正如兼容技術是IBM和微軟在IT業成功的秘密武器一樣。何以如此呢?
這要從廣受非難的“民族劣根性”說起。中國人是龍的傳人,血液里都溶解了易經文化,每個人都從小就學會神龍見首不見尾,非常善變。這種民族性本身無所謂優劣,從積極面看則表現為善于因地制宜、隨機應變,從消極面看則表現為愛鉆空子不受管,容易陷入內耗。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三條蟲而不是三條龍,實在是由于管理方法不得當。外國人會鉆的空子我們一定會鉆,外國人不鉆的空子我們也會鉆,只要有空子我們就會鉆。所以歐美日本企業的管理方式能管好他們的人,卻無法管好中國員工,這也是他們的企業在中國容易陷入混亂的直接原因。愛鉆空子和內耗的民族劣根性竟然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一道天然屏障。
然而中國企業一旦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管理模式,就不僅能夠管好中國員工,也能在跨國經營中管好外國員工。因為有效的中國式管理體系,既然堵住中國人會鉆的空子,就把外國人會鉆的空子全堵住了。我們完全可以吸納西方管理科學方法,也就是有形的管理手段。更可以充分使用攻心為上的無形管理手段。這實際上也是中國文化包容性的直接體現。在中國文化的屏障之下,中國企業必然能首先發展壯大,在國內市場唱主角,然后憑借在國內市場積累的經驗和實力,開拓國際市場并獨占鰲頭。
日本人也有其管理哲學,但其本源在中國。據曾仕強教授的觀察,日本人只學到中國智慧的一部分,已經做得很出色,樹立起做東方必勝、世界第一的信心。我們充分開發應用中華文化的精髓,沒有理由不能比日本做得更好,沒有理由不對民族復興充滿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