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中國入世談判長達13年之久的WTO專家劉光溪先生,對什么是封建主義有著自己頗富個性的見解,他認為封建主義就是封閉起來搞建設。初次聽到這樣的話覺得很精彩很振奮也很過癮。盡管如此,我還是以為封建主義的核心卻不在于封閉起來搞建設,而在于封閉起來搞政治。因為,真正一心一意搞建設,持之以恒搞建設的人也許一開始會誤入封閉的岐途,但最終都會傾向于開放,傾向于不同的鄉村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任何一種經濟建設從根本上講都離不開商業,商業需要流動,流動帶來開放。只有狹隘的政治穩定才需要封閉,封閉是把一個國家、地區、鄉村與其它國家、地區、鄉村完全隔離開來,彼此沒有人、財、物、信息的往來,外面的進不來,里面的出不去,象陶淵明筆下的桃花園對外界就是封閉的,“無論魏晉,乃不知有漢”;閻錫山治下的山西對周邊省份是封閉的,在外省中通行無阻的火車,一來到山西的大門只有望而卻步的份;大清帝國對新起的資本主義世界是封閉的,康熙老人家的一紙禁海令使沿海漁民只得望洋興嘆。
俗話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猴子為了長時間稱王于山中,就得設法把它所管轄的山與外界隔離開來,既不讓老虎進來,也不讓徒子徒孫下山。老虎一進來自己不是對手,大王位子肯定保不住;徒子徒孫一下山,山外的世界很精彩,從此一去不復返,自己淪落為孤家寡人。唯有在從未跨出山門半步的徒子徒孫們面前,猴王才可以大言不慚地閉著眼睛講:“我們家的山是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山,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中心,不是天堂的天堂”。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目不識丁,頭腦簡單的徒子徒孫們,因為沒有明辨是非的本領和貨比三家的機會,對猴王的話自然是信以為真,從而滿足于眼前的現狀,安居樂業,和平共處。所以說封閉有利于狹隘的政治穩定。
在一個封閉的獨立王國中,人民無知無識,夜郎自大,不曉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和井底之蛙一樣把井口大的天當作是全部的天。看自己是老大帝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家的月亮也比別人的圓。看人家是蠻荒之地,兔子不拉屎,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順眼,好像別國的老百姓時刻都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牛馬不如,專等我們去拯救他們于倒懸。這就很容易養成盲目地排外,賤外的心理,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大,風景這邊獨好。老死不與他人往來,從不愿離鄉別井,樂于做小國寡民。這正是皇帝老兒求之不得的好事,既然平民百姓都高高興興地呆在自己的茅草屋,朝廷也就無需擔心那些危險分子私下里搞串聯,煽風點火,圖謀不軌了。
一個人也好,一個國家也好,其具有的長處和存在的不足都是有限,不可能萬物皆備于我或一無是處,客觀上需要大家走到一起來交流溝通,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方能增進相互間共同的福利。封閉固然可以使一國的政治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但這種穩定是狹隘的,是以犧牲發展為代價換來的,其中一定蘊藏著很大的危機,封閉意味著落后,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亙古不變的國際社會規律。你可以封閉一國于一時,你不可以封閉一國于長久;你可以不讓先進的觀念、先進的制度引進來,但你不可能阻止外國的堅船利炮把你的國門打開、炸開。二千多年前長江長城是難以逾越的障礙,二千多年后長江長城的戰略屏障作用幾乎已消失殆盡。一國要么在開放中走強,要么在封閉中滅亡,不存在第三種途徑可尋。
封閉的國門一朝被迫敞開,外國先進的文化、藝術、科技、產品會一古腦兒地涌進來,令盲目自大的人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原來以為自己什么都比人家強,現在一看根本不是那回事,自己散發著腐朽氣息的沉渣爛貨,跟人家現代化的器具比起來簡直不值得一提,無異于天上人間。自高自大的國民一下子成為自輕自賤的人民,閉關鎖國時的排外賤外突變為國門敞開后的崇洋媚外。由此看來閉關鎖國與崇洋媚外的原因是同一的,都是無知與偏見,都是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和評估別人,閉關鎖國是盲目,崇洋媚外也是盲目,盲目是兩者的共性。
2001年對邁向現代化的中國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在經歷了艱巨的馬拉松式的談判后終于迎來了入世,入世意味著什么,一位可敬的老人直言不諱地說:“入世就是不能再混了”。說得太好了!入世前你可以正襟危坐,煞有介事,關起門來稱老大;入世后你得拿出真本事去和外國強手一見高低。不然只有出局挨餓的份。
中國人到西方去在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的同時,更多的是無奈,無奈于自己求生能力差,無奈于自己不得不為老祖宗吞食封閉的苦果;而西方人到中國來卻是機會大于挑戰,喜劇多于悲劇。在一個開放的全球化舞臺上,他們現階段是老師,我們是學生,老師在學生羽毛未豐,沒有勝于藍以前,畢竟要占有一定的優勢。對此,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地承認,否則,永遠都不會有出頭之日。
有種人平常提到西方發達國家時頭搖得像個撥浪鼓,不是兇殺、色情、貪污、賄賂就是愛滋病、流浪漢、吸毒者、邪教,頭上長瘡,腳底流膿,情況一團糟,把人家恨得牙癢癢。但如果有一天,自已的國粹如戲劇、雜技、烹飪等在西方巡回表演時被喝彩叫座,則貌似民族主義的袞袞諸公們,馬上又會連篇累牘,不厭其煩地告訴國人:“不錯吧,我們的戲劇、雜技、烹飪藝術連外國人都說好”。那言外之意是:“我們說好,你們可以不信,現在連外國人也說好了,你們總得信了吧,外國人的話總是靠得住的羅”。你說這等人到底是民族自信心十足呢還是民族虛無主義?是自高自大呢還是自輕自賤?我覺得恐怕兩者要兼而有之,他們平時的痛恨并非真正的痛恨,而是痛恨人家沒有把咱放在眼里,痛恨人家小瞧了咱,現在人家稍一抬舉,則還是洋大人高,我們的高只有經過洋大人的首肯,才是貨真價實的高,底氣十足的高。
作者簡介:趙伯平,主張傳統文化糟粕乃中國企業病根的第一人。長期致力于中國企業管理規范化、現代化的鼓吹與創新,先后出版過的著作和培訓光盤有《中國企業的病根子》(名列“2006年影響中國企業管理的十本團購圖書”之一)、《三階梯管理》、《第一變革》、《老調新談》,現已形成一個從中國企業的病理分析、到模型架構、到可供操作的變革路線圖,首尾一貫,環環相扣的完整體系。
歡迎有實力的出版單位、咨詢公司聯系合作。作者郵箱:zbp079@sohu.com
作者敬告:近來,作者發現部分網站在轉載本人作品時,未能標明作者和出處,更有甚者,如一家所謂的“世界企業家大學”和一個名叫“郭鳳林”的中央黨校研究生居然在挪騰之間將本人的作品偷換成他們的原創。這當然是作者不愿意看到的,為此,本人敬告各類網站和網友:歡迎轉載,同時請務必標明出處,以示對作者勞動成果的尊重。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