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年以前,阿里巴巴的“誠信通”產品已經開始老化,客戶的質疑聲音越來越多,用“誠信通”成交生意的效果越來越差,但阿里巴巴沒有做出改善,對于推廣效果這個問題,無論是阿里巴巴方面,還是媒體方面,都會很簡單的把責任推給“客戶自己不會使用”,因此誠信通變成了中小企業主想接單的一種希望,但希望又很容易破滅。也就是在兩年前,是阿里巴巴做出戰略革新的最佳時機,但阿里巴巴沒有進行戰略部署,也就無法預查機宜,成功應對今年以來的業績滑坡。
在《阿里巴巴批判之二阿里巴巴在從事最為落后的經濟形態》,我們已經講過,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實際上是一種很原始的經濟形態,人們在信息不對稱的時代極力尋找交易信息時,就會產生交易市場,而一旦信息飽和,人們就會陸續放棄這種交易方式,取而代之的將是那些個體力量的崛起。
一直到2008年的上半年,阿里巴巴大張旗鼓地聲明要推出革命性的產品,給了許許多多的用戶以期待,結果在萬眾期待之中,新產品出來了,令人非常失望,新的產品“旺鋪”無非是誠信通的一種翻版,說白了,就是“企業自助建站”,如果放在七、八年以前,它有足夠的市場,因為在那時是一種趨勢,而放在七八年之后今天,它已經純粹成為一種落后,“自助建站”市場早已經做爛了,阿里巴巴做為一家試圖領導趨勢、創造趨勢的公司,在戰略思想的革新上顯得觀念陳舊,總是停留在過去對市場需求的判斷上,而無法成為一家領導性公司,盡管其擁有資本龐大的軀體,但行動能力顯得非常遲緩。
在產品線的延伸上,整個阿里巴巴集團產品線,都在以“建立交易平臺”為商業特點,但是“交易平臺”是不可能無限度發展的,信息飽和、信息過量隨時都會發生。就象儲水的大堤,一旦水位超標,該怎么辦?對于一般的競爭對手,這種情況很難遇到,但對于領導性公司,它卻很容易發生,這是阿里巴巴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
朱則榮認為:阿里巴巴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夠應需而變,走在趨勢發生的最前沿,果斷地將戰略定位從“電子交易平臺提供商”變更為“電子貿易解決方案公司”,為各種不同的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互聯網業務解決方案,這個轉型實際上在兩年以前就應該開始。其實,無論微軟公司,還是IBM公司,實際上都是方案公司,整個全球市場早已經不接受那種統一的、規模龐大的一致性解決方案,大公司都已經變得迅敏起來,提供多款、多種不同型號、不同功能的產品來滿足不同市場的需要。多個不同的事業部組成這些大公司,而阿里巴巴沒有進化到這一步。
改革開放到今年也只有短短三十年,而三十時間要完成發達國家一百多年的經濟變遷史,市場演進速度將變得異常迅猛,從經濟規律上而言,接下來的十年,中國社會將會發生一場社會經濟結構的自然轉型,從工業時代向后工業時代挺進,工業企業的數量將快速減少,從事制造的就業崗位也將大幅減少,產品將越來越多的依賴更加縱深發達的服務來實施,阿里巴巴是將業務下滑歸罪于“市場環境不好呢,冬天到了呢?”,還是有針對性的研究解決對策,將是下一個十年阿里巴巴能否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這一點并不奇怪,工業企業數量和工業從業人口的減少一直都在發生,比如國有企業從1995年的11261萬人,到2005年只有6488萬人,減少了4773萬人,而接來下的十年,社會轉型速度將會加劇,以服務為主的第四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會快速發展,從另一種意義上而言,阿里巴巴主流客戶群體中依托汽車、造船、紡織、能源等為主的企業客戶數量也將大幅減少,這是阿里巴巴必須面對的一種趨勢。
作者表示:企業的競爭,實際上是思想的競爭,而不看一家企業今天的實力與規模。人們早已經熟悉了IT業的競爭游戲,巨大的IT公司最懼怕那些藏身在小角落里埋頭奮斗的毛頭小子,在IT業,小公司戰勝大公司的例子不是沒有,而是很多。淘汰在不斷地發生,我們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被淘汰的不是技術,而是思想。對于那些無法進取的中、小公司而言,他們需要的是方法,但于那么有遠見的大公司而言,他們需要也最缺少的則是思想。
作者:朱則榮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