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全世界最矚目的事情莫過于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手機:世界各大城市的人群為了買到這樣一部才價值兩三千快錢的手機!而近期,中國到處都是有所謂的專家在喊放松宏觀調控政策來“拯救水深火熱中的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
這讓我想起中國的市場經濟是有定語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意思是當中小企業或者出口企業無法生存時候就需要“政府扶持”。深圳房地產市場出現付資產或者斷供現象就要“政府出手”!
幸好政府沒有這么做,至少目前沒有這么做。這讓我想起了市場經濟的本質,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通過競爭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它必須是優勝劣汰的一套機制。中小企業或者房地產企業是政府的“孩子”,孩子日子過得不好,政府自然心疼,但是心疼歸心疼,如果政府拼命扶持他們,也許這個孩子永遠都離不開政府的保護之中。
股市暴跌,投資者紛紛喊要政府救市,他們忘記了他們是獨立的投資主體,在三四千點政府提醒他們要有風險意識的時候他們置若罔聞。樓市也一樣,政府先后出臺調控政策他們居然敢喊“要死銀行先死”;中小企業也是,政府發出“科學發展觀”“產業結構調整”的時候從來都以為這是一句玩笑話。那個時候誰理會政府的“苦口婆心”。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的股市投資者,我們的房地產開發商和業主、我們的中小企業甚至我們的電力公司只是一個“敢做不敢當”的孩子。以為自己長大了大人的話可以當放屁但是發現錯了的時候又指望父母來保護來解救自己。
摩托羅拉在斷臂求生、諾基亞在戰略轉型,微軟在向GOOGLE競爭、INTEL在進軍數字生活領域。當國際知名企業都在悄然進行痛苦但是果斷的戰略轉型的時候。我們的企業居然還指望政府這個父母庇護下多活幾年。我們的房地產企業還指望通過“綁架銀行”來獲得生機時候,我們忘記了,市場經濟就是“達爾文主義”,勝者生存。只有我們的企業吃過大虧,我們的企業才會更加理性,更加成熟更加奮進。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吃一塹長一智。我們面臨的無論是次貸危機也好,還是通脹也好,還是出口和投資增長放緩也好,對企業來說是威脅,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否則怎么會冒出皇明太陽能和施振榮這些新能源的龍頭來呢?
思路決定出路,惡劣的環境會迫使我們企業家開始改變主導邏輯思考生存問題,也許這才是一個好的開始。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作者:廖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