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 合伙人 馬瑞民
前一段參加央視節目,談及中國企業如何創世界名牌,有一場爭論。有人提出可以給中國企業的產品和品牌起個外國名字,從“張三、李四”變成“湯姆”“杰瑞”,與國外產品競爭,讓國外消費者“安熊辯我是雌雄”。何況中國的很多品牌,如“納愛斯”、“松本電工”、“TCL”,聽起來就有點“外國血統”。
另一些人就產生置疑,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打出中國造的旗幟?為什么不讓中國的方塊字讓老外熟悉。
然而,本文要說的是另外一個層面,即現在很多看起來是中國字的品牌,其實很可能是一個真正的外資企業。在中國企業正逐步走向世界,創中國品牌的同時,一批優秀的中國品牌,卻被國外企業收編,名正言順地打著中國企業的旗號,成為外國企業賺錢的工具。我們一度為美國人每天使用中國產品而自豪,然而,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自以為是中國的產品,其實是外資品牌。
就以法國達能為例吧。1996年收購娃哈哈部分股權,1998年收購深圳益力飲品有限公司54.2%股權。2000年3月達能控股曾連續三年銷售量和市場覆蓋率名列全國第一的桶裝水品牌-樂百氏。2000年12月達能收購梅林正廣和飲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而“正廣和”是華東地區桶裝水的領先者。以下是部分外企的收購案例:
1999年雀巢收購了上海太太樂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和西安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各自80%的股權
2001年,雀巢并購了四川的豪吉雞精
2003年8月吉列公司控股中國南孚電池
2003年12月歐萊雅收購“小護士”
2004年1月歐萊雅收購“羽西”
聯合利華先后收購中華牙膏、京華茶葉和老蔡醬油
2004年,安海斯公司收購哈爾濱啤酒
2006年4月,以高盛集團為首的投資集團以人民幣20億元成功收購了中國頭號肉類加工企業雙匯集團
據統計,2005年國內并購創記錄地達到1251單,其中外資占比在10%以上。從行業上看,包括銀行、保險、電信、汽車、物流、零售、機械制造、能源,鋼鐵、IT、網絡等幾乎所有熱門行業都已經有外資進入。從公開披露的外資并購案例看,來自美國的跨國公司最多,占比超過30%,歐盟企業次之,約占27%,其余來自東盟和日本等。就在最近,本土的護膚品老大,“大寶”很可能被強生收購。
通過收購,外資可以快速進入中國市場,更充分地利用業已形成的銷售與供貨商網絡,分享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經濟成果。更重要的是,目前收購中國企業的價格實在不貴。
另一方面,外資企業收購中國企業,并不希望這些企業真正做大,樹立品牌,他們是不會培養自己的競爭對手的。他們收購中國企業后,只是讓他們在國內發展,成為他們全球產業鏈的一環。如果條件成熟,也完全會讓中國企業“改旗易幟。
如果說有些外資企業并購確實能夠為中國企業帶來市場、技術,包括管理方面的提升,這就是我們說的戰略投資者。而有些投資,如凱雷收購徐工、高盛收購雙匯,讓人有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這就讓人不禁在想,一些中國企業把自己轉讓給外國外行,把自己的前途交給外國外行,到底為什么?
我們被收購的企業,很多都是國內領先企業,無論是市場前景,企業效益,都是很非常好的。反觀我們收購國外企業,如收購IBM的PC事業部、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湯姆遜的電視業務,西門子的手機業務、英國的羅孚汽車,都是國外奄奄一息的業務。中國企業收購后,也沒有得到這些企業的品牌。
我們的非常好的業務,為什么不能夠自主發展,整合行業資源,做大做強。
難道中國企業就沒有能力在中國本土市場上提高占有率?中國企業的管理離開外資就不能提升?如果走向世界有一定難度,需要時間,那就在國內好好發展吧。我們的一些企業家且不說有沒有振興民族工業,發展中國人自己的品牌這樣高的覺悟。出于民族感情,也應慎重行事。因為一家中國名牌企業,也是全體中國人的財富。
這其中,我們看到很多地方政府在推動收購。政府對本地企業的規劃是什么?政府為什么熱衷于外資并購呢?希望有些政府部門不要學習劉璋,引狼入室,把中國的品牌斷送。
我們都應該反思,中國企業有沒有持續發展力?在中央政府大力提倡自主創新之際,除了引進外資,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的途徑讓中國企業發展、做大,做強。在世界500強品牌排行榜上,目前中國只有4席。培養中國的世界名牌而不是為世界名牌打工,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