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市場變化風起云涌,風險數量及其復雜性也與日俱增
“我們經常聽到風險是如何摧毀一家公司的故事。如果你不能很好地管理風險,那么公司一夜之間就完蛋了。這也就告訴我們,企業必須能經受三重挑戰:績效、規范、責任,要同時達到這三方面的要求。如果我們晚上要睡得安穩,就必須對公司有更好的治理。”一位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如是說。
毫無疑問,世界市場充滿風險。IBM與沃頓商學院共同發表的“2008年全球首席財務官研究”表明,在收入超過50億美元的企業當中,三分之二(62%)的企業在過去三年中經歷了重大風險事件。其中,將近一半(42%)的企業對重大風險的準備并不充分。再者,除財務風險外,企業還會碰到很多其他風險。87%的風險事件屬于戰略、地緣政治、環境、經營或法律方面的風險。雖然風險類別非常廣泛,但僅有約一半(52%)的受訪人表示其企業擁有正規的風險管理計劃。
顯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面對諸多風險。
其中,外部風險來自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如社會政治風險、供應鏈風險、市場風險、競爭對手風險、技術革新風險、法律法規風險、自然地理環境風險、災害風險等。企業的內部風險則表現在企業的決策和經營活動中,比如戰略定位、投融資決策、財務和運營、合規性等風險。
那么,預見這些風險,力求防患于未然,是投資者、經營者及監管機構等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央企力推風險管理
2008年12月19日至21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經驗交流會,來自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等九家中央企業的風險管理主要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各自企業的風險管理實踐經驗。
據介紹,2008年是國資委在中央企業中大力推進全面風險管理的關鍵一年,此次經驗交流會的召開,是對中央企業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典型經驗的及時總結交流,有助于提高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工作水平,幫助企業更好地應對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促進企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事實上,央企的風險管理要從2004年的中航油巨虧事件說起。
2004年11月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進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億多美元巨虧后,在新加坡普華永道會計公司事后提交的調查報告中,“風險管理”成為出現頻率頗高的一個詞。報告認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額虧損由諸多因素造成,其中無法回避的一點就在于,缺乏對期權交易的風險管理規則和控制。
2006年6月,國資委出臺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文件對中央企業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總體原則、基本流程、組織體系、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監督與改進、風險管理文化、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在《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出臺前,全面風險管理在中國金融行業已有巴塞爾協議指導,但是在非金融領域風險管理制度還是空白。“銀廣夏”等上市公司財務舞弊事件、深圳發展銀行周林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虧事件、德隆集團的轟然倒塌、三九集團的瓦解、華源集團主業搖擺不定被收編、科龍顧雛軍案……這一系列的反面案例給國資委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將近兩年的時間里,國資委開展了大規模的風險管理研究工作,先后8次組織各種類型的風險管理研討會,多次邀請國內外專家進行培訓,經過20多次易稿,這把中國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尚方寶劍”終于浮出水面。
與內控相比,全面風險管理強調以企業的根本目標為出發點進行管理活動,最終落實到了企業的盈利和發展問題上來,是目標導向的管理方式。特別是在未來國際國內市場環境變化越來越復雜和快速的背景下,對風險管理意識相對不足、實踐經驗欠缺、專業人才和技術相對較為匱乏的國有企業來說,如何盡快進入全面風險管理的狀態,是最為務實與迫切的問題。
風險管理背后的推動力
對風險的掌握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人類活動的擴展引起風險日趨復雜,其種類不斷增加,同時,風險的發展刺激了風險管理的發展,而風險管理的發展又推動人們向更高的目標登攀。
近些年來風險管理作為一個為更多企業所認可和采納的新的管理方法,其發展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的推動:
第一,企業內外部日趨復雜的風險環境。自20世紀90年代末起,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市場變化風起云涌,風險數量及其復雜性也與日俱增。據美國一家公司2001年的統計,一個典型的大型跨國公司可以有多達11000種的風險,其中能夠用現有的手段管理控制的只有2600左右。也就是說所有其他75%的風險都由公司或者說主要由股東承擔。舊的風險管理范例不足以參考以化解當今有代表性的企業所面臨的風險,企業迫切需要新的風險管理方法和技術。
第二,風險管理技術的不斷提高。風險數量及其復雜性的增加促進了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增長,期貨、期權、遠期互換、資產證券化等金融衍生產品層出不窮。這些金融衍生品為企業提供了轉移風險的工具,使得企業應對風險的策略和手段日益豐富。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雖然提高了企業風險的發生水平,但也使得對許多風險的有效監控成為可能。一些更精確更直觀更容易操作的風險度量方法和風險管理工具不斷涌現,如VAR、EVA等。與20年前相比,風險管理的手段更趨多樣化、系統化,風險應對策略更趨復雜化、專業化。
第三,國際組織及各國風險管理協會的大力推動。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先后建立起全國性和地區性的風險管理協會。這些組織積極推動各國的風險管理理論研究和實踐,先后出臺了各國的風險管理標準,在1995年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聯合制訂了世界上第一個風險管理標準(AS/NZS4360)后,2003年英國制訂了AIRMIC/ALARM/IRM標準,2004年美國COSO制訂了COSOERM標準等。與此同時,西方十國集團在2001年又簽署了《巴塞爾協議Ⅱ》,對銀行的風險管理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正著手制定風險管理標準。
第四,各國的立法。各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加快了對公司治理結構和內控系統的立法。如英國1998年制訂了公司治理委員會綜合準則(CombinedCodeofthecommitteeonCorporateGovernance),該準則被倫敦證券交易所認可,成為交易所上市規則的補充,要求所有英國上市公司強制性遵守。2002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薩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法案),要求所有美國上市公司必須建立和完善內控體系。薩班斯法案被稱為是美國自1934年以來最重要的公司法案,在其影響下,世界各國紛紛出臺類似的方案,加強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規范,加大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強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30幾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所有資本發達國家和地區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如馬來西亞,都發表了對企業的監管條例和公司治理準則。在各國的法律框架下,企業有效的風險管理不再是企業的自發行為,而成為企業經營的合規要求。
有別于企業危機管理、預警管理等狹義的風險管理手段和方法,全面風險管理(ERM)的“全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戰略性。企業內部控制、保險工具、金融衍生工具,這些主要用于防損為目的的方法和工具基本上主要用于操作層面,而難以談及對企業戰略的突出支持意義,全面風險管理試圖從戰略層面入手,對企業面臨的風險進行梳理和分析,并制訂相應的管理和應對策略。
其二,系統性。全面風險管理涉及發展戰略、企業文化、公司治理、組織架構、管理流程、信息系統、財務安排、金融工具使用等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對風險管理技術、手段、方法、策略進行了全盤的整合。
其三,專業性。全面風險管理推進風險管理職能部門的設立,實施專業化管理。
其四,全員性。全面風險管理是企業董事會、管理高層、各部門、各層次全員參與的一項活動。 聲明:此消息來自于本站專家投稿或合作媒體,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作者:馮宗智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