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已近,本來以為,2008年,也就這樣了。
經濟危機,本來以為,大家都該攏攏被子,防寒過冬了。
沒想到,新浪出手了,這個手筆,真不是小手筆,而是大約13億美元(呵呵,當然不是自己掏腰包,而是增發4700萬股票)的并購案,放眼全球,也是不小的案子。
不過,重點并不在于并購金額的大小,而在于─無論是經濟寒冬下企業間的抱團取暖,還是資本市場上一部分人的巨額套現─并購案在客觀上造就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立體媒體集團。
這場據說把陳彤都蒙在鼓里的并購案,使得新浪從線上向線下伸出了觸角。新浪將分眾所有上市的部分納入到這起并購案中,由此形成了一個媒體集團,坊間甚至有“足以和央視相抗衡”的說法。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畢竟以電視廣告為核心的央視可以說是傳統媒體的代表,而新浪這個網絡媒體和分眾這個液晶屏媒體則不妨視為“新媒體”的龍頭。
分眾的核心資產就在于它的樓宇廣告,統統是“水泥式”的東西。新浪則以“鼠標式”的網絡廣告見長。按照易觀國際的統計,在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新浪排名老二,僅次于百度。不過,我估計,在后者受到信用危機影響后,即使不扯上分眾,新浪也有望重返第一名。
因而,新浪+分眾,屬于鼠標加水泥的橫向整合,結果產生了一個蠻純粹的媒體集團,而不是成為了像Google那樣上下游通吃的垂直整合平臺。不過,這個蠻純粹的媒體集團,我依然不把它歸入“新媒體”陣營,道理很簡單:無論是新浪還是分眾,都是賣廣告位置賺錢的。
與央視握有頻率和時段這種天然造就的“稀缺”所不同,新浪、分眾的稀缺卻是依靠規模主觀創造出來的。在浩瀚的互聯網海洋里,有著不計其數的網頁,獨獨新浪門戶的首頁(以及其他一些頻道首頁)由于訪問量巨大,是故如此稀缺。同樣,中國內地近百座城市辦公樓宇的電梯間,由于分眾馬不停蹄地跑馬圈地,以12萬塊液晶顯像屏的規模,事實上造成了壟斷的態勢。
這樣一種靠資本意志聯結而成的媒體集團,即使還是靠賣廣告位置作為商業模式,以至于和傳統媒體殊無二致的所謂“新媒體”龍頭,至少,相對于央視之類,有兩樣東西的確是新的。
其一,人群是新生代的。社會學研究者早就有一種說法:手握遙控器的一代,和手握鼠標的一代。大體上講,電視網覆蓋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及此年代以前的人群,而互聯網覆蓋的則是20世紀80年代以及此年代以后的人群,特別是這個社會的核心消費人群,他們花在互聯網上的時間,恐怕比花在電視上的時間要多。至于辦公樓宇廣告,它的位置決定了它所覆蓋的人群是主流消費人群。
其二,傳播模式及其考量方法是新的。互聯網廣告一般是主動型點擊,每一個Click都代表著一種潛在的需求(當然,我不是沒有注意到作弊的可能,但主動點擊畢竟是常態,或者說,從計算的角度,可以平攤之)。而樓宇廣告則是“Kill time”型的傳播模式。事實上,人們在無聊的時候,更容易關注一些廣告信息。互聯網廣告和樓宇廣告,無論如何,比起在電視連續劇中插播廣告,從ROI角度來講,都來得有效。收視率無法探測出人們究竟是把電視當成背景音樂,或者是中間跑開去上廁所。
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無論是網絡廣告還是樓宇廣告,它們的問題并不在于容量,而在于價格認定。全球經濟危機導致眾多品牌客戶削減廣告投放預算,但廣告投放預算是100萬元也好,還是1000萬元也好,包括廣告在內的任何一種Marketing活動,它的ROI最終都將濃縮成單位投入產出率:每一塊錢所覆蓋(或者影響)的目標人群。在這一點上,新型媒體形式或傳播形式,它們的價值發現才剛剛開始。
合并后的新浪、分眾,同時手握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中的稀缺位置,如果能夠整合得好,經濟危機對它而言,未嘗不是一次扶搖直上的機會。畢竟,任何一種新勢力的出現,都是建立在一片故舊態勢所形成的廢墟之上的。
來源:《牛津管理評論》ICX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