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經歷連續四年的低速增長,如今終于跨過1200億元的銷售“門檻”。在2008年前9個月中,除了奧運會和流程創新創造的銷售收入和利潤提高外,2007年底開始的“家電下鄉”,也讓海爾受益頗多,海爾投資控股的日日順電器連鎖2008年的銷售收入預計超過100億元。
但是,隨著金融危機對國內的影響越來越深入,海爾仍然難以獨善其身。青島市統計局提供的信息顯示,2008年10月和11月,海爾集團連續兩個月的銷售收入規模從此前的平均70億元下降到30億元內。
然而,在此時,聲勢浩大的“千日流程再造”卻于半途觸礁。從去年多位高管的請辭,到近日六位副總裁的詭異下課,外腦專家的紛紛離去,也宣告海爾開創“1+1+N”模式的失敗。那么,剩下的500日再造工程將如何進行下去?
為什么這時“千日再造”的半途觸礁顯得更加重要?因為近幾年海爾已經告別了那個高歌猛進的時代,而處在一種徘徊的狀態。要不再徘徊,出路在于繼往開來。但現在的事實是,“往”難以“繼”,“來”也困于“開”,那么我們就不得不問一個問題:海爾還要徘徊多久?
為什么“往”難以“繼”?
過往的成功經驗與模式終將會成為悼詞!
所謂“往”,我們說的是過去那些幫助海爾成功的經驗和模式,比如海爾的“五星級服務”模式、海爾的文化理念。
“五星級服務”只是一個不可持續的階段性結果。在二十幾年的發展中,海爾最值得稱道當屬其“五星級服務”模式,這也是海爾能稱雄稱霸家電市場,成為中國最知名企業的關鍵。海爾人對于這一服務模式也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這個服務模式能為海爾帶來持續性的競爭力嗎?
我們在判斷一個解決方案的價值時,很容易忽視一個問題。就是這個解決方案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還是減少問題,二者的差別可不小。比如我們去測量一個長度,當你選擇一個既定的尺子的時候,你無論怎么測量,都存在一定的誤差,這叫系統誤差。這時候,你設計不同的測量方法,就是在減少問題,因為無論多么精確,也不會超過系統誤差范圍之內。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換一個尺子。
一般在企業中,都存在研發部門、客服部門。從滿足客戶需求的角度來說,這兩個部門都可以促進這一點。但是差別在于研發部門是解決問題的,而客戶部門是減少問題。就是說,當產品出現問題的時候,客服部門的工作能減少問題,但是產品的缺陷是實實在在的,最終需要研發部門完善產品。
所以,海爾的五星級服務一定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不可能持續的為海爾贏得成功。為什么?海爾的服務體系說白了,就是減少問題的,這在產品普遍存在問題的時候,這一點頗有成效。但是,當個家電廠商產品的質量不斷提升,以至于根本不需要服務體系支撐的時候,海爾怎么辦?
而且,海爾服務邏輯背后的經營思想,利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面子文化”――東西不一定最好,但態度要好,因為態度涉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另外,海爾的五星級服務只是針對消費者而言的,海爾供應商獲得的是另一種待遇,那么,海爾的五星級服務模式與其說是為消費者創造價值,不如說是在利用消費者的不成熟。這是陽光般的“真誠到永遠”抹不去的陰影。所以,海爾在作為核心競爭力來源之一獨特消費者價值的提供上,有著不可回避的缺陷。
海爾文化是一個缺少包容、封閉式的自循環系統。在張瑞敏看來,企業管理中需要始終銘記在心的第一條是:“無形的東西往往比有形的東西更重要。當領導的到下面看重的是有形東西太多,而無形東西太少。一般總是問產量多少、利潤多少,沒有看到文化觀念、氛圍更重要。一個企業沒有文化,就是沒有靈魂。”。
正是有這樣的對文化在管理上價值的重視,以及文化致勝的成功經驗。 “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的案例跟著張瑞敏走上了哈佛的講壇。那么,在今天我們該如何看待海爾文化呢?不妨從“千日再造”中的碰撞的角度看一下。
2007年4月,“1000天流程再造”在海爾鋪天蓋地地展開,在此過程中,為了改善人力資源的狀況,海爾開創了“1+1+N”模式。
所謂“1+1+N”模式是指,1名外聘專家,加上1名原來的業務干部,再輔之以“N”個員工共同組建業務團隊。海爾集團還為此高薪聘請了國際著名咨詢公司的成員擔任集團、部門、各本部的助理等職,常年為海爾國際化擔任智囊。
該模式出臺后,一批“外腦”高管開始成為張瑞敏的座上賓。但目前為止,這些外腦已經紛紛離開,1000天流程創新目前的主導權將重新回到張瑞敏、楊綿綿等傳統的管理團隊手中。
海爾過去都是自己培養人才。跟張瑞敏一起打拼了十幾年的核心管理團隊一貫以穩定著稱。可以講,海爾文化是個相當強勢和封閉的“自循環系統”,根本無法接收外來的其他文化,并且對外來文化有本能的排斥。不只如此,海爾企業文化中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成分,具體體現在一些管理人員目中無人、不尊重合作方、不善待員工甚至謾罵員工、只報喜不報憂等等。
海納百川,海的包容性是最大的。“海爾是海”,但現在海爾卻不像海。一家公司從小到大的過程,強勢的文化自然價值巨大。但是如果不能在發展過程中,提高包容性、普世性和開放性,那么就不可能形成成熟的文化模式。
企業文化既會無形的、堅定的創造價值,也會無形的、頑固的自我破壞。所以企業文化就存在重塑和重建的必要。無論是危機中的企業,還是成功時的企業。比如郭士納在拯救IBM時的文化變革,比如杰克韋爾奇為了將GE帶上另一個高度而長達11年的文化變革之路。
張瑞敏很推崇福特的一句話,“每一次我聽到別人說我成功時,都像聽到一次悼詞。”,那么海爾的“往”是不是悼詞?
為什么“來”困于“開”?
“流程再造”再造的是人的行為,但問題出在人的思想上。
既然,“往”不可“繼”了,那么唯一的出路就只能是“開來”。如果說海爾的“五星級模式”、海爾文化代表了海爾的“往”,那么能代表海爾的“來”的,就是海爾備受國內外關注的流程再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無外乎兩點:一個是獨特客戶價值的提供,一個是組織、團隊執行力。無疑,流程再造是海爾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
海爾的流程再造是什么?
是市場鏈、是人單合一、是自主經營體等理念。引入市場鏈的目的是,使每一位普通的員工都成為創新的主體,改變海爾內部的組織結構、人際關系,令企業內部不再是上下級關系,而成為市場關系。
人單合一是市場鏈思想的一種具體化操作模式,其中“人”是指有老板意識,有自主創新意識的人:“單”是有競爭力的市場目標。“人單合一”就是每一個自主創新的主體與第一競爭力的市場目標的合一。
自主經營體是市場鏈思想的延伸,是建立讓企業整體充滿活力,讓每個員工在創造市場價值的同時體現個人價值的機制。張瑞敏舉了一些產品在海外的自主經營體的例子,他們會把研發部門、營銷部門的人員、客戶,還有制造人員組織在一起,共同根據當地的需求來開發。這些都指向一點,即核心競爭力的另一個來源組織、團隊執行力的打造,其核心思想是將市場引入企業。
與其說海爾的“千日再造”觸礁了,不如說海爾多年的流程再造也觸礁了。這是必然的,為什么?市場、企業都是資源配置的方式,是選擇市場,還是選擇企業這要看交易成本。這在經濟學上,已經是常識了。當交易成本下降的時候,當然可以將市場引入企業,經濟學家威廉姆森把這叫做“市場的內部化”。但是,這只不過是企業與市場之間平衡點上的移動,不可能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
所以,海爾選擇這樣的方式,就要看海爾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有多大了。這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而是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是說,海爾流程再造在機制和原理上,就是有問題的。我們可以假定原理沒有問題,再審視一下這個再造是否可行?
既然要將市場內部化,那么就必須考慮一個問題,員工能不能接受市場化的方式。事實上,市場中的人和企業中的人是不同的,市場中的人是商人、是企業家,而企業中的人是職員,中層領導可以像企業家一樣思維和行事嗎?基層員工有小商小販那樣的方式和勁頭嗎?顯然不能。
為什么?市場精神、文化以及相關知識的缺失是天然的屏障。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本質上是農業文化,農是本,商是末。
第二,中國的科舉制度將無數聰明的人引入仕途、權謀,而商人都努力于讓自己的后人走上仕途。
第三,中國也有悠久的手工業傳統,能工巧匠代代相傳。但手工制造的知識并不普及,只為一部份人所掌握。
第四,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等級制社會,中國社會一直靠血緣倫理擴展而成的秩序所維系,后來又從前蘇聯引進計劃經濟制度,而且實行了三十年之久,這就是說,契約知識是缺乏的
可見,中國人是缺少大規模制造的工業知識,和大范圍長程交換的契約知識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想讓每個人成為市場鏈的一環,成為自主經營體,現實嗎?知識的學習是需要過程的,知識學習也許不難,但難的是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和心態的形成,是一種精神和文化的形成。人的問題出在思維模式上,而流程再造卻是一味的改變人的行為。豈能成功?
所以,人將是海爾流程再造最大的瓶頸。不僅是一般員工,也包括中層。楊綿綿的話就可以體現這一點。她說“海爾是海,但海爾現在這個‘海’太大了,需要大家都當舵手。”這是海爾對于中層的期許。 “目前對于海爾發展來說,人員素養成為最大的難題。”顯然海爾目前的很多中層被認為與企業發展匹配度不夠。而且很多高管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我們看到,海爾引以為自豪的“往”與“來”的關鍵部分都存在這個很大的問題。一個企業的業績的背后是團隊,團隊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心態。這里的心態包括情感、行為和思維觀念,從我們的分析中得知,目前海爾在團隊、文化和心態上都是有問題。我們不能輕易的說,這會導致海爾業績的停滯,甚或海爾的危機,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海爾在短期內不可能獲得突破性的成長。
海爾,還要徘徊多久?天知道!
作者:劉永烜 來源: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簡稱:中人網)www.ChinaHRD.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