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中藥利潤越來越稀薄之際,同仁堂逐漸把目光轉向旗下的中藥材種植
坐落在北京前門大街的同仁堂賓客盈門,來自各地的游客正在這一百年老字號流連忘返,似乎都不舍得空手而歸。這讓人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仿佛置身于某一個旅游景點,而不是一家正在營業的藥店。
但表面的這般繁榮,掩蓋不了這家百年老店目前在經營上面臨的尷尬。
“2009年,同仁堂集團計劃實現銷售收入過百億元,利潤8億元。作為一家中藥生產企業,這一目標可以算是任務艱巨。”同仁堂集團總經理梅群說。
由于受到原材料漲價以及醫改后藥品限價的兩方面擠壓,中藥制造業的利潤微乎其微。作為國內中藥老字號的同仁堂,同樣面臨著利潤縮水的困局,對此,同仁堂提出將加大培育藥材種植等副業,使之成為公司未來利潤的新增長點。
雙難
2009年4月,整整醞釀3年的醫療改革方案終于出臺,這次醫改的目標之一就是要降低藥價。而早在1998年,為了遏制藥價虛高,原國家計委就首次拉開了藥品降價的大幕。
“同仁堂的拳頭產品都在國家限價范圍內,再加上研發等投入,企業經營壓力非常大”梅群說。
藥品的降價首先會導致企業的毛利率下降,逼迫企業不得不壓縮成本,無論從產品成本還是同業競爭的角度來看,降價都會使同仁堂遭遇嚴峻挑戰。
與之不同的是,西藥的成本可以一降再降,因為其源于工業化的生產,有批量的優勢。而中藥原材料就必須通過農業化種植,從保護藥效等諸多層次考慮,原材料成本的降低空間很小,這就無形中給中藥企業“將”了一軍。
目前,同仁堂被列入醫保目錄的獨家藥品很少,大部分都有同類藥品進行競爭,而在這種情況下,一向堅持“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同仁堂就完全喪失了價格優勢。
除此之外,中藥原料價格開始大幅飆升,更讓同仁堂等中藥企業叫苦不迭。這幾年,原料的采購量突然比往常高出十幾倍,使部分中草藥面臨著幾乎斷貨的可能。供應短缺導致的中藥材價格的上漲,也就變相地加大了醫藥企業的產品成本。
此前,一名同仁堂銷售負責人曾經表示,一款中藥往往含有幾種甚至幾十種原料,如果其中某種原料大幅漲價,公司也不可能馬上提高這種藥品的價格,因此部分原料的高成本只能由公司自己承擔。
老字號的“新營生”
在傳統中藥利潤越來越稀薄之際,同仁堂逐漸把目光轉向旗下的中藥材種植。自2002年開始,為了解決中藥原料藥價格波動以及保證自己原料藥的質量,同仁堂就在全國建立了七大藥材種植基地。而這里面與拳頭產品六味地黃丸直接相關的就有4個基地,種植和提供的主要有山茱萸、牡丹皮和茯苓等3個原料藥材品種。
其中,茯苓屬于藥食兩用的大宗藥材,在目前中藥開出的方子中,60%以上都配有茯苓,因此隨著近幾年來國內配方用藥和制藥企業用量的明顯增加、出口數量的逐漸增大,茯苓原料的需求量迅猛增加。
目前國內的茯苓傳統產區均采用“段木窖栽”的方法來種茯苓,這種方法要耗費大量松樹。據醫藥部門估計,全國每年大約需2萬余噸干茯苓,年耗松材千萬立方米以上。因此,茯苓與林業的矛盾就越來越突出,松木資源的日漸枯竭,茯苓產區生態植被遭到嚴重破壞,茯苓產業也被一些當地政府限制發展,這直接導致茯苓產量銳減,使茯苓市場供應不足。
全國段木茯苓的主產區主要集中在湖北大別山地區。在這里,農戶要冬季申批指標砍樹備料、春季挖穴購種下穴、平日精心管理、再加上采挖茯苓,不但費力費時,還需投入大量資金,這使得農戶的投入劇增。
而隨著松木價格的提升,茯苓的每穴生產成本也由6元/千克左右提高到10元/千克上下。成本的提高,使茯苓種植幾年都處于虧損狀態,農民種植茯苓不僅沒賺到錢,反而得不償失,有些藥農看行情不妙,干脆就棄種或者少種,導致茯苓嚴重減產,全國多年的老庫存已一掃而光。當時,中國藥材公司已沒有茯苓庫存。全國各醫藥公司、各制藥廠的茯苓庫存也相當空虛,與市場需求相差懸殊。
2004年,為了確保原料藥的供貨充足和價格穩定,同仁堂便在湖北英山縣石頭咀建立了茯苓藥材GAP生產基地,規模30萬窖。包括產地加工廠、科研中心、菌種廠,廠房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建筑面積3720平方米。這也是湖北地區第一個通過國家GAP認證檢查的中藥材種植基地。
建立“百草園”
中醫歷來講究藥材的來路,所謂“道地藥材”是指特定的地域所產的藥材具有獨特的藥效,比如一般老百姓都知道長白山的人參、寧夏的枸杞、四川的黃連等等,這其實就是藥材中的名牌。從古到今,但凡正規的中藥店,都會派人到特定的地區去采購、種植藥材,同仁堂也不例外。
除了湖北之外,同仁堂還分別在吉林、河北、山西、山東、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建立了其他六大中草藥種植基地,分別種植人參、山茱萸、連錢草、牡丹皮等中藥原料。目前為止,所生產的藥材除供自家制藥所需外,剩下的20%全部轉為外銷。
在近八年的時間里,同仁堂共投資16.5億元用于設備、生產線的改造和檢驗室、研究所的建設。其中在原料供應產業化上,投資幾千萬元,在全國主要中藥產地開辟了上述七個種植基地。
這意味著今天的同仁堂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前店后廠作坊式生產,開始進入一個藥材原料供應的新領域;這個比美國歷史還長107年的百年老店,也從過去主要依靠老藥工的經驗來檢驗和保證收購藥材的質量,逐步發展到現在主要依靠現代化的儀器設備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來控制和保障基地生產藥材的質量。
這種運營模式的升級,使同仁堂從產品生產的上游環節開始就能做好嚴格的質量管理控制,產品的品質在原材料上就能得以保障。沒有中間商,不僅使銷售成本得到有效地控制,還能讓產品的終端價格達到同等質量中的最低,而且也使同仁堂在產品質量、售后服務、企業文化培養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中藥行業
集體“不務正業”
事實上,不僅同仁堂計劃拓展非主營業務,在目前中藥利潤水平低下之時,其他中藥企業們也在積極進行著新盈利點的尋找。
比如,天津天士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在陜西、吉林、廣西等地建立的藥材基地;河南省皖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建立的山茱萸藥材基地;葵花藥業在五常建立的五味子藥材基地等等,這些企業紛紛都把目光投向了產品的上游環節,造就了一個產銷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
對此,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小軍提出,發展藥材基地要防止過熱。市場對藥材的需求是有限的,其總量只有糧食作物的0.1%、水果的1.4%、蔬菜的0.28%。每種藥材的年需求量有限,比如人參1800噸、當歸1200噸,多了就會造成巨大浪費。丹參、板藍根、桔梗等都遭受過低價爛市的境遇,目前有些品種也潛伏著這種隱患,所以在決策種植中藥材時,不能盲目跟風,應做充分的市場調研。
科技部社會發展司生物醫藥處處長鄒健強也指出,在中藥材上游種植產業發展中應該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科技要先行,在建立標準規范、確保產品質量的基礎上再擴大生產規模。中藥是典型的傳統產業,尤其是中藥材種植業。要從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就必須應用現代技術加以支撐和改造,通過提高中藥材標準來形成品牌,通過提高中藥材質量來提高效益。
二是積極研發以地方特色中藥材為原料的新產品,提高中藥資源的技術附加值。通過科技創新開發盡可能多的終端產品,如傳統中醫藥的“二次開發”和現代中藥研發,以中藥材為原料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妝品、食品添加劑以及中藥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綠色產品的開發。
作者:陳婧 來源:《中國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