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并購沃爾沃汽車,讓我想起了“鬼斧神工”這個詞。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名叫梓慶的木匠,技藝特別高超。他能制作精巧的木器,人們看了都非常佩服,不相信這是人工能做出來的,好像出于鬼神之手。“鬼斧神工”這個詞由此進入中國人的詞典。
魯國的君主也連聲喊絕,特地問梓慶:“你是用什么法術制作的?”梓慶笑笑說:“我是個凡人,哪有什么法術。”國君聽他這樣說不高興了:“怎么對我也保密”?
梓慶忙解釋說,確實沒什么呀!要說有什么不同,可能是我每次都不急于上手去干活。比如我接了你的活,每次都要用3天時間足不出戶,忘掉干這活會給我帶來多少銀子。再用2天時間,我會忘掉這是給您干的活,以后會有什么樣的口碑。最后再用2天時間,把我自己也給忘了。這樣,7天后我走進林子里,用我木匠的真常,去捕捉樹木的真常。心里想像著要做成的木工活的影像。加工制作時,把所有的心血都凝聚在這上面,心里只想著那個影像。就是憑這樣專心致志和精雕細刻,哪里有什么“鬼斧神工”呀!莊子把故事講到這里,加了個評語,梓慶以木匠真常應對樹木真常,叫做“以天合天”,也就是“真常應物”。
梓慶木匠的真常應物,被人們說成“鬼斧神工”。不按常理出牌的李書福,也常常被認為是瘋狂得沒邊了。其實,七年前李書福就開始琢磨沃爾沃了,這次收購絕非頭腦發熱,更不能看作趁經濟危機去海外抄底,而是在恰當時機做了件籌謀已久的事。他早就想造豪華轎車,眼見福特要賣沃爾沃,他豈能放過?這事在外界看來,卻頗具顛覆性,動作有點大,“蛇吞象”,不光不被人看好,尤其懷疑如何消化得下!
李書福像個神定氣閑的道醫,先給沃爾沃號脈。他的診斷果然邪門:福特對沃爾沃愛護太多,以至沃爾沃失了危機感。加上沃爾沃戰略從屬于福特戰略,手腳被束縛了,現在,因為自顧不暇而放棄沃爾沃,對福特是不錯的抉擇,對沃爾沃則更好。而李書福開出的處方更是讓人叫絕:“這個品牌不能放在動物園籠子里,要放虎歸山,恢復它的野性和捕食能力。”
呵呵,原來李書福不是征服者,而是解放者和牧者。牧者不是要施展什么控制手段,而是要讓沃爾沃回歸生命本能,釋放它的野性和捕食能力。
沃爾沃的野性需要釋放。10年了,沃爾沃被福特公司納入懷中,享受著無盡的父愛主義,沒了沖動的自由。一切都要服從于福特公司的總體戰略。沃爾沃需要按照它自己的本性來施展或延展自己。沒有危機感,是無論如何不會把他的本性或野性釋放出來的。
沃爾沃自認為運行完美的體制,也成了沃爾沃野性的掣肘。李書福的吉利,還沒有沃爾沃那樣完美的工作流程。但是在李書福看來,世界上沒有最好的程序,也沒有最好的企業組織結構,更沒有最好的制度。程序、組織結構、制度,都是需要不斷調整的,需要在動態中獲取平衡。
吉利不成型,是它的優勢。沃爾沃太過成型,恰是它的不足。而且,貫徹在吉利上下的有一種終端最有效主義精神,及時清理無效的終端,確保每個終端都具有突出的生命力。這里既有精神與情感,也有薪金與物質,還有事業和公平。這樣一種活生生的體制,是沃爾沃最為缺乏的。
吉利富有年輕人的夢想和危機感,尤其那種敬畏、警醒、敏銳、靈活,是中老年的福特所無法比擬的。而且,沃爾沃的前途維系于中國市場。這是真正的市場高地。把這個高地明確起來,烘托出來,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李書福的話非常有底氣:“提供中國市場,就可以給沃爾沃提供一個更獨立、自由的空間,讓它在安全技術上完全發揮能力。目前沃爾沃主要市場在瑞典,中國的市場占有率不到1%,如果能把份額做到10%就不得了,等于有了兩個本土市場。業務收益增加掙了錢以后,我們可以追加研發和管理的投入”。
事情往往是這樣,旁觀者戴上了各類有色眼鏡(變形的自我),看到了花花綠綠的世界,感覺那是常態。虛假的自我,迷失了本性。自我永遠覺得它的判斷、觀察和體驗都很重要,因此對每件事都小題大做,無法放松地隨事情自然發展。而李書福沒有佩戴有色眼鏡,他看到了什么樣的真實,敢照直了說出他的看法。
經歷了太多困難后,不再理會那些大呼小叫的議論,再大的事情,也會放平了心,這就是李書福的真常:放松地隨事情的自然發展來真常應物。 (出處: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作者:王育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