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在溫州的服裝行業中悄然興起,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在重視企業人力資源工作的風潮下,培訓熱浪一浪高過一浪,各種新概念、新方法層出不窮,如何選擇培訓成為許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關注的焦點。在這種環境下,企業是不是真的需要培訓?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培訓?企業不需要什么樣的培訓?企業是如何選擇培訓課程的?高額的培訓費是否讓企業望而卻步?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在經過“拒絕中國服裝進岸”等系列事件之后,中國服裝企業終于樹立了自有品牌意識。企業不僅要善于融資,更要善于“融智”。要“融智”則免不了對企業的老總、中層管理人員、基層員工進行一些適當的培訓。
服企受訓熱情未減
從1997、1998年開始,溫州形形色色的培訓公司與民營企業一樣瘋長,至今已經有100多家。溫州賽格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圣野認為,企業對基礎管理越來越重視,使得培訓市場空間增大。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培訓市場以30%的速度擴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然而市場的擴大,進入的人增多,自然每人分的羹便少了,同行之間的競爭更顯得白熱化。
溫州有不少培訓公司大多屬于“一二三公司”:即一個辦公室,兩個人,三張桌子。亞美信企業顧問有限公司里就有7、8個經理獨自出來開公司。為了爭搶客源,行內大打價格戰,形成惡性競爭。培訓界有人認為,去年和今年是溫州培訓市場優勝劣汰的分水嶺。
另一方面,溫州的投資人比較重視學習,希望通過培訓來解決自己的基礎欠缺問題。不少服裝企業負責人經常打電話到培訓公司咨詢培訓課程的設置,高層也不惜重金飛往北京上海等地讀學習班。溫州報業集團管理培訓中心(商機俱樂部)執行董事張凌告訴記者,一些品牌服裝企業依托他們尋找企業內訓的老師,俱樂部根據企業的預算、人數等要求找到匹配的老師和相對合適的專家。
方式各有所愛
就培訓方式而言,無外乎兩種:“內訓”和“外訓”。“內訓”是指由企業人事部門設計課程,由內部人員或外界專家擔任講師,負責教育訓練工作;而“外訓”則是企業外派員工到外界的企管公司或學校受訓。
專家認為,從時間上看,“內訓”可能比較靈活些,可以完全根據公司的需要來制定,而“外訓”則相對受限制;從課程上講,“內訓”的課程是度身定做,而“外訓”的課程則較通用化;從投入上來說,“外訓”一般都比“內訓”要高一些,而量身定做的企業內訓包括前期的調研、培訓和后期的跟進。曾負責溫州市服裝商會培訓工作的副秘書長呂群認為,如果針對大企業的培訓,內訓更適用,而對于小企業而言,通常外訓是首選。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記者幾次三番聽見一個詞:“企業顧問”。在溫州服裝界頗具知名的顧問要數受聘于夏蒙服飾的前浙江省服裝協會秘書長李延輝和騰旭服飾公司知名培訓師余世維博士了。李延輝從事服裝行業二十幾年,對浙江乃至全國的服裝十分了解,他的加入,儼然成了夏蒙“授業解惑”的好老師;而余世維博士與其說是一位專業培訓師,還不如說是一位機智的演講家,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國際知名企業擔任過高級管理顧問,能生動的分析某一個案例,來剖析企業存在的問題,化解企業的難題。
面對這些顧問,業內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企業顧問很多往往是專家或學者,他們大多不能常年在企業,那么如何能在企業遇見困難時,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及時準確的“對癥下藥”呢?
一位行內人士這樣向記者解釋:一個企業的顧問,肯定是一個被人譽為“專家”的人,在一個階段里,企業對他會保持一定的信任度,甚至是依賴性。但是再有經驗的“專家”、“學者”,也畢竟只是“專家”、“學者”,他們的經驗永遠只是自身的經驗,放到另一個人的身上,或另一個環境里,就不一定適用。溫州企業遇到再多的問題和困難,大都是自己在解決的。請顧問,特別是請知名專家當顧問,大都是撐門面。但企業在遇到覺得需要咨詢的時候,也會與顧問交流一下,他們還是比較有經驗的。一個企業,如果等著專家來解決問題的話,那早就支撐不下去了。
受訓按需出發
一些中小企業逐漸認識到,解決現實問題才是關鍵。騰旭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孟想告訴記者,騰旭最需要生產方面的技術熱源和營銷方面的培訓。中國·歐麗亞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理武認為,企業需要一些針對溫州服裝能解決細節問題的課程,而不是大篇幅純理論。浙江東蒙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池慧杰也深有感觸,“保姆型”、“踏實型”的培訓才是目前中小企業所需。不要理論,需要精典的案例分析,“假大空”的時代已經走遠。
隨著原材料上漲,勞動力成本上漲,如何節約管理成本,就成了企業關注的方面。定期培訓恰好可以借鑒一些成功的例子,活躍企業內部的管理思維。浙江奧美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企管培訓中心總監應雪華認為,在用工緊張的情況下,培訓其實可以當作一種福利給員工,如果企業都不提供員工培訓和學習的機會,員工覺得沒有發展,自然留不住人才。亞美信企業顧問有限公司部門經理林宗兵說這幾年的企業的學習意識不斷地在提高,前幾年老板一個人去聽課,現在主張團隊學習,主張創造一個學習型的企業。
培前訓后企業均有憂
毋庸置疑,企業需要培訓,需要不同層面的培訓。那么企業在接受這么多場培訓后,是否真的如訓前計劃中那樣有所收獲?有多少知識能學以致用?面對良莠不齊的培訓市場企業何去何從?
一憂:重理論 輕實踐
一個成功的培訓要作到三個合適:合適的老師、合適的企業、合適的一批人。不難發現,溫州大多的培訓課程大多打著專家、名師等頭銜,放眼望去,一些戶外培訓、經濟管理培訓這些通用的課程遍地都是,就如北京優替國際服裝顧問有限公司首席顧問趙月說的,大家還處在一種享受“熱鬧和贊美”的需求中。但是在24小時和48小時之后,這種熱情和激動能夠帶來些什么?不少企業給代理商和加盟商的福利便是在訂貨會期間安排幾次營銷培訓,就是希望通過訂貨會中一至兩天培訓給企業帶來“點石成金”的結果,而事實并非如愿。 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回答:“我個人認為,98%以上的‘專家’、‘學者’們所謂的培訓,講的都是‘空道理’,并不值得企業學習或運用。100位當中,如果真正有一兩位能讓他的經驗進入到實際工作中來,要么是曾經的經驗與你的運作模式相吻合,要么干脆就是‘空道理’的造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