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使“口紅效應”這一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理論也在海內外媒體上不斷亮相。80年前因經濟不景氣而引發于美國的“口紅效應”,時至今日于新一輪經濟危機中緣何重又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所產生的效應又是什么?據有關這一效應的資料介紹,所謂“口紅效應”是指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在美國的經濟社會中,每當經濟不景氣的狀況出現,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這是為什么呢?其原因是美國人在消費中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而口紅雖非生活必需品,卻兼具廉價和粉飾的作用,給消費者帶來心理慰藉。在消費市場萎縮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對口紅有種強烈的購買欲望。尤其是當柔軟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它會讓人們在感受危機的同時還有一些“這個年頭不太冷”的溫暖的感覺。
這就是“口紅效應”的魅力。經濟的衰退,會讓一些人的收入降低,這樣他們很難攢錢去做一些“大事”,比如買房、買車、出國旅游等等,因此他們手中便會積攢一些“小閑錢”,這正好讓他們去買一些“廉價的非必需之物”。與此類似,把這些“小閑錢”用在看電影、讀書、參與一些文化娛樂活動上,這樣的低端消費,同樣也會刺激經濟復蘇。對于此類“口紅效應”一樣的消費,可以說是上帝為人們于經濟危機中打開的另一個尋找機遇的窗口。
與上世紀30年代在美國引發的“口紅效應”一樣,好萊塢也是在那一次的美國經濟危機中崛起的。因為看電影也是一種低端消費,而且很容易讓人能獲得滿足感,于是很多美國人便揣著“小閑錢”去電影院休閑娛樂。令人驚奇的是,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文化產業卻出人意料地紅紅火火。首屆奧斯卡頒獎禮,恰恰就是在經濟最糟糕的那一年隆重舉辦的。此后西海岸的好萊塢與東海岸的百老匯可謂雙星閃耀,不但崛起于美國而且走紅于全世界,讓全球幾十億人領略了美國文化的獨特風采,它像“口紅效應”一樣給危機中的美國經濟注入了活力。再如十年前那場來勢洶洶的亞洲金融危機,它不僅使亞洲一些國家的經濟遭受重創,同時也讓部分國家和地區在危機面前束手無策。然而,被金融危機整慘的韓國經濟,卻在危機中抓住文化產業這一契機,在國內外掀起了一股來勢不小同樣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文化“韓流”。而這股“韓流”卻似一股熱流,很快便溫暖了危機中的韓國經濟,文化產業的崛起,有力地刺激了人們的文化消費。另外,日本“動漫大國”的確立,也是與其經濟的被動和萎靡分不開的,在當年日本經濟不景氣的時代,動漫這一產業的興起給日本經濟帶來了生機,而這一產業至今依然是日本文化產業的經濟支柱。
從美國80年前的“口紅效應”、好萊塢的崛起到亞洲金融危機時的韓國文化“韓流”的興盛,以及日本“動漫大國”的確立,這些具有一定說服力的例子告訴我們,當經濟出現波動乃至發生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時,對文化的發展倒是一個契機,其他行業走勢低迷,文化產業反而會乘勢而上,在人們文化消費的強烈愿望下,許許多多的“小閑錢”被投入了經濟復蘇的大潮中,漸漸地,這種文化上的低端消費也會像當年美國的“口紅效應”那樣,不僅有利于拉動消費,而且有益于涵養精神氣質,促使人們提振信心,推動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
“口紅效應”與危機中的文化契機之根源究竟來自哪里?我想,除以上言及的因經濟危機導致收入降低,人們的消費欲望由購房、買車、出國旅游等難以企及的因素轉向低端消費的心理作用之外,其原因也許離不開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經濟蕭條不振,人們需要文化提振信心。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精神與物質歷來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兩個支撐點,兩樣缺一不可,相輔而相生的互補,推進了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提升,這大概也是自然界的平衡規律。當人們對物質的需求不能滿足時,便對文化的需求產生強烈的渴望,而文化的滿足,精神的充實,繼而便激發出人們戰勝困難、積極向上的信心。其次是經濟社會出現動蕩,文化產品在需求旺盛中應運而生。經濟的坎坷與挫折,正好為文化產品提供了難得的創作素材,美國的好萊塢的崛起,日本“動漫大國”的確立,即是最明顯的例證。僅以文化產品的迅猛崛起及旺盛的消費而言,大坎坷大曲折大動蕩則會成就大的作品,而市場消費則是一邊倒似的傾向文化產業,這在古今中外已成鐵的定律。再就是精神產品的走勢上升,緣自于不必消耗物質資源。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物質產品的生產,大都是立足于以消耗物質資源為代價,而文化產品則極少消耗物質資源。這一客觀因素,決定了經濟危機對文化產品的產生和消費旺盛,為文化產業的崛起創造了迅猛發展的機遇。
80年前美國經濟危機時“口紅效應”這種文化契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美國經濟走出了低谷,這是上帝為他們打開的另一扇窗口。今日的全球經濟危機下,以文化產業為契機,讓文化產品添希冀,可以說是一種危中尋機的有效途徑。前不久,在溫家寶總理主持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界代表座談會上,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濤提出了設立“國家讀書節”的建議,倡導全民閱讀,涵養精神氣質,以利于經濟復蘇。而在中央近來一系列的舉措中我們已經看到,國家正在制訂一項雄心勃勃的全方位計劃,推動文化娛樂產業的發展,讓國民從音樂、書籍、電影和體育運動中獲得慰藉,使文化產業成為應對金融危機的一個新增長點。
經濟發展遇“寒流”,文化發展供“暖流”。也就是說,在經濟危機尚未見底,人們的信心仍顯不足的現實情況下,看看電影、讀讀書或多參與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必會起到慰藉心靈、提振信心的效果,就像當年“口紅效應”給美國人民帶來的“安慰”作用那樣,讓我們感受危機的同時,也能得到一些“這個年頭不太冷”的溫暖的感覺。
作者:姜國勇 來源:《現代營銷·經營版》 作者單位:遼寧省土地整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