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人網 作者:姚軍)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其發現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只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只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只精致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從此以后,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只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么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只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
當事人雙方打賭的結果已經不重要了,這個略帶戲劇性的故事,引起了我在企業管理方面的聯想和思考,并得出了以下三點體會:
一、理解人性
雖然鳥籠和養鳥之間有關聯關系,但是兩者并不具備必然的聯系。而故事中,看到鳥籠,眾多客人都會問卡爾森教授養鳥的事情,客人們的這種慣性思維方式,反映的是人性的一種弱點。然而,筆者在此并不想討論人性的優點或是弱點,而只是想說明人性是客觀存在的。作為企業的管理者,絕對有必要深刻理解人性、并且在工作上因勢利導。
有些企業的各項政策很難貫徹下去,雖然它們有比較齊全的管理制度和SOP(標準操作流程);還有些企業的各個部門之間配合比較協調,各個部門內部團結一致,大家精誠合作,雖然這些企業的規模像大象,但是這些大象居然也跳出了美麗的舞蹈!這樣的情形屢見不鮮,是不是很奇怪呢?——其實一點也不奇怪,企業的任何目標都要靠人去實現,而“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他也有感性的時候、也會體現出一定的主觀性。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任何一個人,如果要想與家人、朋友、同學、同事、客戶很好的溝通,對人性的理解都是一門必修課,對于一個企業管理者來說,更是如此!21世紀以來,管理越來越扁平化,依靠組織職位和權力的這種傳統領導方式,已經漸漸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要求了。今天的企業管理者,要想做好對下屬的組織、協調、激勵、控制等工作,最好擁有一定的軟實力。而要想具備軟實力,除了一定的管理能力、專業能力和個人魅力之外,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對下屬的個性和特點有充分的理解。這讓我想起了HP前中國區總裁孫振耀的故事,他在清華大學演講時,提起他在HP做銷售時遭遇了失敗,然后他的上司就說:“他(客戶)是不喜歡你的產品還是不喜歡你這個人?”真是一語中的!銷售領域有一句流行語,“銷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這句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在與客戶建立彼此信任的人際關系之后,客戶購買我們產品的可能性無疑會大大增加;否則,如果客戶都沒有認可我們,那他購買我們產品的可能性會有多少呢?
越是高層的領導,他對人性的領悟越深刻、他的個人魅力也越高。這是筆者在之前的咨詢工作中,與眾多企業中高層管理者、決策者、創始人(或叫企業家)溝通和交流之后,得到的感觸。筆者認為:許多企業家之所以成功,可能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是成熟的智者,對人性的領悟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反之,一個企業家,如果對人性、人際關系、人情世故的理解不夠,那他是很難去領導好一家企業的。
二、重新審視組織結構
故事中,本來卡爾森教授不必要去養鳥,然而,就是因為鳥籠的存在,最終他養了鳥。這讓我想起國內的一些企業,它們的個別部門是成本中心、而且對企業的銷售額和利潤貢獻不大,但是因為這些部門的存在,企業也要費時、費力、費材的去招聘和安置相關人員。
比如,改制前的國有企業,由于以前計劃經濟模式的影響,其內部有些部門會嚴重影響對客戶的服務;再比如,許多民營企業一度憑借其小巧的規模、靈活的市場反應能力、令行禁止的執行能力獲得了快速的成長,然而,到了一定規模之后,它們好像遇到了天花板,發展受到極大限制。
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對那些尚未改制的國有企業而言,必須重新審視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組織結構,做到政企分開,并嚴格以客戶和市場為導向,來制定組織結構;對民營企業而言,在不同發展時期,企業的戰略、方針、政策都會發生變化,可能有些部門已經不再適合公司發展的需要,有些事關重大的職能,也并沒有在現有組織結構上體現出來,于是,組織結構要做相應的變革,許多部門和崗位也要隨之調整。
需要強調的是,由于組織結構調整的涉及面太廣,因此,事前、事中、事后都要引起企業的高度重視,比如對員工做好充分的溝通、教育、培訓工作,保持新舊組織結構之間有一定的過渡性和連續性,留出較長的調整時間,等等。否則,可能會出現“欲速則不達”的現象。
三、以崗定人為主、以人定崗為輔
在明確了企業的組織結構后,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是定崗定編。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企業比較盲目、倉促、隨意,并未經過深思熟慮,結果往往是“決策拍腦袋、表態拍胸脯、事后拍屁股”。孫子兵法有云:“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對于崗位設置這一重大問題,我們應該在企業戰略的基礎上,科學、系統、統籌的作規劃。
以事定人、以崗定人,是企業定崗定編的基本原則。企業應在崗位配置和人數設置方面做好年度計劃,并未雨綢繆、做好企業未來用人的中長期規劃。既要保證有充足的人力資源去完成相關職能工作,又要避免人浮于事、無端增加企業的成本。
以人定崗,是特殊情況下的權變之策。比如,某些國有企業或政府事業單位,要為部分弱勢群體安排工作,于是它們就會單獨設置一些部門或職位;再比如,美國的GE(通用電氣)公司曾經發生一件事情,有兩位高級經理競爭某事業部的總經理職位。由于他們倆都表現良好、業績突出,是十分難得的管理人才,GE決策層經過了反復比較和權衡之后,最終提升了其中一位作總經理,同時,為了防止另外一位辭職,GE決策層特意為他新成立了一個部門,邀請他擔任該部門的總經理。正是通過這種特別的以人定崗方式,GE成功的留住了核心人才。
理解人性的重要性、重新審視組織結構的必要性、定崗定編的科學性,這就是鳥籠效應給我的全部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