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有句諺語,叫做“我們假裝工作,他們假裝付工資”,說的是前蘇聯體制下工廠中存在的問題。不幸的是,在我國企業中,“我們假裝在干活,他們假裝在執行”的情況卻繼續存在。網上“中央的決策出不了中南海”的譏言不足為憑,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象的普遍存在當是不爭的事實。民間早有“歪嘴和尚念歪了經”之說,這種現象在企業管理中的表現就是假執行,或者叫企業中的“偽相”。假執行的存在讓企業家們倍感頭痛,人稱企業出現的執行力危機正源于此。
每個立志于實業而又認真負責的企業家,每個腳踏實地而又想實現人生價值的經理人,都希望自己經營管理的企業能夠令行禁止,都希望既定的經營決策和管理舉措能夠得到完美的貫徹落實,都希望在企業內部有很強的執行力。當他們做出了自信是正確的決策之后,當然希望取得預期的結果。但是當事實并非和自己預想的那樣順利的時候,很自然會想到是在執行中出現了問題。一般說來,投資者選擇投資原本是沖著一個不錯的項目和美好的前景而來的。在公開而又規范的投資環境制約下,包括公司在內的各種企業的經營決策也應當經得起一定范圍內的公眾檢驗。也就是說,企業成立之初目標方向是正確的、方案本身是完善的,而正確的決策總是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正是執行環節出了問題。這種宏觀和善而微觀邪惡的假設,是我們不得不面臨的現實,也是壓在業界揮之不去的夢魘。也許正因為如此,前兩年關于強調執行力的管理類書籍倍受青睞,《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錯口》之類被熱炒了一陣子。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些“經書”竟是以“偽書”的面目而暢銷的。
管理者關注執行力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把企業陷入困境的管理問題都歸罪于缺乏執行力也失之偏頗。高深的管理問題已經被專家們演繹的玄而又玄,而那些成功的企業家的經驗多經過善意的潤飾和不經意的夸張,既便剔除媒體“炒作”的成份,我們也難以通過推廣他們的經驗而“克隆”成功。走向成功的道路只有從自身存在的現實問題入手,而決策或者制度的奏效與否并非只是要么被執行要么被執行那樣簡單,如果說在西方的文化氛圍中執行者的“理由”、“借口”多是為了不執行的話,而在東方色彩的文化背景下大多數的執行者絕非如此“愚蠢”。是的,在勞動力資源豐厚的情況下,管理者可以放言“中國人多得是”,誰不聽話就讓他走人,員工幾乎無法在老板面前說不,對老板的指令拒不執行的雖然不是沒有,也較為罕見。既使對老板的指令不滿意,執行者多數也不會當面表現出來,但這不等于在老板難以控制的情況下不會進行扭曲。因而中國企業中的問題恰恰不是沒有執行力,也不全是下屬沒有能力,不會執行,不善于執行;而是因為執行力產生了扭曲。而且這種執行力扭曲,并非由于對既定決策的誤解,而是故意的曲解,是假執行所致。執行者也許會看老板的眼色行事,甚至投其所好,這不過使得各種假執行具有更強的隱蔽性罷了。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者還能去強化執行力嗎?
問題在于,執行最基本的意義是一種了解現實并根據現實采取行動的系統化的方式,有其獨立存在的含義。當既定的經營決策和管理舉措交由執行的時侯,還有一個靈活掌握的問題。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發揮部屬的主觀能動性,管理者不得不進行二次或者多次的授權或者分權,需要區分機械執行與靈活執行的界限。有時候機械執行也可能是一種故意扭曲,這時需要靈活;但靈活也可能是偏離方向的“靈活”,正好被下屬不正當的扭曲。也就是說,中國企業的管理者同時面臨著放權讓執行者發揮創新精神和收權對付執行力扭曲這樣的雙重任務,在洞悉能否執行的同時還要分清真假執行。如果說勞動力資源豐富,企業擁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權,“不聽話就走人(或靠邊)”已經成為一個潛規則,那么分清執行的真假就應當成為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假執行的存在決非危言聳聽,玩文字游戲。事實上,企業被扭曲的執行力往往很強大,已經使得管理者在進行決策時不得不考慮執行力的對抗問題,其對企業管理的現實危害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也就是說,中國企業的執行力不僅存在一個要加強的問題,而且還存在著識別真假的任務,當執行力被假執行嚴重扭曲的時候,執行打假則應當成為經理人加強管理的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