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發展相輔相成。硬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與軟實力相匹配。軟實力就是整合資源的能力和習慣。”軟實力權威專家鄧正紅接受采訪時說,“從縱向看,企業軟實力包括趨勢預見力、環境應變力、資源整合力、文化制導力和價值創新力,其中價值創新是核心軟實力;從橫向看,企業軟實力包括履行社會責任和誠信經營,它們屬于基本軟實力。”
軟實力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 奈于20世紀90年代初首創。在鄧正紅看來,軟實力要起作用必須和硬實力相結合,把軟資源和硬資源融合在一起。“軟實力注重價值創新,這就是一種巧。軟實力做到極致,自然就很巧了,巧實力就是軟實力的延伸。”
將軟實力做到極致
企業要打造和提升自己的軟實力,進而締造“巧實力”,鄧正紅認為有9條有效的途徑,其中包括——以獨特的價值理念為指導,通過統一制度、行為和形象得到行業、市場的高度認可;通過嚴格的行為規范來提升團隊戰斗力和市場影響力,進而提高整個企業的運營能力;通過科學的管理方式,使資源得到有效循環利用,杜絕浪費,形成獨特的軟實力;通過靈活的組織模式獲得靈活應對市場變化的應變力;以核心技術能力為主導,通過協同和整合全球資源而成為行業領導者,由此造就自己的行業影響力;以革新的企業文化進行并購、擴張;圍繞品牌塑造,將品牌經營理念滲透到管理的每個環節,塑造鮮明的品牌形象;堅持誠信經營、顧客至上,并獲得良好的社會公信度;通過正向的價值觀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并營造出和諧的內外環境,造就以企業公民為核心的軟實力,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形象,產生倍增效應。
消除誤解
但在國內,企業對軟實力的認知已形成一種定勢思維,在打造軟實力,并使軟實力“巧”化的過程中很容易陷入誤區:譬如簡單地將企業的CI形象、公益行為等軟資源和手段當作軟實力;機械地將企業文化等同于軟實力;按照A加B等于AB的方式,生硬地演化出企業形象軟實力、企業文化軟實力、企業品牌軟實力等;按照A是B的判斷模式,認為某種內容就是企業的軟實力,比如企業的誠信就是軟實力等。
要想從這些誤區中跳出來,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認清企業軟實力和企業文化之間的關系。鄧正紅認為:一流的企業做人,追求的是核心軟實力。二流企業做事,講信譽、真抓實干,這是基本軟實力。三流企業做樣子,趕時髦,顯得企業文化很強硬,這是一種累贅,反而給自己增加了成本。四流企業做假,推廣誠信卻不講誠信,推廣責任卻不講責任,這是偽企業文化。
當然,企業軟實力的形成有其歷史沉淀過程,但并沒有正比例關系,很多只有十幾年歷史的新興企業也可以超越百年老店,比如谷歌、微軟等。企業在軟實力建設方面,如果起點低,則可以通過長期積累來提升;如果起點高,但不注意維持,時間越久,消耗越快。只有通過不斷的價值創新,才能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黎沖森 來源:《經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