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危機中,受沖擊最大的是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連接著最多的就業人群。一方面,政協工作報告呼吁非公經濟盡量不裁員不減薪;另一方面,中小企業面臨著融資難題、市場萎縮等問題。我們提倡對癥下藥,來應對宏觀經濟挑戰,說到底,就是要改變近年來形成的種種不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重新激發中國中小企業的活力。
困境在不斷加重
中小企業受到了與它們的貢獻完全不匹配的待遇。它們成為地方政府的錢袋子,成為腐敗官員的私人銀行,在政策上受到歧視,在資源分配上被邊緣化。
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的脊梁骨。中小企業占中國企業總數的99%,它們使用20%的金融資源,卻創造了60%的GDP,75%的城鎮就業,60%的出口,貢獻了60%的稅收。這些數據說明,每一單位投入,中小企業創造的就業是大型企業的8—10倍,創造的GDP是大型企業的4~6倍。因為中小企業是中國城鎮勞動力就業的主力,雇傭了中國75%的城鎮勞動力,這就意味著如果中小企業裁員10%,中國就會新增加3000萬失業人口。
在30年的改革過程中,大型國企大部分時間都在忙于“扭虧為盈”,“下崗分流”,“解決歷史包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中國經濟能夠保持高速增長,同時解決了就業與社會問題,靠的主要是中小企業。
非常不幸的是,中小企業卻受到了與它們的貢獻完全不匹配的待遇。它們成為了地方政府的錢袋子,成為了腐敗官員的私人銀行,在政策上受到歧視,在資源分配上被邊緣化。
這些年來,中小企業的困境非但未有緩解,反有加重的趨勢。比如在勞動立法方面,政策制定者沒有看到中小企業解決了75%的就業問題,而把中小企業看作勞資關系緊張的源泉。在稅賦方面,中小企業的負擔沒有減輕,反而是在不斷加重。在金融政策方面,中小企業常常成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犧牲品。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歷來都是困難的,一旦宏觀調控,這個板子又是首當其沖地落到中小企業的身上。國際金融危機,實體經濟急轉直下,這對于中小企業,特別是外向型中小企業,無疑是雪上加霜。在我們列舉的中小企業四大困難中,三條都有政府政策的因素。中小企業企業大批倒閉,更多勞動力失去收入,長此以往,全社會的消費能力將進一步下降。
(作者:王一江,來源:2009年2月《商界評論》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