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做一道選擇題:A、你的團隊是一幫熟手,或者稱之為熟練“技工”,可以從容應對企業目前的業務開拓與執行,但已沒有太多追求。B、你的團隊是一群新丁,但這是一群各自心懷抱負、且馬力十足的新丁。你會選擇帶領哪一個團隊?
當然我們都希望會有C選項,那就是兩者融合一體的團隊。但如果沒有這一選項呢?我們嘗試一下分析分別選擇A或B的是哪類創業者或領導者。選A的可能存在的成因……:關系導向型,手頭已掌握某些優勢資源,需要的只是良好的執行;可能目標是打造數個公司為之賺錢,非整合式的平面復制;短線操作,求穩為上。選B的:不考慮短期收益;看的不只是一步;起點雖低但可能存在愿景。
補充一下,這里我們需要排除一些團隊構架、能力組合這些因素。選A或選B并非對錯是非的極端分化,也不能作為企業成敗的參照指標。思考背后的內容更有意義。
首先,創業的目的可能已有本質區別。從領導者使用現成而忽視人才潛力來看,求穩的心態可見一斑,短線操作的跡象很明顯。再深入一層分析,此類管理者生存意識比較強,但生存以外,進一步的需求并不清晰,愿景可能遠未搭建,人生格局停留在某個層次。而寧可看重潛力的領導者,布局意識更強,架構甚至是愿景或許已搭建起來,體現的是管理者自我追求卓越的動力與自信。
其次,A與B選項的兩類人其實存在著目標管理上的沖突,若是這兩類當中的部分人置換到對方的環境,必須經歷重新適應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個同化的過程,無論是A團隊還是B團隊,要發揮最大的殺傷力,前提都是團隊當中的每個人目標趨于一致,甚至是步調一致。因此,如果是A團隊中植入了B團隊中的人,步調不協調遲早發生,處理好可以是鯰魚效應,處理不好,將會演變成內斗。
再次,人生百態,各有追求,AB選項無優劣,關鍵是所創建或加入的組織能否實現自我與他人的價值目標。最怕的是A型管理者混搭B型成員,或是反之。前者會認為培養成本太高,沒意義;后者在發展初期看似沒有問題,當然渡過創業期已是不錯的表現,但對于擁有大愿景的領導者而言,更痛苦的應當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團隊趨于保守自得其樂了。
最后,再看看現實的狀況,創業者的欲望大多數不會自我設限,排除投機分子在外,對于既考慮短期生存又兼顧長期布局的領導者而言,對物色組建團隊的能力要求就更高了。事實上要找到一群夢想同樣遠大動力同樣強勁的人極其困難(找著了也未必能夠捆在一起),此時,作為創業者或管理者,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為團注入更高層次、更遠大的愿景,將成為必需的過程。愿景管理當前也是不少大企業希望解決卻又無從下手的難題,尤其是中國企業。
同時,中國的高校并未承擔起相應的角色,培養有自主意識、抱負遠大(當然不是遠高手低)的人才隊伍。要么在招聘環節投入更大,撒大網淘金,要么降低人力資源的前端壓力,而是提升把半成品打造成成品的能力,其中的核心環節,就是“啟夢”。
來源:商業哲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