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企工作的MBA畢業生大多會有這樣一種感覺:過去在課堂上所學的那些東西在平常工作中大多用不上,而真正發揮作用的大都是靠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比如,正規的MBA教育從來沒有教過他們如何應對企業家族化,將“皇親國戚”淘汰出局;如何面對老板干涉職業經理人的權力;如何對付企業內的“暗規則”;如何將企業虛假的管理體系廢除后重新建立。這些東西在MBA教學課堂上根本學不到,只能靠自己在工作中摸索。
MBA首創于美國,立足于工業革命200多年后的西方社會,教材編制及課程設置完全建立在成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基礎上;而中國各大學幾乎是原封不動地移植過來,卻忘記了一個簡單的事實——中國大部分民企的管理水平只相當于19世紀工業革命之后歐洲企業的那種狀況。就像民主議會和政黨政治不適用于當代中國一樣,MBA的教學內容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中國企業的發展現狀,其課程設置根本沒有結合中國民營企業的實際情況。
此外,中國各大學教授與歐美國家的不同。歐美國家是一種開放的教學體制,MBA教授大都在大型跨國集團擔任過經理人或管理顧問,經濟學教授也大都有著政府經濟部門或銀行證券機構的實際工作經歷,都是理論加實踐型。比如,美國管理學之父泰勒19歲進入一家工廠當學徒,22歲進入費城一家鋼鐵公司當技工,后來提升為工長、總技師,28歲時擔任這家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美國當代著名的管理學家斯蒂芬•P•羅賓斯博士曾長期就職于美國殼牌石油公司和雷諾金屬公司;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巴納德1909年離開哈佛大學后進入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工作,后來擔任美國新澤西貝爾公司總經理直到退休;法國著名管理學家法約爾1860年從礦業學校畢業之后,就進入法國一個煤炭公司當了30多年經理,到75歲時才發表了他的劃時代名著——《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他們能夠講出企業家們最渴望了解的“企業內部業務運作程序、流程重組、管理架構變革、去家族化具體方法、ISO9000重新整改”等企業內操作應用的具體問題。而中國MBA教授大都與市場隔絕:教“市場營銷”的沒有在企業擔任過營銷總監;教“人力資源”的沒有在企業擔任過人事部經理;教“財務管理”的沒有在企業擔任過財務副總。從來沒有聽說過北京大學某位工商管理教授曾經在海爾集團擔任過5年分公司總經理,或復旦大學某位經濟學教授曾經參加過國家“八五計劃”、“2004年中國農村經濟政策”的制定工作。中國的大學教授總是百分之百的純理論型。在課堂上,他們侃侃而談一些理論和概念,卻回答不了學生們提出的諸如“如何解除一個經常違反公司政策,但又掌握了大量客戶資源的資深營銷副總經理的職務”之類的棘手問題。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李華剛認為,時下中國各大學的MBA教學中,大都講的是一些諸如通用、松下、IBM和海爾等成功企業的案例,沒有一家大學講述過中國普通民營企業管理變革案例和變革之路。而我們不要忘了一個事實:占中國企業總數98%以上的是普通中小型民營企業,中國經濟總量的一大半和國家財政稅收的一大半是由它們創造的。它們還創造了中國勞動力市場90%以上的就業機會。
曾有國內一些著名高校的MBA課堂專門請來哈佛商學院教授講授國外成功的企業管理案例,往往是授者慷慨激昂,而聽者昏昏欲睡。因為他們覺得所講授的內容與中國企業的實際大相徑庭。于是,這種授講課方式如今已不再風光。
不要認為國外企業的成功管理經驗能夠適合中國企業。2004年倒閉的中國最大民營企業——德隆集團,其內部管理人員大部分都是海歸派,運作手法大、理想主義強,但企業照樣破產。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李華剛認為,解決中國民企的管理弊端,必須立足于企業內部實際操作,解決企業具體問題;必須立足于中國本土,用適合中國國情的辦法加以處理。而現在的MBA教學不可能提供現成的答案。無論是哈佛商學院、劍橋大學院還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MBA課堂上,都無法真正提供解決普通中國中小民企存在問題的有效答案。
在中國本土改革民營企業,不能像松滬會戰那樣采用正規戰打法,必須采用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之類的土八路打法,這類打法往往讓日本軍隊心驚膽顫、談虎色變。
國民黨軍隊中的很多將軍都是黃埔軍校、西點軍校和慕尼黑軍事學院的高材生,言必稱“克勞塞維茨”,但卻打不過延安窯洞里鉆出來的土八路。800萬美式裝備軍隊在土八路面前不堪一擊。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李華剛認為,在當代中國本土企業中,“土八路”戰法遠勝于西點軍校戰法,因為它緊貼中國民企的實際情況。本書所講述的就是MBA中的“土八路”戰法,講授的是沒有任何一個經濟學和MBA教授能講明白的“中國民企改革實際戰法”。(李華剛)
作者:曾水良 來源:博銳管理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