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企業界涌現了并購的熱潮,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并購新聞。從TCL收購阿爾卡特和湯姆森、明基收購西門子移動業務、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到中國平安財務并購富通、中海油嘗試收購美國優尼科、中鋁意圖牽手澳大利亞力拓、五礦收購澳洲OZ礦業、中石油收購新加坡石油、騰中重工收購悍馬、中國石化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創下中國海外收購最大案)、蘇寧電器入主日本LAOX、民企競買法國服裝名牌皮爾卡丹、吉列欲收購沃爾沃等等,舉不勝舉。如今進入了海外收購的加速期,中國企業在世界上儼然已成了“買家”的代名詞。
在一次討論會上,有人說,并購是一種比較快捷的經營方式,能夠讓企業很快地做大做強,這種捷徑為什么不走呢?何況目前的金融危機更是到海外抄底的良機,何樂而不為呢?的確,并購是企業擴張的一種經營手段,適度的并購并沒有錯,但人人趨之則就危險。何況,真正很成功的并購案例很少。如果把并購當作一種捷徑的話,真需要好好研究一下。
自古以來,國人有一種劣根---總喜歡把心思花在捷徑上,被人稱之為小聰明。但愿當前的企業并購行為別是小聰明行為,別又誤入歧途。不能讓老外說“中國人是最聰明的”,不能被他們繼續忽悠我們,然后,便拼命地把錢送給人家。做企業絕對是認認真真的事,來不得半點的小聰明。
我認為,當前中國企業與其花巨資和心思放在并購與抄底上,不如多動點腦筋、多花點錢放在研發上。我們在研發上的投入相較世界優秀的企業少得可憐,中國許多有能力的人才之所以跑到國外去,主要因為研發的投入太少,研究設備不夠先進,人才得不到應有重視。結果中國人在外國開發的新技術,被老外利用,反過來賺中國人的錢。當其價值不夠大時,人家當破爛的東西,被我們高價買回來。
不少企業并購的目的是想買到外企的技術,要知道,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傻瓜企業才會把能夠賺錢的核心技術賣出來,往往被賣的都是不賺錢、甚至賠錢的東西。企業得少花點錢與心思在并購上,多重視自己人才的培養,多重視自己研發的投入,只有自已研發出來的,才能真正讓企業強大。韓國三星在亞洲金融風暴后強大不是靠買國外的技術,而是加大研發投入,1997年的費用為1.2萬億韓元,2000年增加為2萬億,2007年則為5.9萬億。繼續擴招研發、設計人才,對于核心業務的半導體和液晶顯示器設施進行了大膽的投資。
來源:牛津管理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