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識別用工風險,是不準確的。應該是分析、預測用工風險。因為識別用工風險,是指在發生用工風險時,對該風險予以分析判斷,是否屬于用工風險,還是別的什么風險。而這時認識用工風險,已經只有考慮如何降低該用工風險給企業帶來損失,把用工風險危害降至最低。從管理學的角度講,這種考慮用工風險的方法,是端局控制,是即成事實后的補救,不但造成的損失,而且補救難度也很大。
我們要考慮發生用工風險的補救措施和方法,但是,為了減少用工風險給企業帶來的損失,降低危害補救難度,減少發生因用工風險而耽誤的時間,我們應該把用工風險管理工作的重點放在防范和回避上。這就是分析、預測、防范用工風險。
分析用工風險,首先要知道用工風險的種類、特點,以及可能存在的環境。用工風險種類,包括:1、管理風險。包括:管理方法有效性風險、管理工具風險、管理工具運用方法風險、管理工具運用過程風險。管理內容又包括:戰略管理、配置管理、激勵管理、使用管理;2、管理方法手段許可性風險,這一風險與法律適用風險有著相似之處;3、法律實施風險;4、管理與操作行為風險;5、潛在權益風險。對用工風險的種類了解得越清楚,就越可能快速地發現用工風險,也就能做到及時的預防和防范工作。
了解了用工風險的種類,我們還要知道在什么地方尋找這些風險,雖然可能不存在。用工風險存在于每一個員工管理環節中,只要存在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就有可能存在用工風險。而確定各管理環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準確確定管理環節,應該以管理流程為線索,分離每一個工作范圍,在雙方履行權利義務的過程中尋找用工風險。雖然,這樣尋找用工風險,可能會麻煩一些,但是比起面對那無法彌補的能導致企業消亡的用工風險來講要容易得多了。
分析確定員工管理流程和工作范圍,確是很困難。我們可以請求或者委托有這方面經驗的專家來協助做這方面的工作,或者借助目標實現模型來分析每個流程上的工作范圍。
目標實現模型,是在以實現既定目標為目的,展現必要的程序排列之間、實施手段與階段性及整體目標之間邏輯關系的平面圖。
目標實現模型包括:總目標、階段性目標、各階段性目標的實現方法、糾偏方法等內容。在目標實現過程中,只有總目標的階段性分解可視為階段性目標,其余均為方法和手段。如,企業招聘員工必須驗其勞動合同終止證明,這就是法定條件;企業聘用員工必須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這就是法定程序。
糾偏的目的,在于即保證目標的實現,同時也盡量減少風險損失。在我們實施實現目標的方法時,不可避免地會給整體目標的實現帶來風險,這就需要我們采取有效的方法來避免風險或者降低損失。如企業聘用的員工技能水平不能勝任崗位要求,企業就會對其進行培訓,這個培訓雖然是為了讓員工更好地承擔崗位工作,但必會給企業增加成本支出,那么這個成本是否可以避免、或者可以減少、或者可以提高它的效率呢?這些均是防范用工風險需要考慮的問題。
通過目標實現模型,可以實現對人力資源管理目標的控制,也即是對管理風險的控制,管理風險越小,人力資本投資風險就越小,人力資源管理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大。
由于行業差別、企業差別、員工差別,現在企業用工環境極其復雜,或者能借助一套好的方法分析員工管理風險,或者就需有豐富經驗的管理人員根據實際運作收集員工管理風險,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再有經驗人的也有沒有遇到過的情況,也有不可避免的失誤,所以一套好的分析方法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作者張立興,了解作者詳情請點擊:Http://www.www.porno-x69.com/Html/pxjs/093312218359565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