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持續應用,未來自己作的每項決策,才都會是成功的決策。這里提出幾項建議,幫助決策者應用累積而來的經驗,并且做出適切決策:
了解并重視決策流程,但是不要受制于流程:流程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因應情況需要加以調整,這樣就可以減少隨意而致或是因為外在環境影響,做出盲目決策。
練習做出完善決策,讓決策能力成為自己的第二天賦。如此一來,在真正面臨決策壓力時,自然就會知道該怎么做。
定期評量自己的進步幅度:追蹤自己在決策流程中的各個階段,各花費多少時間,再和自己先前的經驗相互比較。了解自己是否確實身體力行。
持續根據自己的狀況和需求修正決策流程,還要時時留意有沒有新的工具,可以提升自己的決策能力。
倡導完善決策的觀念,為自己在組織中贏得決策能力卓著的聲譽,并且跟其它成員分享自己記取的經驗。
◎避免決策的三大錯誤
避免采用容易失敗的戰術
許多領導者非常善于回顧自己的豐功偉業,卻不懂得有系統研究,過去一部分決策為什么會失敗。領導人多半不會花太多時間思考該怎么作決策,結果有些決策流程成效相當不錯,都沒有受到太多注意與討論。因此,在面臨新的決策時,往往不會特地選擇采用戰果輝煌的最佳實務范例或是戰術。
不要貿然投入
許多決策者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然后會耗費寶貴的時間與資源,設法落實自己的想法。這種驟下判斷的行為,其實是人性使然。決策者容易便宜行事,或者想要參考其它產業中某些組織的成功作法,加以如法炮制,但結果為了亡羊補牢,會要耗費大量資源。如果一開始就采取周延的作法,需要的資源往往會少得多。
不要把不當的投資合理化
有些決策者會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分析情勢,卻從來不會真正采取行動。會出現這種狀況,通常是因為領導人設法讓自己偏好的項目合理化。這些人會花大把鈔票進行評估,強調構想不僅可行、對組織有利,而且符合經濟效益。在這種情況下,分析就變得比績效更為重要。
要避免不當投資,領導者必須專注在主要目標上,聰明運用手中資源,學習成效最好的戰術,并且在各個決策階段都貫徹運用這些戰術。
◎了解決策的七大陷阱
第1種陷阱:與事實不符的誤導論點 妄下判斷:決策者一接收到看似重要的論點,就深信不疑。 誤用資源:決策者沒能找出根本的理由或其它考慮因素。 運用容易失敗的作法:決策者接受有力人士建議的論點。 避免陷阱的最佳作法:整合所有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共同提出各自的疑慮,并且規劃因應方法。
第2種陷阱:忽略執行上的潛在障礙 妄下判斷:還沒考慮到各種相關的人際與權力關系,就貿然行動。 誤用資源:沒有考慮到各重要利害關系人的利益,以及先前投入的資源。 運用容易失敗的作法:用權力和說服的方式要成員執行,沒有說明理由。 避免陷阱的最佳作法:讓大家了解有必要采取行動,然后吸引各重要利害關系人共同努力,規劃解決方案。
第3種陷阱:提出讓人模糊不清的發展方向 妄下判斷:不愿意面對各方的顧慮。 誤用資源:幾乎沒有花時間說明,自己希望達成什么成果。 運用容易失敗的作法:假設所有成員都了解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 避免第3種陷阱的最佳作法:訂定明確目標,讓所有人可以清楚了解預計達成的成果。
第4種陷阱:無法跳脫目前的經營方式 妄下判斷:因為有時間壓力,就認定眼前的解決方案符合目前需要又實用。 誤用資源:投入極少資源尋找更理想的構想或創新。 運用容易失敗的作法:走快捷方式,抄襲其它人的作法。 避免陷阱的最佳作法:尋找更多新的創新方案,尤其是能夠帶來先行者優勢的方案。
第5種陷阱:只搜集支持自己決策的信息 妄下判斷:訂定評量標準都是為了自圓其說,使自己的解決方案合理化。 誤用資源:把金錢用來捍衛自己的構想,而不是用來發掘相關風險。 運用容易失敗的作法:評量的目的只是要衡量成本,而不是預測效益。 避免陷阱的最佳作法:發掘風險,找出各種風險無法承受的方案,并且把策略能夠帶來的利益量化。
第6種陷阱:忽視棘手的道德問題 妄下判斷:認定所有決策都與道德無關。 誤用資源:沒有花時間或金錢,用來了解相關人員的道德觀或價值觀。 運用容易失敗的作法:忽略個人或組織的價值系統。 避免陷阱的最佳作法:找出組織內、外利害關系人的道德疑慮,正面處理這些問題。
第7種陷阱:沒有從過去的成功和失敗中記取經驗 妄下判斷:設定高標準,要求組織持續締造亮麗績效。 誤用資源:很少運用資源讓成員能夠記取經驗。 運用容易失敗的作法:提供不適當誘因,以掩蓋之前不佳的成果。 避免陷阱的最佳作法:鼓勵成員誠實評量公司的行動,為所有利害關系人營造雙贏結果。
來源:牛津管理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