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馬千里
人們常說:“船大抵風浪,船小好掉頭。”又反過來講:“船大難以掉頭,船小難以抵風浪。”可以說各有各的優勢,又各有一本難念的經。然而大企業不想變小,小企業總想做大卻似乎大家意見一致。對小企業而言,做大首先要做強,而偏偏小企業長期以來弱不禁風,在向著“做大”的偉大目標航行中,依著自己“船小好掉頭”的所謂優勢,見風使舵,巧避風浪,倒也游刃有余,也正是在這番瀟灑中,失去了航向,或七拐八拐,或原地打旋,總在淺層次上經營,空懷遠大理想,卻日日為生計奔波,越發羨慕起大企業迎風破浪的氣魄了。
任何事物也是從小發展到大的,有的企業起點高些,有的起點低些,卻沒有天生的大企業。有著遠大目標的小企業為什么長期擺脫不了淺層次經營,走不出原始資本積累的階段?我看有個重要因素,就是仗著“船小好掉頭”的名言,不拿“掉頭”當回事兒,在經營思想、產品開發、項目選擇,甚至于經營目標上頻頻改弦易張,在這些更迭變換中,失去了相對優勢,耗盡了發展動力。“企業多動癥”“小企業病“的一個典型癥狀,正像“近視癥”,不是先天性的一樣,這種“企業多動癥”也有其思想根源,實在需要小船長或舵手們深思,就我個人對中小企業的研究來看,以下幾種錯誤或不良的思想傾向是“企業多動癥”的病根。
過把癮就死,當然不是全死,而是不惜犧牲局部,按說這是具有戰略眼光的經營思想,但若用在對某一具體項目上就成了盲目投資。錢來之不易,沒有哪位老板成心冒風險,而是在上項目之前不做詳細調研,不進行縝密論證,覺得差不多,就要表現“企業家的果斷”了。中小私企在選擇項目時,往往量入而出(這里當然也有融資難的問題),并且即便項目失敗也不會影響大局而大傷元氣,所以“過把癮就死”似乎還損失得起。但由此帶來時間、機遇、企業發展速度和員工精神損失將難以用金錢衡量。這種經營項目上的“小掉頭”在中小企業中大量存在,從深層次上對企業發展增加了阻力。
緊拉名牌手,跟著屁股走在新產品開發上不思或無力開創,而是跟風。發現市場上什么暢銷,就組織生產什么。從表現上看,這似乎有點“以市場為導向”的味道,但實際上暢銷產品往往是成熟期產品,市場網絡成熟,市場勢力范圍相對穩固,要斜刺里殺出個程咬金來難上加難。尤其當這一產業名牌紛爭的時候,以中小企業的技術和資金實力很難有大的發揮余地,只能在有限的市場縫隙里魚目混珠。更為短視的行為是對名牌的仿冒,華龍出名了,我生產“華尤”、“畢尤”之類,你吃肉我喝湯,能干多長時候干多長時間。像這種“跟屁蟲”式的經營思想必然導致你的小船轉來轉去,不知跟在何方。一個失去自我的企業是不可能做強做大的。
難怪你不明白,我就是變化快有一家生產白酒的企業,覺得碳酸飲料能掙錢,就上。后來又發現果汁飲料是趨勢,反正工藝相近,又改生產檸檬茶,又改這個汁那個汁。倒不是齊頭并舉進系列化產品,而是狗熊掰棒子,手里總剩一個。這種現象的思想根源是生產企業用“中間商的思維模式”去開發產品。大家很熟悉中間商進貨的原則,什么好賣賣什么,把握不準少進點,賣不動大不了退貨,這是非常靈活的經營思想。生產企業套用這一“先進思路“,就是把自己當成零售商場或批發站,所不同的是不需從別處進貨而是親自生產,也正因此,中間商思維模式對大量生產的生產企業來說極不適用,因為生產企業不僅承擔著生產成品,不適銷還毫無退路,并且,這種變色龍似的企業形象不僅將老百姓弄花了眼,企業自己也將日理萬機了。“中間商思維模式”在生產企業運用會使企業形象、產品形象認知度銳減近無,從而失去了重要競爭力——形象力。
一個大拼盤,幾口夾生菜,中小企業在跟風或無原則選項的發展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成為“多業并舉”、“多角化”的企業模式,有的還改成“集團”,說來洋氣,聽著時髦,卻各個項目互不關聯,既不互動也不互補,并且主業輔業不分,結果哪個都不很景氣。加上管理跟不上,老板說起來難有如數家珍的感覺。我的一位朋友本人經營管理能力都很強,他手下哪個企業問題大他就去哪里坐鎮,跟走馬燈似的,仿佛是國外講的“走動式管理”了。
一口氣吃成胖子,當“多業并舉”的所謂“集團”舉步維艱的時候,很多老板就顧不了既定的“戰略方針”了,更可怕的是不從內部找原因,果斷取舍,改進管理,而是眼睛向外再次尋找更大項目,以求新項目的巨大利潤彌補原來虧空,使企業發生轉機,至少也能緩解“錢緊”的問題。到了這一步其實已成了惡性循環,又回到盲目投資、做夾生菜、豐富大拼盤的錯誤起點了。
企業到了苦于奔命、忙于生計的時候,實際上已無暇考慮企業戰略管理問題,老板被淹沒在繁雜的日常事務中了。這時候“問舵手,可知船在何處”。他自己也說不清楚。在旁觀老看來,那位自以為搏擊商海的“弄潮兒”,實際上淹沒他的只不過一池春水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