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華為的榮耀手機是如何學習并超越小米的,要從競爭需求管理談起,可以說,華為的成長史就是一部競爭需求的管理史。
我們都知道小米是雷軍聯合了前Google、微軟、金山的一些人才在2010年左右開始創業的互聯網的公司。
在2012年的時候開始進入智能機市場,當時它的核心戰略就是以很低的硬件毛利率追求性價比。
從2011年產品開始上市到2013年,依靠電商平臺和互聯網品牌,小米手機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基本維持像iPhone的節奏一樣,每年推出一款產品,很快小米就爆紅了,并在前三年一直都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到了2014年,小米的工業設計有很大的提升,這個非常爆款的產品導致了市場更加快速的增長。此時小米的市場增速是260%,到2015年小米就做到了國內市場的第一。
華為在2010年左右才開始做真正的自主品牌的手機產品,起步比小米稍晚,因為看到了小米快速發展的成功,華為從2013年開始就創立了榮耀的品牌,專門來學習小米的成功之處。
到2018年,華為共花了5年時間,榮耀品牌的銷售就完全超過了小米。那么反過來,小米發展到了差不多9年以后,從2020年才開始真正學習華為進入中高端的市場。但現在中高端的市場有三星、蘋果、還有華為,它的競爭壓力非常的大。
再來看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成功的華為競爭需求管理。
華為推出來第1款UPS電源產品的時候,就充分理解和評估了競爭對手的主打產品的競爭力。當時遺留的品牌就像如施奈德、阿姆斯等等,他們推出的主打的UPS都是三四千瓦的模塊化的產品。
這個產品上市時間不長,競爭力卻非常的強。那么華為從頭起步,如果直接就能夠推出一個三四千瓦的逆變器,這也對UPS產品的研發已經很有形成了非常大的挑戰。
但是我們基于競爭和戰略目標是要做到行業的領先的要求下,綜合評估過后,我們就規劃了一個40千瓦的UPS模塊,這給研發團隊很大的壓力和牽引的作用。
但是這個產品推出上市過后,就保持了將近5年時間的市場優勢,而且很快在模塊化的UPS領域上做到了國內市場的領先。
作者:馬老師,華為公司原無線產品線CDMA產品管理部部長;來源:喬諾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