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5月6日晚,美國商務部將簽署一項新規則,允許美國公司與華為合作,為下一代5G網絡設定標準。
消息引發中國科技圈轟動。
路透社報道暗示,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之后,美國企業開始感到與華為展開5G的合作阻礙重重,并最終醒過神來:
原來美國打擊的是華為,損害的卻是自己的利益。
現實似乎已經昭告了全世界:美國終究還是擋不住華為。
美國罕見松口:擬允許華為參與5G標準建設
在華為遭美國“封鎖”近一年后的5月6日晚間,緊張的事態似乎有所松動。
據路透社報道:美商務部將簽署一項新規則,該規則允許美國公司與中國的華為技術公司合作,為下一代5G網絡設定標準。
報道中稱,包括對華鷹派在內的六名美國參議員上月曾致函美國商務部長、國務卿、國防部長和能源部長,表示發布新規已迫在眉睫,原因在于,當前美國公司減少參與5G網絡標準制定的情形,將直接影響美國在5G領域的全球地位。
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商務部正在最終審查該規則。整個過程需經歷多久仍是問號,存在其他機構會反對的可能性。
5月7日中午,華為美國首席安全官Andy Purdy回應:“這項規則的修改并不涉及誰能夠向華為買賣產品的問題。……這(允許華為參與標準制定)對于所有通信技術的參與者而言都是有好處的!
業內人士分析,自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以來,美國企業開始感到與華為展開5G的合作阻礙重重,并最終醒過神來:
原來美國打擊的是華為,損害的卻是自己的利益。
華為已是世界5G技術無可爭議的領導者。據路透社報道,就制定行業標準而言,美國工程師們這次似乎“沉默”了。
言外之意,有關5G的這條賽道上,華為碾壓了美國公司。
橫掃5G,華為憑什么?
10年累計投入250億
華為2019年過得很艱難。不管是技術封鎖,還是貿易糾紛,華為總是處在漩渦中心。
不過還好,如今的形勢似乎已經顯露出些許曙光。
“在5G方面,我們比同行至少領先12個月到18個月。”華為5G產品線總裁楊超斌非常有底氣地表態。
即便經歷了一個有點灰暗的2019,華為的5G依舊穩坐全球第一。
德國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此前發布一份關于“5G標準專利聲明的實情調查”報告:截止2020年1月1日,全球共有21571個5G標準專利項聲明,華為以3147項排名第一。
華為沒有“羞答答”地掩飾布局5G物聯網的野心,在5G商用合同訂單、5G基站出貨量方面,華為也是全球第一。
那么,在科技巨頭林立的激烈競爭環境中,華為是怎么殺出5G這條血路的呢?
答案盡在對技術創新的持續投入。據華為官方公布的數據,2019年華為研發費用達1317億元人民幣,占全年銷售收入的15.3%,2020年這一數據預計將超過200億美元。
人類歷史一再證實,移動網絡技術的每一次“革命”都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變化。早早看到這一層的華為,2009年默默地從一篇土耳其Arikan教授的數學論文起步,持續投入5G研發,十年來累計投入超250億。
沒有幾家企業對5G的投入能像華為這樣大。并且這只是一個開始,任正非曾表示,華為加拿大實驗室早已在研發6G,可能將在十年后投入使用。
可想而知,在6G技術研究上,華為或又將領先世界。
龐大的華為5G版圖:悄悄成立創投機構,一年投了至少9筆
華為的5G版圖正徐徐展開。
去年4 月,華為悄悄成立了一家注冊資本達 7 億元人民幣的子公司哈勃科技投資,經營范圍只有一項:創業投資業務。當時,華為破天荒地涉足股權投資讓業內驚訝,因為此前任正非曾表態華為不做投資。
而如今,從過去這一年的投資布局來看,華為是在借助股權投資為5G大戰儲備充足的彈藥。
據公開信息,一年來哈勃投資相繼投資了9家企業。
從被投企業看,主要為半導體產業,包括材料、顯示芯片、光通信芯片、濾波器、模擬芯片、連接器等。
其中,在華為常用的基站芯片方面,其投資了一家國產5G芯片商,就是思瑞浦微電子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思瑞浦”),哈勃投資持股8%左右。4月20日,思瑞浦科創板上市申請剛剛獲得了上交所受理。
這家企業來頭并不小。目前,思瑞浦是全球5G基站中模擬芯片產品的供應商之一,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已向通信客戶出貨5G相關設備中使用的模擬芯片產品合計約5300萬顆。
不難看出,哈勃投資是華為尋找供應鏈國產替代的重要方式。比如,為了給5G鋪路,哈勃投資了山東天岳先進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主要生產碳化硅半導體材料。
眾所周知,碳化硅被形容為繼硅、砷化鎵半導體之后最新發展起來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對建設5G幫助很大。
毫無疑問,5G將引領著下一個時代。華為靠著數十年的打拼在這個領域擁有了話語權。
有業內的聲音認為,沒有華為,美國在5G上可能會落后于這個時代。正如一位通信領域資深觀察家所言,“接受華為5G只是時間問題”,除非有人想要做世界第二個大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