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大媽們挎著尼龍塑料袋上街,被人們調侃。
如今,年輕人沒想到,自己也終于開始嘲笑大媽、理解大媽、成為大媽。
有網友吐槽,最近在北京一上地鐵,仿佛捅了“瓏驤窩”。
小紅書有個博主,常年沉迷收集瓏驤包,家里床底下滿柜子的瓏驤,狂熱程度不輸于小學生迷戀奧特曼卡牌。
很多人可能沒聽過瓏驤這個牌子,但并不耽誤它在中國的火爆。開到哪里都是排隊預定。
更奇葩的是,讓人們瘋搶的不是什么新產品,而是已經推出三十多年,一直被調侃的“老太太包”,因為外形像餃子,它還有個別稱:“餃子包”。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它的顏值過于平庸,所以很容易和拼多多7.9的買菜包混淆。
曾被嘲又丑又貴的大媽包,如今在中國卻逆襲成“包包的盡頭”,也直接拉動了母公司的成績。
過去三年,瓏驤是少數年均雙位數增長的奢侈品牌,2022年瓏驤在中國市場的業績,足足是2019年的3倍!
一個“又丑又貴”的通勤包,它憑什么就火了?
身價一周翻倍,比演唱會門票還難搶
很難想象,為了買到一只瓏驤,人們有多“喪心病狂”?
如今想買上一個瓏驤,排隊預約是第一步。
最火爆的山楂花白色號,原價1000,在代購手里賣到小兩千的價格,還不一定訂得到,官方一放出就賣空。
對于一些稀缺色款,用戶不是買包,而是搶包。
女生幫閨蜜和自己搶,男生幫女友搶,有人常年蹲守各大商場和線上店,甚至跑了2次香港。
好不容易在山姆超市買到,還得一人限購兩件。
人們為何這么趨之若鶩?因為它是妥妥的社交貨幣+保值利器。
且不說白領聚集的香港、上海、北京密度出奇高,最近,瓏驤在北京三里屯開了一家快閃店,一開業就人群爆滿。
在小紅書上,粉色和藍色mini餃子包常年斷貨,誰能擁有,就是人人眼紅的贏家。
畢竟熱門款式,線上店全面斷貨,門店都是一只難求,店員自己人都得靠搶,稀缺性堪比搶TFboys演唱會門票。
有人買回家,一周價格就翻倍,十幾年前的包,更成為了身家漲好幾倍的稀缺款,比很多奢侈品還保值。
最狠的是,這個品牌的火爆,幾乎沒有“空窗期”,一生下來拿到的就是爽文劇本。
早在幾十年前,這個外表平平無奇的尼龍包,就是時髦男女的“硬通貨”。
其實最開始的瓏驤,跟包沒有一點關系,而是一家在法國巴黎誕生的煙草店。
后來創始人菲利普想擴大業務,轉型開起了奢侈用品店,一個偶然,看到當時行李箱比較重,創始人決定要將尼龍材質用在皮具上,這也有了瓏驤包。
開始就是奔著實用性,這也符合法國人的需求,產品一推出,很快便拿捏了當地人。
一般的奢侈品包,買回家都是要小心保養伺候著,畢竟柔軟的小羊皮很容易受損,連地鐵都不敢隨便背。
而人們買完瓏驤,有一條潛規則:把包隨便扔在地上,主打的就是一個松弛感。
因為它的尼龍面料耐臟,而且還防水,甚至能用來當雨衣。
而且,相比中看不中用的同行,瓏驤也更能“裝”,容量大還能折疊成信封。
當時的法國,從80歲奶奶到高中生幾乎人手一個,瓏驤很快搖身一變成了國民包。
瓏驤估計也沒想到,這股熱,還能蔓延到中國。
瓏驤包能在中國賣得動,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結于留學黨。
2008年前后,趕上出國旅游留學潮,很多從歐洲回來的人,都有個習慣,那就是帶幾只瓏驤送給親戚朋友。
當時在歐洲買瓏驤也就六七十歐,在機場更便宜,打完折只要三四十歐,說白了,幾百塊的價格,就能擁有法國國民包,這誰頂得住啊。
性價比比奢侈品高,又比普通包能裝X,瓏驤很難不火。
“瘋狂入瓏門”背后,藏著兩個狠招
很長時間在中國,瓏驤只是在留學黨等小眾圈層比較火,遠未達到如今的國民級流量。
甚至還有不少人對瓏驤愛答不理,覺得它太平庸,要么壓根不買,要么買完后就放到家里吃灰。
誰也想不到,如今的瓏驤,逆襲成為公認的“買包的盡頭”,從明星到打工人,都齊刷刷加入瓏門大軍。
有人甚至化身檸檬精,后悔自己當初沒買,可惜已經高攀不起。
從小眾狂歡到全民爆火,瓏驤這些年是怎么將爽文劇本貫徹到底的?
1.只做一件事:瘋狂推新,讓用戶上癮
一入瓏門深似海,是每個新瓏人的感嘆。
有人早在幾十年前就加入瓏門,到現在自己也集不齊。
有的小瓏人自己都不記得具體買過哪款包,但是檢查以后,發現沒有一款撞車。
在這背后,瓏驤很聰明,這些年一直在干一件事,就是不斷推新。
改顏色、大小、材質都是小意思,連包柄都能分個三六九等,還發明出休閑風、度假風,托特包和雙肩包......
只有人們想不出來的,沒有瓏驤做不到的,包型實在太多,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其貌不揚的款式會成為下一個爆款。
它抓住了人們的心理,集色號款式真的會上癮,有人因為太上頭,連銷售都勸清醒一點。
更關鍵的是,它搞出各種適用在各種場合的類型:既能拎出門去網紅店自拍,也能拐個彎去早市買菜。
因此,收藏滿滿一柜子的瓏驤,都是小瓏人的常見操作:“買不完,根本買不完!
2.下場整活,“引誘”網友爆改狂歡
奢侈品的一貫調性,都是比較端著。
很多大牌不讓用戶輕易改造,畢竟一改就容易踩雷,從正品變山寨。
而畫風到了瓏驤包這里,徹底變了。
顧客買完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動手改造。什么都可以出現在瓏驤上,區別就是顏色不同。
“瓏門人”還總結了特有的搭配公式:
藕粉瓏驤配玲娜貝兒,天空藍配星黛露,苔蘚綠配達菲,紙白配雪莉玫,黃色配可琦安......
用戶之所以敢這么大膽,關鍵在于整活這件事,還是官方下場帶的頭。
瓏驤對外宣布,包身可以隨意定制,想要什么顏值、什么風格,甚至是手柄,都按你的喜好來。
包包本就自帶社交屬性,瓏驤的整活,讓它直接從社交產品,變成了社交貨幣。
靠賣包,中國成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市場,2014年就賣了30多億,創始家族也一舉跨入億萬富豪俱樂部。
輕奢品牌大潰敗,為何偏偏它翻紅了?
如今,輕奢品牌在中國的失意已經相當常見。哪個品牌能賣得動,才是稀奇。
COACH在2020年關閉了50多家店、MK也在不斷關店。
只有瓏驤,這個跟COACH、MK同時紅極一時的輕奢鼻祖,如今卻意外翻紅,甚至還養活了一堆中下游同行:
由于瓏驤mini手拿包不提供肩帶,肩帶在電商平臺都成了一門熱生意。
在國外,英國的凱特王妃、政界大佬默克爾、法國第一夫人布里吉特·馬克龍都是瓏驤的擁躉,在國內,王菲、郭晶晶也是瓏門人。
就像男生穿薩洛蒙或Allbirds,女生只要背上瓏驤,再隨意放到地上,似乎也可以按“隱形土豪”處理。
有人覺得瓏驤能翻紅,是因為名字起得好,有馬也有龍,也是中國人崇尚的龍馬精神。
畢竟在辦公室,還有打工人把它當吉祥物。
刀哥認為,瓏驤能翻紅的關鍵在于,它抓住了同行們看不上也做不到的一點:接地氣。
相比其他網紅始祖鳥、Lululemon,使用場景都是“中產”限定:要么戶外,要么瑜伽館。
大多數人出行頻率最高的目的地,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工位,通勤場景顯然才是最為龐大的市場。
但想做出一個讓用戶認可的通勤包,難度并不小。
一般的外國大牌,早已習慣了高高在上,不光是蹭高端地段,還想盡辦法堆噱頭,弊病顯而易見:
比如MK在過去幾年干得最多就是轉型,搞出一堆概念,就想往時尚上靠,反而品牌人設越來越模糊,一眾新品里很難出現爆款。
它還急于搞打折促銷,到處開折扣店,讓品牌形象受了嚴重的內傷。
而瓏驤這些年同樣沒少推新,也沒少打折,卻老老實實干出了日用品+保值品的能力。它憑什么?
首先,雖然它定位是奢侈品,價格卻處在鄙視鏈底端,直接擊穿人們對奢侈品的心理價位。
最低的600元,雖然比普通的包略貴,但一想這是奢侈品的硬核品質,普通人稍微狠狠心都能夠得著。
其次,比起價格,瓏驤更有用戶體驗的一點是,能和任何圈層迅速融為一體,毫不突兀。
有人形容它,是奢侈品圈的“迪卡儂”。
學生可以背著上學或特種兵旅游;打工人可以用來通勤;有錢人背它則是微服私訪,樸素大方。
瓏驤也完全沒有奢侈品的架子。
可以隨便丟在地上,哪怕磨損,不用費力郵給官方,也不用花大錢修,直接自己在家縫縫補補就好了。
搞定用戶體驗,而不是硬凹身價,才能抬高品牌的隱形天花板。
結語:
如今,人們早已告別“大牌羞恥”。不像過去奢侈品橫行的年代,大牌logo恨不得貼在腦門上,比的就是越大越好。
在深圳,現在公認的“市包”,搞錢男女最愛出門背的潮流單品,是奶茶袋。
容量大,有設計感,還能保溫,主打一個舒服和百搭。
可見,耍再多的逼格,都不如接地氣更能征服市場。
畢竟,我們見過太多大牌,隨便編個概念把價格翻好幾倍,這樣的套路屢見不鮮,最后無一都失敗了。
從瓏驤來看,人們不是不能接受高價,而是不能接受無意義的品牌溢價。
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時代,接地氣永遠都是必殺技。
奢侈品的盡頭,不是裝X,而是深藏功與名的低調。
【課程推薦】爆品戰略導師金錯刀帶領大家模擬案例實戰,重點分享如何通過用戶精準畫像,發現用戶一級痛點,發掘產品尖叫點,并運用爆點營銷法則,強化和擴大用戶參與感,打造流量產品引爆用戶口碑,從而打造爆品引爆市場!
【課程鏈接】金錯刀《爆品戰略》總裁營:產品為王,爆品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