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拼多多給外界提交了一份堪稱華麗的財報。
據拼多多2022年Q3財報數據,季度內實現收入355.04億元,同比增長65%;經營利潤104.36億元,同比增長388%。
超預期的增長,吸引來二級市場投資者的持續加碼,美股市場見證了拼多多股票的一路飆升,發布財報至今股價漲幅超過20%(截至發稿前)。
同期,阿里巴巴營收2071.76億元,同比增長僅3%;歸屬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205.61億元,同比下滑483%。
除了阿里巴巴,京東同樣感受到互聯網市場的陣陣寒意,高舉“降本增效”的大旗。(參考文章:《劉強東和馬斯克為何如此重視成本?》)
當國內外互聯網大廠們陷入“內卷”,面臨增速放緩、股價低迷等困境時,拼多多連續兩個季度的高增長顯然是一個例外。
拼多多為何崛起?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4月,是一家專注于C2B拼團的第三方社交電商平臺。此后,借助騰訊、紅杉等強大資本的力量,快速擴張,并于2018年7月登陸美國納斯達克。
下面我們基于SWOT分析法,一起探尋拼多多的崛起之路。
優勢(strengths): 背倚微信,靠低價拼團模式起勢
騰訊作為拼多多的第二大股東,充分利用了微信龐大的流量,讓拼多多能夠以最低成本獲客、引流,完成最早的用戶積累。
拼多多正式上線后,在微信平臺上長期以輕量型的H5、小程序、公眾號形式存在,直到2018年才開始大規模向自己APP導流。
這種便利用戶的商業模式,讓拼多多的GMV增長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截至2017年底,拼多多月GMV破百億,成為第三大電商平臺。
此外,拼多多自誕生之日起,就聚焦低成本戰略,吸引全網對價格敏感的人群,并通過拼團的創新型購物模式,結合社交玩法快速裂變,平臺活躍買家數據不斷攀升。
2020年Q4,拼多多活躍買家約7.88億人,首次超過阿里(7.79 億人),成為中國用戶規模最大的電商平臺。
劣勢(weaknesses): 產品質量問題頻現,長期拼團降低好感
拼多多拼團的購買模式,得益于社交平臺的“病毒營銷”。而好友圈的大量商品鏈接,易引起消費者反感,加大了服務體系考驗、口碑傳播的挑戰。
另一方面,拼多多的產品良莠不齊,一直以來,產品質量問題飽受詬病,網上經常出現嘲諷味十足的“買家秀”對比。
為了達到拼團設定的低價,大量的假冒偽劣商品出現,并送到用戶手里,難免會影響客戶對平臺的信任度,導致客戶不斷流失。
長期的“質量問題”標簽,對大品牌的入駐也產生了不良影響。
機會(opportunities): 市場環境存在想象空間
市場容量:在拼多多入局期間,網購市場正保持高速增長,市場容量巨大;
行業集中度:網購市場行業集中度較高,馬太效應明顯,頭部企業占據超過80%的市場份額。這時候,拼多多選擇聚焦低成本、下沉市場,這種差異化發展策略成效顯著。
供應端——淘寶商家外溢:至2018年底,拼多多活躍商戶數達到360萬,其中以中小商戶為主。這些商戶是淘寶升級后,那部分無處安放的長尾商家——也可以說是被淘寶無意中“拋棄”的下沉商家。
針對這些商家,拼多多給予了強有力的政策和補貼,不斷吸引商家涌入拼多多平臺。
需求端——白牌、低價產品切合低消費人群需求:拼多多消費者中,有57%來自于三線及以下城市。拼多多用戶和淘寶用戶重合度高達50%,和京東的重合度較低,也印證了拼多多模式,對于此類消費者商品需求的截獲。
威脅(threats): 淘寶、京東等競爭對手的反擊,抖音直播電商的威脅
為了阻止拼多多這匹“黑馬”的前進,淘寶和京東都推出類似低價營銷產品。
再加上淘寶和京東最大的優勢在于,這兩家集團對于商品有著相對嚴格的把控,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使得在相同條件下,消費者更愿意在淘寶或者京東購物,而不是在“假冒偽劣產品橫行”的拼多多上。
近兩年,抖音直播電商的快速崛起,正在不斷蠶食傳統電商平臺的市場份額,特別是618、雙11等電商節點,各平臺出臺各類扶持政策,來吸引商家或主播,競爭陷入白熱化。
增長邏輯:用戶+品牌雙輪驅動
22年Q2,拼多多營收和經營利潤同比增速為36%、335%;22年Q3,拼多多營收和經營利潤同比增速為65%、388%。
遠超市場預期的高增長,讓外界眼前一亮。
有分析師認為,拼多多連續兩個季度的高增長,主要受市場大環境影響:消費信心不足、市場疲軟的情況下,用戶和商家流向拼多多。
而用戶和商家也正是拼多多最大的壁壘所在。
一、超8.82億活躍買家
用戶是互聯網平臺公司最大的壁壘。2022年Q2,拼多多活躍買家數量高達8.82億。
拼多多以補貼/買量換增長的方式看似單純,但一旦積累形成較大的先發優勢后,往往難以超越。
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買量成本愈發昂貴,后來者想模仿行業早期玩家的套路,往往要承擔更高昂的獲客成本;
另一方面,在國內互聯網監管常態化大趨勢下,以虧損/補貼換增長的模式已經被鎖死,在全新的技術變革或商業模式破局前,存量的互聯網巨頭儼然成為“絕版”。
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在社交電商賽道,拼多多或許是不可復制的。
在起勢期,拼多多目標人群是——低消費能力以及追求性價比的群體,典型的就是三四線及以下的用戶群體。
在高速增長期,拼多多通過引入各類品牌方,提高產品品質,吸引過往注重儀式感和消費品位的中產們。特別是疫情下,他們正源源不斷地涌入拼多多。
在擴張期,隨著國內用戶增長疲軟,拼多多將目光移至海外市場,推出跨境電商平臺——Temu,想要打造海外版“拼多多”,將此前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國外。
二、品牌化戰略
對大部分品牌來說,2022年,是“去庫存”年。
如何消化大量庫存、優化現金流成為品牌們的當務之急。而一些從未登陸過拼多多的品牌,在2022年開始嘗試通過拼多多“快速消化庫存”。
數據顯示,2021年4月,拼多多活躍商家數為860萬,而到2022年4月這一數據上漲至1400萬,增幅達62.7%。
商家的暴增,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拼多多廣告收入的增加。Q3季度內,拼多多最為核心的收入來源——在線營銷收入284.2億元,同比增長58%。
此前,為了吸引更多品牌或商家入駐,拼多多未雨綢繆地推行品牌化戰略。
品牌化戰略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用戶心智,提高客單價,帶動人均GMV和品牌廣告收入提升。
拼多多主要從三個維度推行品牌化戰略:
提升現有品牌扶持力度:不同于百億補貼1.0重點補貼白牌商品的策略,百億補貼第二階段聚焦頭部品牌,通過打造品牌專場、提升折扣力度兩個方式來吸引消費者。
引進優質品牌:通過提供整套服務計劃來吸引品牌的加盟,其中包括流量資源包、定制化銷售計劃、全鏈路數字化升級等服務。
扶持代工廠走向品牌:“新品牌計劃”的核心在于孵化新品牌,為白牌廠商賦能,助力代工廠從品牌代工廠轉型為自主品牌。
根據原廠商的類型可以細分為四類:知名品牌的子品牌打造、產業帶新銳品牌扶持、國貨老品牌再造、代工企業自主品牌培育。
拼多多還有哪些想象空間?
一、聚焦農業,重塑農業
拼多多的前身是拼好貨,是一家賣生鮮水果的社交電商公司,因此,拼多多骨子里有著農業的基因。
拼多多董事長兼CEO陳磊曾表示:“長期以來,農業一直是拼多多企業使命和戰略的核心。”
自2015年初涉農業電商以來,拼多多在農業上的野心和發展潛力逐漸顯露。
從“農貨節”到“百億農研”,從“多多果園”到“多多買菜”,拼多多農產品GMV從2019年的1364億,飛速增長至2021年的3400億元,目標是2025年突破1萬億。
其中,多多買菜目前已超越美團優選,成為社團賽道龍頭,在下沉市場奠定了較為穩固的用戶基礎,有利于用戶留存和用戶心智培養,同時進一步提升拼多多農業供應鏈的效率。
對于多多買菜而言,社團生鮮采購已經在嘗試生鮮直采的模式,通過復用拼多多主站的生鮮產地倉,提升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源頭直控提升毛利率和品質,強化與美團優選的競爭優勢。
對于農業的發展決心,在拼多多財報上亦有跡可循。拼多多2022年第三季度研發費用為27億元,同比增長11%。據悉,拼多多將會把Q3利潤全部投入“百億農研專項”,進一步推動 “三農”數字化。
拼多多稱,為幫助農業科技成果有效對接國內大市場,今年以來增大投入,加快農業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到爆品的轉化。
二、社群團購:私域電商的增長潛力
公域流量紅利見頂,私域流量商業價值逐漸釋放。
2020年3月,拼多多推出快團團,形式為微信社群團購小程序,希望打通私域流量。
快團團上市兩年時間,潛力逐漸釋放,實現爆發增長。快團團GMV從2020年的100億增長至2021年的600億。其中,2021年團長數量超200萬,覆蓋80個行業,擁有5000萬參團用戶。
目前,快團團在戰略上來說,通過強私域屬性的社交關系,并進一步鞏固多多買菜團長的忠誠度。
三、擴張海外市場:跨境電商Temu蓄勢待發
跨境電商Temu于2022年9月1日以美國為首站,進行出海初嘗試,希望打造低價的全品類跨境電商平臺。
在出海這件事上,拼多多依然選擇低價裂變的玩法。Temu在北美市場推出了多種優惠活動,包括免費配送、首單20%-30折扣等等。
比如,在亞馬遜8.99美元的數據線,Temu只需1.99美元,便宜到無法想象。
招商證券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9日,Temu在美國iOS系統下載量超80萬次,位列美國市場購物類應用軟件下載榜單第一;10月網站訪問量達2158萬次,環比增長189%。
Temu儼然已成為亞馬遜和Shein的強大競爭者。
競品Shein直接開啟紅色預警,要求商家在Shein和Temu之間“二選一”,并對跳槽去Temu的員工永不錄用。
隨著Temu的推出,以及在海外的表現,再一次捅破了拼多多的天花板,無疑給拼多多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而拼多多高增長故事仍在繼續書寫……
來源:喬諾之聲;撰稿/ Florla;編輯/ Jeff,Cr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