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華為發布鴻蒙系統,或許企業家更想了解,為什么華為可以做出鴻蒙?也許任總2012年《任正非“2012實驗室”講話》可以給到我們答案。
“……我們現在做終端操作系統是出于戰略的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同樣的,我們在做高端芯片的時候,我并沒有反對你們買美國的高端芯片。我認為你們要盡可能的用他們的高端芯片,好好的理解它。只有他們不賣給我們的時候,我們的東西稍微差一點,也要湊合能用上去。
我們不能有狹隘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會害死我們。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賺錢,是要拿下上甘嶺。拿不下上甘嶺,拿下華爾街也行。我們不要狹隘,我們做操作系統,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樣的道理。主要是讓別人允許我們用,而不是斷了我們的糧食。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
戰略先行,把不可能變可能
6月2日晚,華為正式發布HarmonyOS 2(鴻蒙)系統。一個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正式誕生。
華為好似總能挖掘出客戶需要的產品,做出領先一代的產品。這不僅讓我們產生疑問:中國那么多企業,為什么單單是華為可以做出HarmonyOS 2(鴻蒙)系統?為什么華為總能做出令人驚嘆的產品?
其實,背后離不開戰略。華為制定戰略在業界是出了名的。如果用一個公式來概括:
戰略=先見(戰略洞察)+先決(戰略決斷) +先行(戰略執行)。
先見,來自于戰略洞察。任正非曾說過,“沒有戰略洞察能力,就會事倍功半!”而好的戰略,通常來自對消費者、市場需求等的洞察。
其實,早在2012年,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王成錄在華為中央軟件院時,就有做操作系統的想法。
他表示,決定做系統,是基于華為自己對智能手機業務未來發展的判斷——智能手機總有一天會市場飽和。當時華為智能手機業務正處于發展快車道,目標是三年后年銷售收入達到 1000 億美金,五年超 1500 億美金,但整個市場總量也就 8000 億美金左右。
市場一旦飽和發展就會降速、停滯不前甚至萎縮,競爭會非常慘烈。業務和隊伍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壓力,所以他們就想,如果手機業務到了天花板,下一步該怎么做。所以,2016 年,在產業轉型升級到來之際,華為決定做鴻蒙系統,不是再做一個 Android 或 iOS。
而一個操作系統有沒有成功的可能,就要看這個系統能否給產業鏈各參與者帶來潛在的巨大價值。再做一個一樣的東西,消費者的使用體驗沒有變化,可能就不會買單,這樣開發者也沒有動力開發應用,生態就發展不起來。
由此可以看出,華為真正勝出的是對消費者、市場需求等的洞察,以及行動上以客戶為中心,始終把品質和消費者體驗放在第一位,打好客戶需求移動靶。
先決,即戰略決斷。洞察消費者需求之后,就需要決斷。
據王成錄介紹,華為有一個軟件決策委員會,由各產品線的軟件研發主管組成,會一起商量這個事。從業務角度講,當時(2012 年)華為主要做電信設備,大家沒有很強的生態訴求。但從技術角度講,大家認為有價值,所以我們定義了軟件基礎設施 1.0,把操作系統、數據庫放到整個架構里,供各產品來用。
2014 年之后,消費者業務增長非?,有很多生態的事,想躲都躲不開,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一定要做自己的系統。
而正式立項是在 2016 年 5 月,在軟件部內部立項,這也離不開華為研發機制的支持。
華為研發分三段:一段是 2012 實驗室,它看未來五到十年的技術方向和趨勢;各產品線的研發部有兩段,一段是產品線研究部,關注一到三年的技術趨勢和技術點;另一段是產品開發部,聚焦未來一年的研發交付。
軟件部的研究部當時大概 140 人,決策權在軟件部,華為就先立項研發了操作系統原型。
先行,即戰略執行。決斷之后,接下來的步驟就是落實和執行。
經過1年的研發,2017 年 5 月,1.0 版本就出來了。看到 1.0 版本后,王成錄判斷這個系統很有潛力,就在部門內繼續立項做 2.0 。
后來在2018年更是獲得任總的認可。而任總的認可,讓王成錄覺得他們有機會去打造華為消費者業務未來二十年的底座。他表示,沒有根的商業繁榮都是暫時的。華為算是中國很好的高科技公司了,但被美國制裁仍然受到這么大影響,還是因為在根上扎得不夠深。
鴻蒙不再僅是軟件部內部的技術項目,2018 年 5 月,鴻蒙獲得華為 CBG(消費者事業部)投資評審委員會的投資,成為 CBG 正式項目,離商用又近了一步。
2020年9月,鴻蒙升級至2.0版本,同時發布面向大屏、手機、車機的beta測試版;同年12月16日,鴻蒙2.0 Beta測試手機版正式發布。
2021年6月2日晚,華為HarmonyOS 2(鴻蒙)系統正式面世!
其實,這些對未來技術與場景的前瞻性判斷,是一個真正具有很強戰略力的企業才能做出來、做準確的。表面看起來沒什么,好像其他企業也可以用同樣的話來形容,但華為真正的核心還是整個體系的搭建。
從今天來看,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產品逐漸被場景替代,行業逐漸被生態覆蓋。在萬物互聯的時代,生活中很多東西都將智能化、物聯化,比如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烤箱等,如果全部用手機來控制的話,人就會很累、很麻煩。如果可以用一個系統來控制,就會方便很多。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就是做了個服務器,將各種智能工具放到一個池子里,隨時調用。比如,我們的智能手表、窗簾、空調通過鴻蒙系統相連接,當手表檢測到我們睡覺了,它就會將空調調整到睡眠模式,再比如手表感知到人的體溫和心跳有變化,就會通知窗簾打開等?梢哉f,科幻電影里的情節,依靠HarmonyOS 2(鴻蒙)系統,即將在現實實現。
所以,過去的時代是人們被手機拴住的時代,而在未來的時代,是讓人們離開手機的時代。
鴻蒙最大的價值在于,重構了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連接和通信,也就是設備流轉,并實現各設備之間的協同管理。理解了鴻蒙系統功能上的獨特之處,也就基本能理解華為在戰略上的不同之處。
研發支撐,創造無限可能
如果說,戰略先行,華為讓HarmonyOS 2(鴻蒙)系統從不可能變為可能。那么,其超飽和的研發投入更是為HarmonyOS 2(鴻蒙)創造無限可能。
如果構筑企業競爭力有排序:
底層,首先是商品,具有平均成本;
第二層,就是2倍規模和20%成本領先,品質領先,技術領先和解決方案領先;
第三層,就是品牌粘性及定價權,客戶黏性/渠道粘性/極致服務,客戶協同粘性,產業鏈、生態圈粘性和控制力;
頂層,就是擁有標準+核心專利,領先對手10年的先進管理,獨占資源:唯一牌照、唯一專利、唯一資源。
眾所周知,華為一直以高強度的研發投入聞名,從90年代早期開始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近10年累計研發投入超過7200億元。
而這些超飽和的投入,也給它帶來一個巨大的技術優勢。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4萬余族(超過10萬件),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華為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
華為研發的HarmonyOS 2(鴻蒙)系統現在已經可以類比蘋果的iOS、谷歌的安卓,甚至可能打破這兩家獨大的狀況,開創一個新的時代。這也是其他中國企業所不可比擬的。
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王成錄表示,和安卓以及蘋果ios系統相比,鴻蒙2.0在使用體驗方面同樣流暢,而且相較之下,鴻蒙更看重智能設備間的互聯互通,未來,鴻蒙也將在車載、智能家居等方面發力。
據了解,鴻蒙研發耗時10年,有4000多名研發人員參與。它面向萬物互聯時代的全場景分布式體驗,基于微內核打造,通過虛擬終端互聯,將人、設備、場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如果我們看中國企業研發系統的過程,其實百度、阿里等都做過操作系統,為什么他們很難做成?
對此,王成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做一個操作系統,一定要跟產業的發展節奏匹配上。如果產業在高速增長期,要做一個新系統不太可能成功。換句話說,只有在產業升級轉型時,做操作系統才有成功的基礎。做操作系統,挑戰不在于技術,而在生態。僅憑一家公司可以做技術,但不太可能把生態做成。
而華為把鴻蒙最核心的基礎架構部分全部捐贈給了“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各個廠家都可以平等地在“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獲得代碼,根據不同的業務訴求來做產品。據估算,目前有將近50萬的純鴻蒙(HarmonyOS)的開發者。
如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所說,“現在我們處在萬物互聯、萬物智能時代,更沒有人會是一個孤島,每個人、每個設備都是萬物互聯大陸的一部分。Make it Possible不會變,無論我們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都會堅定信念,與更多合作伙伴、開發者共同繁榮鴻蒙生態,不斷創新、不斷前進,為全球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服務!”
活力激發,讓打勝仗成為一種信仰
從不可能到可能,再到無限可能,背后離不開一個敢打勝仗、能打勝仗的團隊。可以說,有戰無不勝的團隊,才有企業的持續勝利。這也是華為更深層次的能力,也即是組織活力。
據有關新聞報道,在華為內部,約有千余開發人員專門從事鴻蒙研發,加上方舟編譯器、EMUI、HMS等生態系統的開發,總計約有8000個研發工程師。
其實,一套系統研發的背后有數不清的無名英雄。華為骨子里的特質,是不服輸,敢亮劍,以“打勝仗”為信仰。而華為的文化、干部隊伍以及激勵機制,讓整個隊伍敢打勝仗,敢于提拔優秀的將軍,敢于給他們機會,敢于吸收外界最好的能量,激勵機制更是讓華為人愿意奮斗,充滿活力。
從這個基本的文化底蘊、文化思想上面講,華為與其他企業不同,華為本身是有打勝仗的管理邏輯與信仰。
從“世界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有其一”,到提供全領域通信解決方案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再到構建萬物萬聯的智能世界,華為每一步都走得讓人驚嘆,也創造了無限的可能。
企業本無天花板,關鍵看我們能否持續突破自身眼界、定位、思路的天花板,制定大致正確的方向,進行飽和的研發投入進行創新,激發組織活力。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留給我們企業思考的,未來10~30年,要去向哪里?怎么去?
來源:喬諾之聲;編輯:Jessica
Reference:
[1]《對話華為鴻蒙掌舵人王成錄》 晚點LatePost 作者:賀乾明 程曼祺
[2]華為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