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農工商,職業經理人是什么?
1999年,高校擴招47%,原來兩個人讀大學,這一年直接變成了三個,國家也在三年前的1996年正式取消了“包分配”的制度。有關系的大學生畢業之后托關系進入一家家鄉的國企,想方設法的把自己混成國家的人。農村出來的“寒門貴子”卻不得不想辦法自奔前程。
在大多數老百姓心里,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其實只分兩種人:國家的人和自己刨食的人。中國兩千年封建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的是讀完書能吃上國家的公糧,但是從這一年開始,讀完書卻還得自謀生路。
另一方面,從沿海的上海、廣州、深圳不斷的向內地傳來主管、經理、總監、總裁,這些新詞。千軍萬馬闖過獨木橋,夢想改變命運的寒門貴子們發現改變命運,除了商場搏殺,還有職業經理人這條路,那什么是職業經理人呢?
言傳身教,立言立行
同年,51歲,穿著西裝背帶褲、系著花領帶的余世維老師也來到他闊別已久的出生地上海,開始為企業培訓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職業經理人。
余世維老師1948年出生在上海,1949年隨作為軍人的父親舉家遷往臺灣,他的青壯年正是臺灣經濟騰飛的年代。時勢造英雄,順應時代的發展,在余老師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首先是我讀完大學以后能到英美等先進國家接受最先進的教育。然后是有機會進入一流的企業工作,最后是40歲以后在鋼鐵集團成為一個領導者,這些機遇都給我的人生帶來了不可多得的財富。
日航臺灣地區的高管經歷、東南亞房地產開發的經歷,光這兩項履歷,在一個普通的時代,一個普通人一輩子也很難達到,而余老師兩件事情都做得有聲有色。
“先充實自己的條件,然后長大后體會自己的優勢,分析自己的缺點,成長過程中挖掘自己的強項,在人生中找到定位,我要做什么,如果說自己想當老板,就怎么樣去創業,如果說要當一個將軍,就要學習怎么去帶兵打仗,要去身體力行而不是想出來的,激勵不是嘴巴講出來的。我這一生中有3個機遇被我及時抓住了。”
學習——實踐——輸出,在最恰當的時候做最恰當的事,七十年代初,臺灣的環境一般,讀書、學習,充實自己,七十年代末,臺灣經濟開始高速發展,將所學應用到實踐中,在工作中繼續學習,21世紀初,大陸的人才非常匱乏,余老師毅然回到對岸,開始為大陸培養企業管理急需的人才。
2000年-2002年,上海拜爾連續請余老師上課100多場,光2002年,余世維老師就為中國柯達上課20多場。
一年將近300場的課程,余老師用在臺灣幾十年的職場經驗,幫助了數萬還沒適應現代化企業到底怎么運作的職場人。
衣帶漸寬,初心不改
在光盤縱橫的時代,余世維老師為時代光華錄制的《管理者常犯的11個錯誤》這一個課程就在當年為時代光華帶來了2億的收入,不僅幫助了身在職場,急需管理知識的第一代經理人,更是給千萬還在象牙塔里的年輕人上了進入職場前最重要的一課。
很多當年的大學生,現在職場、商場的中流砥柱都會說欠余老師一份學費,其實老人家根本也沒想過要收這個學費,在人人電腦還是裝盜版windows的年代,為知識買單,本來就是不太可能的,余老師也在多個場合說過,這個課程錄像是給時代光華買斷的,只收了2萬的課酬,初心就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學習管理。
一轉眼,20年過去了,那個年富力強的中年人,已經年逾古稀。別人在這個年紀早已在家含飴弄孫,他依然還是穿著他的西裝,奔走各地,觀察著中國的經濟,中國的企業,為中國企業的發展做著自己的貢獻。
錢,余老師早已身家不菲,名,余老師也早已譽滿天下,那支撐老師一直干下去的理由是什么呢?
余老師曾說:“高層管理者,做正確的事。”
做正確的事不難,了解行業,了解自身的邊際,理智的判斷趨勢,足矣。但是“一直”做正確的事,非常困難,除了上述的條件外,還要有對自己事業的使命與熱愛!
正是這份使命感,讓余世維老師“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經濟下行,中國企業該怎么辦,中國企業的管理者該怎么辦?”
這是余世維老師近些年一直在考慮的一個話題,為此,他跑遍了中國各個省份,造訪了很多的企業,希望能在大量的實例中找到企業、管理者們的“出路”
2020國內國際的環境原因,經濟態勢急轉直下,大量的企業都面臨著甚至已經倒閉。 ”在這個非常時期,變化才是不會改變的,擁抱變化,職場人才能持續進化。正因如此,余世維老師72歲高齡再次出發,帶領著上百位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專家開發了《職場精英進化論》的直播專欄。
2020年余世維老師首發直播課《非常時期下,管理者的視野與修煉》將會從領導者的視野與格局開拓、世界性的戰略產業趨勢影響、個人素質企業素質絕對素質、領導者IQ+EQ+AQ平衡經營、四個方面闡述近年來余老師對于企業和企業管理者在此非常時期出路的思考。歡迎掃碼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