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賽雄,華為原后備干部系主任;摘自《華為增長法》
在這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黑天鵝”頻出的時代,幾乎所有企業都會面臨這樣的挑戰——如何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實現穩健增長。
對此,華為的做法值得借鑒。華為在3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遇到過多次危機最終都能安然度過,并實現了快速增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這是因為任正非對危機和生存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華為只有成長,沒有成功。在華為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增長法則,以規則的確定性應對結果不確定性。
華為原后備干部系主任胡賽雄根據他17年的華為工作經驗,在《華為增長法》一書中將其總結為應對不確定性的關鍵四點:
1.分清機會和機遇,提前能力布局;
2.反周期成長,打破思維定式;
3.沿著原來能力的主線去拓展新的產業;
4.能力建設必須匹配未來客戶需求。
分清機會和機遇,提前能力布局
我的老家是桂花之鄉,一段時間里,粗壯的桂花樹一株可以賣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剛長成的桂花樹,一株也可以賣到1000元左右。
于是,老家很多人開始跟風,種植桂花樹。可到了桂花樹長成的時候,有些人將桂花樹引入了市政建設,創造了機會。
但同時,桂花樹受城市建設和樓市行情的影響,突然賣不動了,不得已,鄉親們只好等待每年秋季,把樹上的桂花收集起來,去市場賣一個微薄的價錢,算是作為投資的回報。
顯然,大家的投資基本上打了水漂。
這只是諸多商業投資中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案例了,但這個案例有著極廣泛的代表性,因為現實中人們屢犯類似的錯誤,甚至可以用前赴后繼來形容。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呢?通過案例追溯,我們不難窺見其中端倪。
其關鍵在于:
一是,人們錯誤地把機遇當成了機會,混淆了機會和機遇之間的差別。
機會是指未來可能出現的、能夠讓人產生強烈動機的某種有利情形;而一旦有利情形顯現,機會就成為現實,就成了事實上的機遇(或者叫機會點),可見機遇是機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是,雖然機會和機遇無所不在,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與機會或機遇有緣。
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預見未來,并前置性地開展能力布局。當機會發展為機遇時,機遇正好與能力相遇,成就事業是必然的。淘到第一桶金的往往是這一類人,產生利潤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多數人只有到了機遇期才幡然醒悟,開始布局能力,出現的大概率情況是能力雖成而機遇期行將結束,趕上的可能是機遇的末班車甚至與機遇無緣。
任何企業的事業發展都應該是迭代前進的。不謀未來者不可能有未來。
能力的孵化需要時間,如果能力不圍繞著未來構建,怎么可能成功呢?但是很多企業就會犯這樣的錯誤,能力都是基于解決當前問題、當前痛點的。
反周期成長,打破思維定式
企業必須瞄準未來的機遇去構建能力,有了能力這個變量的投放,才有可能捕獲未來的機會。
然而,構建能力是一種瞄準未來機會的長期投入,具有不確定性風險,因此需要魄力。
華為則將其稱之為“反周期成長”,也就是在市場低迷的時候開始布局、投入,在市場大市的時候開始收割。
2002年是IT行業的冬天,很多公司裁員,華為卻加大投入,構建自身的能力。華為對研發投入一直不手軟,在商業戰場上踐行著反周期成長的理念,光傳輸領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光傳輸領域,華為在短距離傳輸上有一定的優勢,但不具備超長距離光傳輸的技術。
美國通信光傳輸廠商Optimight在這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從1995年先后投入了數億美元資金。2002年全球經濟泡沫破裂后,Optimight公司宣布破產。
華為以400萬美元拍下了這項技術。
技術核心競爭力的構建,不是靠自己單打獨斗,也可以在外部尋找。
2002年,我們了解到一家叫Optimight的公司計劃出售,而這家公司,有我們想要的長途波分核心技術。
我們向公司提出了申請,希望能收購這家公司。經過討論,公司高層認為這個技術是有前景的,盡管當時處于IT的冬天,公司在流動資金非常有限,高層集體降薪的情況下,仍然批準了我們的申請。
這個有勇氣和智慧的決策在后來被認為是“傳送史上最劃算的一筆收購”。經過技術轉移和二次開發,我們成功推出了能夠支持超長距離的長途波分解決方案,助力我們快速成長為全球長途傳輸市場的領先者,并保持至今。
2004年以后,市場逐漸復蘇,華為正好抓住這個機遇,而別人只能眼巴巴地干著急。
在能力布局方面,多數人的思維定式是:根據業已具備的條件和資源,循序漸進地發展自身能力。這種由內向外的思維方式,最大的風險是極易錯過機會窗。
有一家養殖企業,見大市不好趕緊收縮市場,可大市來的時候,豬肉價格上漲,他們又沒有順應大市場能力,只能望洋興嘆。以這樣的思維做企業,每次只能與機遇無緣。
當一些人還在不緊不慢地蝸牛移步時,其他人卻神不知鬼不覺地走到了前面,搶占了大片市場,成功反超。這種“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例子實在是數不勝數。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任何一種能力的獲得必須經過大量的實踐積累,才能達到知行合一,所以能力的培育過程呈S形曲線。
如何解決能力培育周期長與時不我待之間的矛盾呢?推薦的做法有兩點。
首先,建立由外向內的思維方式,以目標為導向,以目標定資源;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開放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資源,確保機會實現。
其次,根據企業自身能力培育的節奏,漸次置換外部能力。這種做法的突出優點是占領市場在先,能力培育在后,從而確保了能力的最大化利用,做到機會和能力兩不誤。
此外,還可以有效避免能力培育走彎路,減少沉沒成本,防范經營風險。
華為在經營任何一個產業的時候,在市場驅動階段都一定是超常規發展的。
我們設立的增長的目標絕對不是10%、20%這么保守,基本都是100%、200%,甚至是300%。因為在這個階段,如果不能快速突破,實際上你前面做的很多生態方面、培育方面的努力,就會全部讓渡給別人。
所以,這個階段往往也是非常非常艱難的,一定要超常規發展。
有一種相對穩妥的做法就是快速獲得后發優勢,即在機會窗開啟的瞬間,集中優勢資源,快速突破,后來追上。
但一些成長型企業一味寄希望于內部垂直整合來慢慢地培育能力,不懂得開放整合各種資源,這種做法注定企業發展裹足不前。
蘋果和特斯拉是被人們談論最多的兩家公司,它們的內部垂直整合程度也是名列前茅。
比如蘋果,不但大部分軟件是自己寫,芯片也是自己設計,就連商店都是自己開;特斯拉有大約 80% 的產品都是由自己公司生產,然后直接向客戶銷售。
但是,這是在公司已發展到一定規模且資源充足,技術又站在行業前沿的情況下,垂直資源整合才容易實現。
如果是一個正處于成長型的企業,在資金、資源及客戶等都相當有限的情況下,這條路根本走不通。
企業一旦上了規模,就會成為行業的領導者。這時,企業要做的選擇是,要做大規模,產生規模經濟,甚至還要產生范圍經濟。
華為在這個階段強調的理念是“深淘灘,低作堰”,就是要做規模,要保持在一定的利潤率水平之上,實現成長的最大化。比如,我們鎖定了利潤率在每年8%左右,多出來的全部拿出來做規模,占領市場。
沿著原來能力的主線去拓展新的產業
其實,一個企業做什么不重要,能不能夠長久地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命題。而從一條曲線向另外一條曲線不斷迭代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的問題是慣性,就是舍不得過去積累的資源和能力。
但是,如果不放棄過去,又如何擁有未來?所以,企業要克服慣性,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命題。很多企業明明知道原來的產業不行了,但是還要抱殘守缺,不愿意去拓展新的產業,這是有問題的。
在拓展新產業的過程中,企業還容易犯什么錯誤呢?就是進入一個與既有產業沒有關系的產業。
能夠看到,很多企業的多元化是怎樣的?是做了A又做B,做了B又做C,但是ABC之間并沒有能力的相關性。
而任何一個能力的發育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企業的學習曲線與企業的發展曲線一樣,都是不斷迭代升級的。所以,企業要想持續成功,最好能沿著原來能力的主線去拓展新的產業。
就像任正非所說:“華為是不是互聯網公司并不重要,華為的精神是不是互聯網精神也不重要,這種精神能否保證企業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相信汽車必須是汽車,金融必須是金融,豆腐必須是豆腐。”
所以對于傳統產業來說,雖然現在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但即使再有互聯網焦慮,也不能盲目跟風。
比如,華為做了運營商的通信網絡,接下來做云端,做面向企業級的解決方案,然后再去做手機終端,而實際上,這三個產業的核心能力是一樣的,都是通信。
但是,華為從來不涉足房地產,不涉足跟自己的主業不相關的領域,這就是企業非常非常重要的戰略。
如果我們違背了這樣的規律,就有可能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比如樂視,它從娛樂,到汽車,到手機,到體育,任何一個產業都是相互獨立的,其中一個出了問題,就會把所有的板塊都帶倒了。
這些顯然都是常識,但是我們還是會看到一些企業在“樂此不疲”地犯這樣的錯誤。
能力建設必須匹配未來客戶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企業能力建設往往是為了滿足客戶未來的需求,而不是當下的需求,企業當下對客戶所做的承諾其實是把未來賣到了現在。
所以,企業能力建設必須面向未來,匹配未來客戶需求。問題是如何預知未來客戶需求呢?
很多企業在這一問題上一直找不到有效方法,有閉門造車的,有通過與客戶互動尋找突破的,等等,這些都未免太過理想化。
華為摸索出來的真正有效的企業能力建設,其實遵循的是“邊打仗,邊建設”的規律性,能力是在不斷滿足客戶需求的業務過程中迭代完成的。
這個過程雖然艱難,但能以客戶為中心,傾聽客戶的價值需求,反而可以讓工作少走許多彎路,提高工作效率,而企業自身的技術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不斷提升。
落實到具體操作上,華為的這個“邊打仗,邊建設”的規律是這樣執行的。
首先,機會第一,不輕言放棄任何一個能為企業創造未來的客戶需求,要在能力還不具備的時候,敢于向客戶做出承諾,當然這種承諾也要與企業的發展方向保持一致。只有通過外部機會的牽引和倒逼,企業能力建設才有方向感和緊迫感。
其次,企業一邊導入客戶需求,一邊迭代能力,一邊兌現承諾。這就好比賣樓花,先占領市場,然后再用客戶的預付支出成本,并行實現企業自身能力迭代和客戶承諾兌現。應該說,沒有比這種方式效率更高、損耗更小、響應更快的了。
在市場瞬息萬變的今天,以上做法的價值在于,先快速搶占市場制高點,為企業贏得未來市場空間。可見,機遇未必青睞那些有準備的人,更多的時候青睞的是那些敢于對賭明天的人。
但一些企業在這方面太過謹慎,它們不是用以客戶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大凡它們能力達不到的,就一律排除在外,不敢承擔任何風險,這就是現代版的守株待兔和按圖索驥。
事物往往在矛盾的運動中前進,如果不能直面客戶需求與企業能力建設之間的沖突,不以客戶利益為優先考慮,不創造性地統籌客戶需求與企業能力建設,那么這樣的能力建設就不可能有效。
通過多年對任總管理思想的研究,以及對華為人才發展工作的認識,我產生了一個特別深的體會,華為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我認為并不存在什么深奧的道理,而是從這樣一些非常簡單、質樸的常識中發展起來的。
2020年春天至今,疫情危機下的全球經濟格局可能面臨深刻而長期的改變。很多企業面臨著生存的危機,先活下來,回歸經營的常識去構建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是一個必選項。
本文摘自《華為增長法》,是華為《以奮斗者為本》核心編委胡賽雄在疫情期間的最新著作,分享了任正非領導華為長期有效增長的經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