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原色影院_免费av在线_中文字幕最新精品_久久精品视频99

歡迎訪問企業培訓網!本站提供優質培訓課程和培訓服務!
免費注冊 | 會員登陸 | 將本站設為首頁 | 將本站加入收藏夾

“離經叛道”的明茨伯格:流行的東西都應反思

編者按:

“離經叛道”的明茨伯格敢于質疑權威、質疑經典,并且能在質疑的同時提供更佳的解決方案的態度和能力。

他對MBA教育提出質疑,用錯誤的方式教育了錯誤的人。管理學最重要的應該是實踐,教育能幫助一個已經充滿了領導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容器塑造形狀,卻無法將生活經驗灌入一個具備天賦的“容器”里。

并且他也為管理教育指明方向,提出管理三角形:科學(分析)、一定程度的藝術(洞察力)和大量的管理技巧(經驗);管理者只有處于三角形的中心才能獲取平衡。

他也對管理大師德魯克提出了質疑,借用“蜂王”的例子,提出領導者的作用在于通過釋放文化來保持組織的穩固。

正是因為他的每一次質疑,并且在質疑之后都會嚴謹地提出了一系列替代理論,這些都大大豐富了管理理論。

錯誤的方式,錯誤的人

“今天最大的不幸就是將管理教育等同于MBA,MBA 是用錯誤的方式去培養錯誤的人。而EMBA的培養對象是正確的,但培養方式依然是錯誤的,這都會導致錯誤的結果。”

明茨伯格為MBA項目執教了15年,由于痛恨與管理實踐脫節的教學,二十年前就憤然提出減少教學任務的要求。

在他看來,管理既不是一門科學,也不是一門專業,它是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實踐中的。

即使在同一家公司,也很難把管理的技巧從一個部門帶到另一個部門,更不用說跨公司跨行業了。管理過程中對環境的了解,是不可能隨身攜帶、放之四海皆準的。

管理大師德魯克也說過,任何一個成功企業,都不可能給另一個企業提供可行的成功經驗。這表明,管理學的特性是實踐。

MBA學員日益年輕化。想想,一個沒有經驗的學生能理解管理實踐嗎?在MBA的課堂上,老師們高談闊論,但由于學生們在經驗上的缺乏,他們無法真正欣賞它,只能像外行一樣觀察它,并不知道它從何而來。

教育能幫助一個已經充滿了領導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容器塑造形狀,卻無法將生活經驗灌入一個具備天賦的“容器”里。顯然這就是明茨伯格所說的:MBA教育選擇了“錯誤的人”。

MBA的培養方式也有問題。從課程上看,MBA側重于商業技能的培養,而非管理技能的培養。

學員們在教室里呆上幾天,學到的大多是金融、會計、市場營銷、財務分析之類的商業技能,使得MBA培養的更像是分析師。國外的調查顯示,在全球25所頂尖商學院的畢業生中,63%去了咨詢業和投資銀行。

對于在職工商管理課程 EMBA來說, 明茨伯格同樣也指出了問題。他首先肯定了參加課程的人擁有多年實踐經驗,是正確的人;但他們接受了錯誤的教學方式。

很多商學院都承認,EMBA與MBA的課程相差無幾,讓明茨伯格困惑的就在這里,怎么能讓有經驗的管理者與沒有經驗的學員學習一樣的課程呢?EMBA 學員擁有一筆管理經驗的財富,但卻難以開發、分享他們。

計算型的管理者,就是一只跛腳鴨而已

“一位MBA畢業生從未聽過音樂會,但有幸走上了某樂團首席執行官的崗位。

面對這個經營不善并瀕臨破產的樂團,新上任的CEO開出了一劑藥方:

演出時,由于20個小提琴手的工作完全一樣,所以可以裁掉一大半;而管樂樂手的工作量很小,也應裁掉;最后,他覺得一些演奏了上百年的經典樂章漏洞百出,很多樂章的重復太多,弦樂演奏過的旋律,管樂沒必要再重復一次,這都是資源浪費,看來樂章也要刪改……

明茨伯格用幽默的語調講完樂隊的故事,其實在處處諷刺MBA的畢業生不了解每個行業的歷史和實際,毫無經驗,只是成了計算型的管理者,儼然就是跛腳鴨。

他指出:這是因為MBA的課程過于注重理論表述,結果讓管理教育走偏了方向。那么,正確的方向是什么?

“管理只是對科學的應用,管理有三大支柱。”明茨伯格拿出筆,隨手畫了一個三角形,他在三個頂點上分別寫著:科學(分析)、一定程度的藝術(洞察力)和大量的管理技巧(經驗)。

管理就像一把凳子,需要三個支點,缺一不可。

“科學分析”占據了三角形的一個角,是因為管理者必須運用它們從科學領域中得來的知識,用一般的概念演繹出特殊的應用方法。

而“藝術”這個角則代表了眼光、直覺、遠見,管理者需要根據各種零碎的事實和數據,藝術地尋找解決之道,它更傾向于歸納,從特殊事件歸納出概括性綱要,形成管理策略。

那么“技巧經驗”,則像是一門手藝,需要邊思考、邊操作、邊改進,“技巧經驗”在特殊和一般之間迂回。

可見,管理者只有處于三角形的中心才能獲取平衡。打個比方,藝術進行的是想象,科學進行的是規劃,而技巧進行的是探險。有效的管理需要這三種東西彼此支持。

相比之下,管理的藝術和經驗技巧更像是一種默契,因為這兩者在MBA的案例中難以表述出來,因此MBA會不由自主地偏重理論分析。

“管理儼然成了科學理論,如果管理是一門科學,它就能被傳授給毫無經驗的人,但事實證明,我們辦不到”。

一位國內學者的分析說,計算方法和工具都是管理的最低層面,管理的更高一層是管理的制度、流程、體系,而最高的層面則是精神和價值觀。在MBA的課程中,需要務實的東西太多,從而使學員們反倒忘記了從精神層面領略管理的要義。

“離經叛道”與“經典”的大碰撞

不管別人對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多么推崇,可“離經叛道”的明茨伯格天生就不畏懼權威。他認真思索著德魯克的每個觀點,只要瞅準機會,照批不誤。

德魯克在其經典著作《管理的實踐》中說:“管理者就好比樂隊指揮,在他的指揮下,各種樂器演奏形成了具有生命的樂章。”這段經典比喻被人們奉為典范,但明茨伯格還是把獵槍對準了它。

為了弄清楚樂隊指揮到底扮演著什么角色,明茨伯格曾專程去加拿大溫尼伯湖交響樂團呆過一天。

那天,看臺上只有明茨伯格一個人,他坐在紅色天鵝絨座椅上,細致地觀察著樂隊排練。

起初,明茨伯格驚嘆指揮的絕對控制權,但很快,他就找到了德魯克不嚴密的地方。

“我想問,誰在操縱整場演奏?小提琴手在演奏,是因為指揮舞動著手中的‘魔棒’,但指揮的行為完全是根據作曲家寫下的樂譜!

一旦樂譜擺在面前,指揮的自由度就大打折扣。我知道音樂發燒友可以區分不同樂隊間的差別。但不管是誰在演奏,它們不會變成其他曲目。

另一個關鍵在于,所有的演奏者都清楚無誤地知道自己該干什么,指揮的作用不過是確保他們和諧地演奏,保持節拍,并不是指揮安排每個演奏者該干什么。”

“想想吧,作為一個管理者,你站在指揮臺上,左手一揚,100多個會計師就到位,右手一揮,50個營銷人員就跟上。這太荒誕了,簡直就是英雄主義”。

明茨伯格自稱找到了更恰當的比喻:蜂王。

“我喜歡蜂王,是因為蜂王并沒有拿到特別的紅利,她得到的是更多的蜂蜜,用這些蜂蜜生產小蜜蜂。科學研究發現,蜂王在蜂箱中并不獨斷決策,蜜蜂都是集體決定。

比如,到底是選擇這條路去采蜜,還是走另外一條路。但蜂王有著她必不可少的作用,在采蜜的路上她會放射出一種化學物質,牢牢吸引住一個家族,否則蜂群很快會分離。

我們的領導者也能通過釋放文化,保持組織的穩固。總之,蜂王有自己的分工,她并不是英雄。”

說到這兒,不得不提明茨伯格對“英雄主義管理者”的質疑。

“我們日益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將企業的成功說成是某個管理者的成功,稱職的管理者就被拔高到英雄主義的寶座上”,說到這兒,明茨伯格拿出了幾篇財經類雜志上的報道,朗讀了出來:“‘在4年里,郭士納使IBM的股份價值增加了400億美元’,我想問,一個人能帶來這一切嗎?”

對西方媒體煽情的口吻加以批評,足見明茨伯格的嚴謹。他的擔心不無道理,連MBA的案例也出現了這種傾向:領導者高高在上,一個人包打天下,而員工們只是無條件服從,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首席執行官一個人辦成了所有的事。

明茨伯格認為,真正的管理者應該是參與型的,他們參與各個層面,了解每個環節,幫助每個員工發揮潛能、做到最好,這才是管理的真諦。

似乎明茨伯格偏愛質疑,離經叛道已經成了他的習慣。在法國楓丹白露赫赫有名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工作時,一大群西裝革履的同僚中間,總會夾雜著一個身穿牛仔褲、運動衫的明茨伯格。

明茨伯格住在加拿大魁北克一個安靜的山水湖畔,在工作之外,他喜歡到歐洲的鄉村公路上騎自行車,可他從來不會參加一個組織好的旅行團,原因令人出乎意料:“我討厭被各種組織管理,世界因為管理而變得難以管理。除了乘飛機不得不被人‘管理’,但一下飛機,我就立刻騎車上路。”

他酷愛越野滑雪。他用極高的語速介紹說:“我們是真正的越野,我和一個朋友總是在叢林中開路,我們自己帶著地形圖,指南針,然后就開始探險,尋找美麗的湖泊,或者爬上山脊。

我們沿途談論著是不是要翻過那塊巖石,是從河的這邊過去還是從對岸過去。我們從來不用別人開辟好的雪道。”

說到這兒,他特別提到了一次難忘的參賽經歷:“那是在大概18公里的滑雪比賽,我的滑雪板在半路壞了,然后所有的人都超過了我。我一個人留在雪道上,我沒帶地圖也沒有指南針。如果主辦者早早地把沿途的標志撤掉,我就永遠走不出來了”。

這段經歷給了明茨伯格一個教訓:用別人設置好的軌跡,既搞不清從哪兒來,也不知道通向哪里去,一旦某個參數發生改變,你就會不知所措。

他很自然地與管理聯系起來:很多企業都按行業已有的管理模式走,非常依賴別人的路徑。當多年使用同一種方法管理企業的管理者,碰上企業內外環境發生改變,他們就徹底懵了,長時間找不到方向。

明茨伯格自稱總是對太流行或廣泛接受的東西表示懷疑。從七十年代至今,他勇敢地質疑了一系列風靡全球的理論。

從管理五功能論,到戰略計劃論,以及MBA教育。對流行唱反調不難,但每次質疑之后,他都嚴謹地提出了一系列替代理論,大大豐富了管理理論。

比如,他在《管理者而非MBA》中陳述了MBA的弊端,同時用另一半篇幅提出了IMPM(國際實踐管理碩士)的新思路。

1998年,他在一張紙上寫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鎖在了蒙特利爾一家銀行的保險柜里。有一天,當他完成了心愿,就會去打開它。其中一條目標就是“改變管理教育”。

正是他對MBA的反思,還有那些幽默尖刻的挖苦,促使商學院不得不回歸實踐,開始了新一輪的革新。

來源:《解放日報》;作者:孟群舒

(信息發布:企業培訓網  發布時間:2020-12-1 15:03:44)
績效考核暨KPI與BSC實戰訓練營
版權聲明:
1、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附帶版權聲明的文章,其版權以附帶的版權聲明為準。
2、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企業培訓網立場,本網站不對文章的真偽性負責。
3、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轉載刊發僅為網友免費提供管理知識與資訊,不以贏利為目的。
4、用戶如發現本網刊發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權方面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本網站經核實后將進行相關處理。
企業培訓導航
·按培訓課題:
企業戰略
運營管理
生產管理
研發管理
營銷銷售
人力資源
財務管理
職業發展
高層研修
標桿學習
認證培訓
專業技能
·按培訓時間:
一月課程
二月課程
三月課程
四月課程
五月課程
六月課程
七月課程
八月課程
九月課程
十月課程
十一月課
十二月課
·按培訓地點:
北京培訓
上海培訓
廣州培訓
深圳培訓
蘇州培訓
杭州培訓
成都培訓
青島培訓
廈門培訓
東莞培訓
武漢培訓
長沙培訓
最新培訓課程
年度培訓計劃
企業培訓年卡
企業培訓專題
爆品戰略
國際貿易
股權激勵
領導執行
戰略規劃
學習華為
項目管理
工業工程
產品經理
采購管理
生產計劃
供應管理
精益生產
現場管理
車間管理
倉儲管理
營銷創新
客戶服務
談判技巧
銷售技巧
微信營銷
電話營銷
網絡營銷
客戶管理
行政管理
招聘面試
勞動法規
薪酬管理
績效考核
培訓體系
團隊建設
內部培訓
檔案管理
內部控制
納稅籌劃
非財培訓
應收賬款
預算管理
成本管理
地產培訓
中層經理
商務禮儀
溝通技巧
班組管理
最新信息 | 培訓需求 | 網站動態 | 網站地圖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企業培訓網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優質培訓服務!推動企業進步,助力企業騰飛!
客服電話:010-62258232  QQ:25198734  網站備案:京ICP備060271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