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獎金包,我們不可避免地再次回到績效的話題。
眾所周知,華為是推行組織績效的,個人的獎金包算是第四季的產物。首先是對整個公司業績的評價,生成公司層面的獎金包,在評價各體系創造的價值,考評出各個體系的獎金包,各個體系在根據組織小朋友的表現,把自己的獎金包分到組織,最后才是組織給個人分發獎金。
對于部門主管也就是華為內部叫的火車頭,華為會給每個火車頭做一個火車頭的獎金方案,扣除個火車頭的獎金,這個部分剩余的獎金額再由部門主管分配到個人。
華為獎金包的生成算法很簡單,就是獲取分享,多勞多得,績優者多得,無論是代表處還是地區部的獎金包,都是從所在的代表處和地區創造的收入、利潤、回款、現金流等指標,乘以一個比例直接生成的。
重點來了,這個比例是線性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華為的獎金包是線性增長的,比如說收入就是1%,利潤就是10%等等,在很多公司的獎金提成比例可能是要分階梯的。
而在華為更多是線性的,這是因為華為注重組織之間的獎金方案的均衡,這可以有效避免組織之間的攀比,減緩大家對輪值到其他組織的抵觸,也可以降低員工希望轉入高獎金包組織的不良影響。
但是華為還是非常強調個人獎金的差距的,優秀的人才比一般員工多出多倍也是正常的。
大部分公司會采用分階梯式的比例設計,一個是增量業績,獎金加速,比如存量部分會有一個歷史的比例,而增量部分會有一個杠桿,比如存量是10%,增量是20%。
另一個是存量打折,增量獎金加速,比如說存量部分是10%,那么今年的存量部分會變成8%,增量部分變成了20%,這就是存量打折,增量高杠桿。
其實我們接觸過不少之前采用了增量績效的公司,增量績效短期內見效快,但會埋下各種隱患,通常2~3年后就陷入了發展的疲勢。比如,它只適用于業績增長期,當處于業績調整期的時候就不適用了,銷售們看不到希望,消極推銷,業績也就停滯不前。
如果公司想要發展成為所屬行業內華為的話,還是需要參考華為這種組織績效的方式。。
信息來源:喬諾之聲(ID:geonol);作者:丁楠
【相關文章】
·華為:實事求是的科研方向與20年的艱苦努力
·華為的IPD變革之路
·四年前華為人要炸掉研發金字塔,今天看來如何?
·華為激勵的重大創新——TUP增值分享權